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lyuM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823/answer/1983123664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片假名的問題本質上是音譯的困境. 而音譯的濫用必然會導致複雜度爆炸和消歧困難.
正常的語言造詞都是有一定規律的, 漢語不必說, 英語裡面有各種詞根詞綴, 而且對於越專業的領域和越複雜的詞彙這種規律越明顯.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化學和醫學領域的造詞. 而音譯並不能很好反應這些詞根詞綴, 因為其合併成的單詞的讀音可能有很大的差別.
10 個詞根/詞綴不計前後順序最多能造 2^10=1024 個單詞, 而音譯最壞情況會表達 1024 種不同讀音. 也就是說被借語言的詞彙複雜度是 線性, 而音譯的複雜度最壞可以達到 指數級. 當然現實中 1.不會真的語音完全不同, 2. 複雜度是漸進意義上的一個概念, 現實中極少有這麼多詞根/詞綴的單詞. 但就算只有少數幾個元素組合, 音譯仍然要比原詞彙複雜, 更難理解.
另外一個點在於信息量較少和由此而來的消歧問題. 一個同等讀音的音節落在文字上的表現形式可能有很多種, 也就是一對多的關係. 從資訊理論的角度, 音譯的信息量要少於原語言構詞的信息量. 信息量減少帶來的最直接問題就是消歧困難, 也就是相同讀音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單詞擁有同一個音譯.
而音譯的第二個問題在日語中會表現得更為嚴重, 會導致音譯詞更難辨認. 因為日語中可表達的音節數量是主流語言中偏少的一類, 大概在 100 上下. 而相比之下漢語加上聲調在 1300 左右 (加上方言可能更多?), 而英語是上萬的(存疑, 但顯然比漢語多). 這一點同樣可以在這篇講述語言信息密度的論文中 有所體現, 音節少就意味著表達同樣的意思你要說更多的話, 文字(如果是表音的話)也會更囉嗦. 在論文的比較中日語是語速最快, 信息密度最低的. 那麼, 因為音節少, 你更需要把原語言中兩個不同的音節強行讀成同一個你能讀的音節, 這樣一來原來不同讀音的詞彙也讀得一樣了, 導致同音詞更嚴重. 漢語中同音詞還能用漢字區分, 日語就只能借上下文和語法來判斷了. 在這種情況下還濫用片假名強行做音譯那就是雪上加霜.
還有一個不太被人關注的原因是, 日語假名一般是用全形顯示, 而英文字母是半形寬度, 這也導致了就算翻譯過來單詞字元數量一樣, 日語看起來就要長一倍. 片假名一多, 看起來烏央烏央一大片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 其他答案裡面用不熟練來為片假名辯護, 他們的論據也能為各種黑話和縮寫辯護, 而顯然黑話/縮寫不能和片假名相提並論, 所以個人感覺不熟練是不足以解釋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