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lyuM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823/answer/1983123664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片假名的问题本质上是音译的困境. 而音译的滥用必然会导致复杂度爆炸和消歧困难.
正常的语言造词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汉语不必说, 英语里面有各种词根词缀, 而且对于越专业的领域和越复杂的词汇这种规律越明显.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化学和医学领域的造词. 而音译并不能很好反应这些词根词缀, 因为其合并成的单词的读音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10 个词根/词缀不计前后顺序最多能造 2^10=1024 个单词, 而音译最坏情况会表达 1024 种不同读音. 也就是说被借语言的词汇复杂度是 线性, 而音译的复杂度最坏可以达到 指数级. 当然现实中 1.不会真的语音完全不同, 2. 复杂度是渐进意义上的一个概念, 现实中极少有这么多词根/词缀的单词. 但就算只有少数几个元素组合, 音译仍然要比原词汇复杂, 更难理解.
另外一个点在于信息量较少和由此而来的消歧问题. 一个同等读音的音节落在文字上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很多种, 也就是一对多的关系. 从信息论的角度, 音译的信息量要少于原语言构词的信息量. 信息量减少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消歧困难, 也就是相同读音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单词拥有同一个音译.
而音译的第二个问题在日语中会表现得更为严重, 会导致音译词更难辨认. 因为日语中可表达的音节数量是主流语言中偏少的一类, 大概在 100 上下. 而相比之下汉语加上声调在 1300 左右 (加上方言可能更多?), 而英语是上万的(存疑, 但显然比汉语多). 这一点同样可以在这篇讲述语言信息密度的论文中 有所体现, 音节少就意味着表达同样的意思你要说更多的话, 文字(如果是表音的话)也会更啰嗦. 在论文的比较中日语是语速最快, 信息密度最低的. 那么, 因为音节少, 你更需要把原语言中两个不同的音节强行读成同一个你能读的音节, 这样一来原来不同读音的词汇也读得一样了, 导致同音词更严重. 汉语中同音词还能用汉字区分, 日语就只能借上下文和语法来判断了. 在这种情况下还滥用片假名强行做音译那就是雪上加霜.
还有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原因是, 日语假名一般是用全角显示, 而英文字母是半角宽度, 这也导致了就算翻译过来单词字符数量一样, 日语看起来就要长一倍. 片假名一多, 看起来乌央乌央一大片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 其他答案里面用不熟练来为片假名辩护, 他们的论据也能为各种黑话和缩写辩护, 而显然黑话/缩写不能和片假名相提并论, 所以个人感觉不熟练是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