韓談鄭虎臣:
凡是入籍日本的華人,心理上是接受天皇這個虛位元首的,而天皇是高民族性的,甚至是高男性化的(聯合國有意讓日本誕生個女天皇)。
也就是說,在政治,身份,文化,這三個層面,日籍華人感覺自己有了新的「所屬」,自然在心理上會疏遠原生國的一切,是所謂「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lovenocchi:
如果沒有需求
比如不會去中國,身邊沒有很多親戚,平時基本不用中文。
那的確是沒必要啊。
其他的不說,就算是現在住在上海的上海人,有多少上海小朋友會說上海話?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上一代潤日本入籍的或多或少都沾點,像石某李某某那種,結合了那段時間的崇洋和日本人的陰濕,有的還混點留辮子的迂腐,屬於國人不疼日人不愛的那種
蒙古斷生: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已經放棄我之前那種溫和的回答。
很多人說是因為文化差異,實際上恰恰是因為日本和中國的文化差異太低,越是文化差異低,越容易被融合,這就好比一滴油,它更容易融合在另外一種油里,而當他碰到這是水的時候,他反倒會飄在上面。
中日之間雖然有很大的仇恨,但不可否認在過去2000年時間裡,中國和日本的文化融合是比較成功的,先不說日本文字來源於漢字,日本人在語言思維上和我們也有著巨大的雷同,這就導致旅日華人被日本同化的機率極大。
反觀美國則不然,歐美文化雖然這些年大行其道,但他和中國文化在骨子裡是有相當大的矛盾的,這不僅僅在文化思維上,在飲食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在美國的華人,反倒更容易抱團,更容易向那滴滴入水中的油一樣,獨立存在。
因此結論就是中日文化差異太小,導致日本的華二代不會說中文。
jake:
長的都差不多,不像美國亞裔還是黑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不需要搞圈子維護種族利益,都零散的分布嫁娶另一半都是日本人,二代目可以完美融入,除非有計劃利用身份往這邊發展不然也沒必要在學中文了吧
斷么九:
因為孩子自己不願意說。
首先教中國話目的是啥?當地需要有中國人社會,彼此經濟生活緊密聯繫,比如福建人廣東人為主的唐人街。再延伸一步,就是參政議政,在社會上分一塊蛋糕。
和以前這些移民相比,在日華人高度原子化個體化,基本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這種條件下長大的孩子,家裡常說的幾句中文會說就可以了,走入社會用不上,自然沒有必要學。
李天龍:
這剛二月,一年也就幾千華人歸化日本,一個月能有二百人?倒是挺好統計的,題主可以給個問題的出處麼?我去看看。
哈欠:
我見過最極端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留學出去的,國內是上海交大的,去了日本留學。他老婆也是國內留學過去的。
2006年的時候因為他是華裔,日本一家公司聘請他來中國擔任上海分公司的總經理,這傢伙第一次和我們見面,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要靠翻譯交流,過了一個多星期,能結結巴巴的說幾句,還要藉助黑板上寫漢字,一個多月後才能勉強用中文交流。
我當時還很納悶啊,你去了日本,國內總有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其他親戚,還有大中小學同學,還有發小,還有朋友,每年就算過年打個拜年的電話也不至於把中文給忘光了啊。更何況他們夫妻兩都是留學生,在家裡難道一句中文也不說?
再後來他把小兒子接到上海,進了一家國際學校學習,據說要學中文,他兒子是一句都不會說,聽都沒聽過中文。
這幫人是真正的恨國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恨國黨是因為他們去日本後,真的是下定決心和中國的一切切割,所以才能幾十年不接觸任何與中國有關的東西,才能把母語忘記的這麼一乾二淨。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他們一旦發現華人身份和會中文居然是一種優勢後,立馬把小兒子接到上海學習中文了。
杯中酒笑當年:
其實還是應該會四句的。
你好。
隊長別開槍。
自己人。
同志,這條路。
內容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