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82篇帖子。
(轉載知乎)1 月 9 日两中国女游客在日本遭列车撞击身亡,原因是什么?
6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0

这两位应该是零零后,没见过使用中的铁路平交道口,这个道口又是无人值守的,她们显然站在了危险区内。

国内现存的平交道口,干线铁路绝大部分都在推动废弃改立交了,铁路迷这几年都历历在目,支线的使用频率又极低,连护栏都没有,基本上见不到火车经过。所以很多人是没见过铁路平交道口的运作方式的。

建议加入赴日旅游的常识,逝者安息。



作者:王芷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49531203/answer/791451070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6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0


蒸汽机器人丶:


论防呆设计的重要性

以题目为例,有些危险发生,真有人不知道距离把控的

就好像开车发生事故真有人只会: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6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0

原因就是日本老城区

老旧的

不合理的

反常识的

极其狭窄的

护栏和安全区设定,害死了这俩游客

别的不说,哪怕翻过护栏跑到外面,和直接有汽车穿行的马路之间,也就一块不知道有没有一米宽的斜坡能站人

这种设计不算简陋,那啥样的才算简陋?

电车来了让行人及时抓住护栏以免被卷进去才算吗?



作者:尼克瓦伦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49531203/answer/798869059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6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0

Aztaka:


死者为大。可能有什么隐情,不然都能去竞争达尔文奖了。


6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1

Aoi Erika:


这个事件,个人认为这两个游客和山阳电铁各付50%的责任。

先贴几张NHK的报道



我们是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这个闸道口,铁轨和栏杆之间的距离非常短,有人给出数据了,大概也就1m,栏杆旁边到马路边缘大概也就3m左右,看这个图大致也能看的出来,这个地方的设计非常不合理,当地日本居民也是持这种看法,设计是很不合理的。

09年到现在这个地方出过了4次事故,死过一次人了,山阳电铁居然毫无反应,不在这个地方进行修改一下。

这些应该就是山阳电铁在这个事情当中负的责任,因为设计很不合理。

至于说这两个游客,不能说自作自受吧,但是也是蠢的可以,虽然说当地警方给出的结论是很有可能是因为等红灯,所以站在栏杆里面,不过我觉得也不可能说没想到一般的列车会比轨道要宽吧,再怎么样在国内应该也做过轻轨,地铁,高铁,火车吧,国内地铁,高铁,火车,轻轨这些站点,都会有一个黄线标识,等候列车必须要在这个黄线以外,一般情况下,这个黄线距离站台边缘差不多也是1m,更何况是疾驰的列车。

顺带一提,为什么要站在一定距离以外等火车,因为在流体当中,如果一块地方的流体速度比较快的话,那么其垂直方向会产生一定的流体压力,这个我没记错的话好像叫伯努利效应

每次我等火车的时候,那个火车进站的时候噪声无比巨大,甚至100m外都能听见,我就不相信那俩人站在铁轨边缘听不见火车开过来了,也别扯周围太吵怎么样听不见,除非是聋哑人,有的时候我站在川流不息的大道上都能听见上方轻轨列车经过的声音。

结果却站在栏杆里面等红灯,我也是理解不了这一点,火车都过来了,还不赶紧走,至少你站在栏杆外面呗。。。

6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1

一半:


别说蠢不蠢的,我上班路上有个小区门口经常发生礼让行人车祸,人过去了后面车来不及刹车撞了,前段时间一看,天桥架起来了。

日本这个轨道路口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被撞了,放在国内是严重的车祸事件,直接撤掉路口都有可能,日本不管??无语

6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1

黑猫:


这咋说呢,我等绿灯看见大车旁边过去我都占后点

6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2

阿兰提戈公爵:


はちみ的反应速度是列车的六倍,不舒服会自己跑的

6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2

Free 逍遥柳:


没看监控之前我姑且还能给她们辩解两句…

7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12

雨晴:


前几天看那个穿越时空的少女重印 我感觉那个电影里面的火车轨道设计的很奇怪,在斜坡下面,像女主一样刹车失灵不就完蛋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