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9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 就讀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61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26
作者:知乎用戶dO0xNW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6009191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讀完LSE的MSc Economics也半年了,來這裡說一點感慨吧。


在LSE,Econ也算自己獨一個了,畢竟一整座32L就是Econ的。的確沒有校園,但也不覺得迷失,因為來來去去就是32L念書,休息,討論,甚至吃東西也在那。整天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的東西,挺爽的。


坦白說,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s簡稱是LSE而不是LSEPS,的確說明了LSE對Econ的資源傾斜。


答主本科是HKU的經濟+數學。去過NUS交流半年讀數學。個人評價是NUS>LSE>>HKU。


LSE好的地方有很多。
交通方便,有地鐵站有公車,答主是踏自行車上學的。下課了隨便去CBD career event,就在隔壁。
教學認真,Alwyn Young的教學真是我學過Econ里最好的。除了下學期的Econometrics(和你自己挑的選修),不存在教得不好的課。
Academic advising也很好,PhD talk啊什麼的都很多,答主本科成績一般,讀了MSc後一年申博,拿了Duke的PhD offer,說明MSc的Reputation還不錯。
同學水平是真的高,有做了幾年投行才來讀的,上過電視講股票的,19歲來讀的印尼天才。反正眼界是拓闊了許多。
32L環境挺好的,休息學習都好。
住宿對看習慣了香港房價的答主來看,認為宿舍性價比還滿高的,交通,設施,服務都不錯。


LSE最大問題是沒校園,也沒好吃的。
在MSc的一年我都只有騎車上學這個唯一的運動,因為設施是真的少。
32L也比較孤獨吧,也許是有裝修封路的原因,感覺和本部很有隔閡,別系的學生基本不認識。
吃東西這個嘛,畢竟這是英國...


學習壓力也挺大的,至少MSc Econ一點也不水。你要是想整天去浪,那也就別想Distinction了。感覺這個program比較適合喜歡念書的人去,不是很career oriented。


嗯,就先這樣吧。這年MSc感覺值了,雖然確實貴。


歡迎提問,儘力回答。
62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27

某匿名用戶:



63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28
作者:啊哈哈哈哈噫呀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507681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LSE給我最初的直觀感受基本是英國版的我人。男女比例迷醉,學校小的讓人驚嘆,Old Building 4樓的餐廳難吃到哭泣,如果連課並且不幸的是上一節課在NB下一節課在T1那意味著就算以博爾特的速度也一定會遲到…

凡此種種吐槽大概能說上幾個鐘頭。但如果讓我說愛她的理由,大概能嘮上幾天幾夜吧。
在LSE讀書,讓我最大限度的感受何為自由和探索。
之前在華威讀書的時候,開始接觸英國式教育,但沒想到來到LSE,這種包容和延展性讓人感受更深。LEC就不贅述,畢竟全世界的LEC在我體驗看來都沒太大差別,SEM讓我吸收到更多的養分。教授不會幹預你的想法,不會指出你是「不對的」,不論有什麼樣的見解,哪怕天馬行空,哪怕匪夷所思,都可以切入剖析,是謂探討。好多「無用的內容」有時恰恰能夠激發你的靈感,比如我的畢業論文選題就是在一次SEM結束後和同組同學在公交車上繼續課上的話題得出的。
這種自由不僅是體現在學習的內容上,也體現在學習的形式中。同flat有讀統計學和管理學的,再加上我自己是學Social Anthropology的,大家的學習生活完全是建立在自身的規劃之上的,pre/case/essay大概不到大學每學期的十分之一,至於quiz和mid壓根沒有,所以你可以放縱自己把春秋學期浪過去,但與此同時需要承擔在Summer Term累到爆肝的痛苦和掛科的風險。畢竟每天熬夜都有讀不完的reading了,LSR的調侃可是由來已久的。
總之在LSE有聽不完的講座,參加不完的SEM,和導師圍著爐子探討魔法世界也是有的,突然很想念DG的說233333,他可是教會了我們去哪個市場可以買到又便宜又好的食物傢具甚至是suit呢。
離開這裡,還是會想念的,哪怕只是Lin的一小片好風景,圖書館睡了很多次覺的大沙發,紀念品店丑到爆炸的衛衣,我想再看到紅底白字的LSE標,依然會覺得親切又燦爛吧。
64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30
作者:奧科特國際教育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39950112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學校簡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簡稱:LSE;中文簡稱:倫敦政經),1895年創立於英國倫敦,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被譽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級精英大學。




學院的主校園位於倫敦市的法律中心Holborn,毗鄰皇家法庭、英國廣播公司
和倫敦四大法律學院(其中最著名的林肯法律學院就近在咫尺),所佔區域大致界於倫敦西區和倫敦金融城之間。




LSE位列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49位,學校專註於社會科學研究,在政商界享有卓越口碑。校友中誕生了18位諾貝爾獎得主、55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且擁有全英比例最高的世界領先級研究成果。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領域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二,政治學、經濟學、金融學、新聞傳播學、公共政策學、地理學等11個學科均是世界前五。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入學競爭十分激烈,平均13.4位申請者才收穫1張入學許可,總體錄取率低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申請要求

本科


語言要求:雅思成績要求總分7.0以上,單項不低於7.0分;
托福成績要求總分107分,單項不低於25分


學術要求:國內生可以使用IB、A-level、或AP課程成績直接申請;或憑大學第一年成績+高考成績、高中成績直接申請;以及攻讀倫敦大學國際預科課程一年再申請


費用:
學費:平均17040英鎊;生活費:12000-14400英鎊


碩士


語言要求:雅思成績要求總分7.0以上,單項不低於7.0分(部分專業要求7.5以上)
托福成績要求總分107以上,單項閱讀與聽力不低於22分,寫作不低於21分,口語不低於20分(部分專業要求109以上)


學術要求:
授課型項目:TOP30學校本科均分85分以上;非TOP30學校本科均分90分以上
研究型項目:TOP30學校碩士均分85分以上;非TOP30學校碩士均分90分以上


費用:
學費:15912- 34200英鎊;生活費:12000-14400英鎊


校園生活LSE的螺旋樓梯圖書館——英國政治經濟圖書館
始建於1896年,是全球最大的社科類圖書館。圖書館的藏書超過了四百萬冊,內容涵蓋了大部分社會科學相關學科領域。除學校考試期採用全天候開放模式以外,其他時間段改為早八點至晚十點開放。此外,LSE的師生也有權使用倫敦大學聯盟下其他各成員學院的校圖書館,以及位於羅素廣場的倫敦大學議事大樓等其他設施。




LSE周圍交通也非常便利,距離學校最近的地鐵站是霍本站、坦普爾站和科文特花園站。從學校步行至聖潘克拉斯火車站大約只需要25分鐘。此外,到Aldwych和國王大道的公共汽車會直接停擺於學校所在的Houghton街旁。同時,學生選擇在倫敦地區兼職打工通常可獲得不錯的時薪(6-8英鎊),因為倫敦的平均薪資水平較之英國其他城市要高不少。




倫敦政經學院將學生的住宿安排在其開設的學生公寓,這些學生公寓分布在倫敦市中心的十個不同的區域。在學生公寓中居住的學生超過3,400人。此外,大約有25%的本科新生居住在倫敦大學校際宿舍中。和其他大多數位於倫敦的大學相同,LSE的校園內部不提供住宿。




-End-
奧科特留學諮詢

在留學申請這條路上,如果你希望得到的幫助是:有明確的指導方向,也有讓你發揮的空間;
那不要錯過和我們聊一聊!添加奧弗為好友,獲取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奧弗WeChat:aucta015
65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31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9509964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去年在lse讀了一年哲學(大一),這是迄今為止我做過最後悔的決定。我高中在美國讀的,所以比較的基準點是倡導不同學科融合
交流的美國大學。

凌蕭的基礎,我再吐槽幾點:
1.首先,你選了專業後一般沒法改,然而18歲的你怎麼可能預測未來三年的學術興趣?其次,課程都幫你規劃好,學生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lse的老師主業是研究,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少,學校對學生的關懷的唯一體現是career service。
2.倫敦政經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eg.跟帝國理工
合併,自由選課,選專業),會極度削弱學生的競爭力。大部分人都覺得lse
是個技校,主要培養banker,accountant,consultant and lawyer,但這些傳統的高薪工作正經歷極其劇烈的technological disintermediation,它們所需要的skillset在lse的課程里完全找不到蹤影。一個具體的例子可參見Michael Lewis的Flashboy。
之前跟一個今年去accenture(consulting firm)的學長聊過,他說想做technological consulting,問他會不會machine learning/big data analytics之類的,他說只會excel,期待參加公司培訓。他讀的還是business maths and statistics
,不禁有點懷疑這十年里lse的course catalogue有沒有變過。
3.最令我無語的是management這個major,是要定向培養
hr嗎,還是上的都是太子爺?英國的高等教育異常僵化,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都很復古。很多聰明的孩子也知道學這些東西沒啥用,所以生活里只剩下networking
和最後一個月的高強度複習。
4.lse一年上課20個星期,每個星期的1小時lecture,1小時討論,每人只能上4門課。
20*(1+1)*4=160小時。我個人覺得LSE的course load
輕得不能再輕,教學內容古板,第1到第6個星期之間沒有需要交的作業。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沒有作業就意味著沒有反饋。對於學文科的同學,lse老師給你essay
的反饋不會多於1個paragraph。也就是說,在一整年裡,從一門文科課中,你得到的反饋大概是三個paragraph。美國任何一個文理學院的教授都會把你的essay變成紅色的海洋,因為不去深摳每個句子、每個論點,寫文章永遠在原地踏步。
美國大學一學年為30個星期,每節課每周的lecture至少3小時,1小時discussion,可以在能力範圍內上任意數量的課,但至少上三門

拿我在uc berkeley
讀數學和計算機的同學為例,她上了5門課,其中三門課的lec為3小時,兩門為2小時,discussion一共為5小時,30*(3*2+2*2+5)=450小時。她還當了discrete maths
的TA,同時在Robotic lab每周program 15-20小時。

5.最後想說的是,因為社科說到底是domain knowledge that could be picked up along the way,但這個時代的好工作所需要的計算機統計數學
等知識卻不能。另外,去年的advisor,也是哲學部門的頭,貌似改行研究Electrical Engineering了。
6.總結下,身邊在選擇學校、專業、職業上走了點彎路的人(包括我)可能犯了如下三個錯誤:
(1).Underestim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predicting self and future self(Daniel Gilbert的研究)他給出的方法是,做決策的時首要參考已成為未來的你的人的感受,並且樣本要足夠大,樣本的經歷和價值觀足夠相似(data cleaning)。選擇試錯代價比較小的選項。這也是婚姻的弔詭之處。
(2).Overestimate our uniqueness and ignore the larger trends and stats.宏大
敘事之所以激動人心是因為它是無數個價值觀不同的理性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行為軌跡。除開絕少數天才,如John Von Neumann/Terence Tao/Toni Morrison,形勢比人強。從分析未來的經濟里有哪些人是不可替代的倒推,結合已知智商上限,選取一個最佳學科組合。
(3).Know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s under which you will be happy.It's quite hard because you usually don't know all the componets
 of a given environment that enable you to thrive until you are in an unnurturing environment
.So in order to figure out,you can ask yourself constantly:why do I feel content at this given moment?what are the sources of my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66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31
估計你也看不到 不過我是想你的 一直…
-------半夜睡不著刷到了這個問題。想說點傷感的題外話(´・_・`)
曾經有個LSE的PY,大概他是讓我難忘的人。
突然莫名其妙的出現 在一起了
後來莫名其妙的消失 斷聯繫了
我英語渣,第二天要交論文,他在公司剛剛忙完。就來我這裡幫我不到一小時搞定了論文,換成我估計要通宵或者到四五點。
有一次不開心鬧情緒,他問我怎麼了,我說要預習,聽不懂。他很有氣場地說了句:「我他媽教你!」
好吧,自此他讓我對LSE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感覺出來的都是大神級別!
他是economic的本科+碩士畢業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730481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7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32
作者:TOM 錢叔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1113609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畢業10年,時間如白駒過隙。在職場初期,學校文憑曾經是敲門磚,越是後來,越是覺得在學校經受的鍛煉,那段經歷賦予的眼界,培養的做事態度更是陪伴一生的寶貴財富。
記得當年在沒有空調的圖書館看書,趴桌上睡一小會兒醒來看到邊上人奮筆疾書時候油然而生的罪惡感。當年在Northumberland House單人宿舍挑燈夜戰也做不完的reading,教授手把手幫自己改論文數易其稿的耐心細緻以及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這些鍛造了我們的學術品格,鍛煉了堅忍性格。實話說,雖然學校名聲在外,教授裡面不乏大牛,但是學習主要靠自己甚至靠自學。因為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有限,所能涵蓋的遠遠少於閱讀任務所涉及的範圍。這還不算一些教授確實帶各種口音,講解也不一定個個都很深動,深入淺出。所以要保證高分,自己吭哧吭哧做閱讀,完成每一份作業,用好課上課下的提問機會可能更是關鍵。
生活上第一次見識到大冬天下午2點天開始黑下來,假期享受飛歐洲大陸的便捷,去牛劍參觀的GREEN LINE,還有聖誕期間的OXFORD STREET打折,很很懷念當初校園的周圍壯觀的大本鐘,議會大廈,BBC BUSH HOUSE,CHINA TOWN 以及大英博物館,NATIONAL GALLERY各種步行可達的免費博物館資源等,現在回憶起來當時的生活環境布滿名勝古迹,走路去趟TASCO路過好幾處文化遺產和保護建築,簡直是奢侈。
問問當初的同學,每個人現在天南海北,記憶的側重有所不同,但共同感受是感恩、懷念那段歲月。
68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34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7076490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MSc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校友,現在美國讀博。
作為一個不算太水專業的校友,我對經濟系,特別是 MSc. EME 項目的觀察是:


錄取方差比較大。有很厲害的也有很水的人。
不幸的是,國人大多數都處在分布的下半部分。
課程難不難?客觀來說,較國內一般大學扯談院系(如北方某文理985經濟系)強度大得多,較國內較好院系(如北方某文理985數學系)強度略大。不知道與國內一流院系比(科大各種基礎科學系,北大光華,清華經管)如何。
但是說真的難到爆炸麼?也並沒有。以我這種不學無術的水平也能拿全班前3,有的技術含量不那麼足的課平時不寫作業,只聽聽課記記筆記也能考到全班第一。畢竟一考定終身,中國人在這方面還是有充分的經驗的。
結論就是 EME 整體訓練水平已經不如原來那麼在全球獨樹一幟了。只能算是個 solid 的 programme
然而不幸的是,即使在考試上有巨大的 buff,仍然有部分國人處於掙扎的狀態。
掙扎的原因基本上就是水平不夠和(或)英語不過關。不排除有國內學校給分過高套利申進 LSE 的情況。
當然,歐洲同學也有水貨,只不過比例比國人低。
雖然經濟系去年博士 placement 好到飛起(北美 top 5 水平,目測比我現在學校的 placement 持平或略好,而我校一直以 placement 逆天而聞名的),然而這些好 placement 並沒中國人什麼事。
phd 項目設計比較先進,這方面至少比 oxbridge 好。也比 ucl 早。
然而 phd 培養模式偏放養,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不足。
69楼 JosephHeinrich 2024-4-10 00:34
更多回答請見原問答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