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學術小李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6417394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給出我明確的回答,如果是正正經經的做博後(以走學術路為目的的博後),絕對比博士累!接下來,以我自身的經歷來分析原因。
博士
博士雖然說是給老闆打工,但是本質上還是個學生。博士期間只用做好我自己的課題,做好老闆交代給我的任務,那我就是個優秀的博士。所做的事情比較專註,不需要考慮太多,自然煩惱就少了,壓力也就小一些。此外,老闆吩咐給你的事情,你還可以摸摸魚,劃划水,說實話只要你別太過,老闆也拿你沒太多辦法。你還有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事情不會到你一個人頭上,天塌下來也有個高的頂著。
總體而言,博士期間因為是學生,要考慮的問題少,事情專註,只要科研較為順利,老闆通情達理一些,那就是個快樂的博士生涯。
博士後
博士結束後,懷著對學術最美好的願望(所謂的高校的「自由」),入博後的坑了(7月入坑華中某985高校)。悲慘的科研生活從此開始,為啥悲慘涅,請聽我慢慢道來:
1)青基的壓力。博後一般2-3年,如果想在我們學校留下來(所謂留下來,也就是進入下一個「非升即走」的周期,當然牛人直接副教授,咱這就不考慮了)。那麼最迫切的任務就是「青基」,當然同時還需要幾篇論文。對於選擇做博後的人來說,論文的壓力其實還好。所以這裡著重討論「青基」給我帶來的煎熬。碩博期間,自己主筆幫老闆寫中了一個面上和一個重點項目,但是寫的也是稀里糊塗,依葫蘆畫瓢去寫,並沒有太多領悟到寫本子的套路。當自己要寫青基的時候,才發現怎麼下筆和構思項目書都不太會。然後,第一次申請就跪了,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只有2次機會,如果第二年還不中,基本上就要捲鋪蓋走人了。還好,第二年痛定思痛,和老闆多次深入討論,各種熬夜寫作,打磨了無數次,整整寫了2個月(all in),終於中了,長舒一口氣。
2)科研時間減少的焦慮。博士期間,科研就是寫論文。然而,博後期間,科研不再這麼純粹。你需要寫很多很多的本子,你自己的,老闆的。你還需要負責很多很多的雜事及項目,主要是老闆的。在博後期間,一年差不多要寫20個左右的本子。因此你是博後,毫無懸念,幾乎老闆所有本子的負責人都是你,你想摸魚划水都難了。老闆的本子+自己的本子,幾乎就耗掉了我1/3的時間和精力。然後,還有團隊的雜事和項目上的事情,一下子又耗掉了快1/3的精力。能夠踏踏實實用來搞科研的時間也就不多了,而你依舊還需要產出和博士期間一樣多的論文。我突然發現,我不摸魚了,我也不划水了,我休息的更少了,但我的科研時間確急劇的減少。好吧,深深的焦慮。
3)身份轉變的壓力。博士期間,你本質是個學生。博士後,你本質是個打工仔和老師。老闆對待你的心態是不一樣的,老闆不再覺得你是個學生。老闆會覺得,你長大了,你該為我分擔很多工作了。我自己會覺得,不不不,我還是個學生,我不想幫你分擔(核心是不太明白一個博後的定位,不知道博後該怎麼去做事情)。我花了將近1年半左右,才逐漸從學生的心態和思維轉變成一個老師的心態和思維。
4)多線操作的壓力。博士期間,事情通常比較單一。好比如說,這幾個月,我就是做這個點子,就是為了搞這篇論文。這一個月,我可能就專心寫這篇論文。這幾個月,我可能就專心做這一個項目。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即可,我不用去管別的。然而,博後期間不一樣了,你同時需要負責幾個項目,幾個本子,自己的課題,學生的課題,你的時間變得零碎,你的精力難以再集中在一個事情上面。從以前的單線過渡到博後期間的多線,極大的損害了我的腦細胞,會讓我莫名的煩躁。
總結
博士期間,我的頭髮烏黑茂密;博後期間,頭髮雖然還是茂密,但似乎多了很多白髮,唉。但是收穫還是很多的,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的心態也成功地從一名學生轉變成老師。目前,已經踏入該985高校下一個「非升即走」的周期。
建議
1)提早規劃和構思青基的內容,多和過來人請教,多和老闆和單位的大牛們請教!
2)及早完成身份的轉變,要逐步認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老師了,而不是一個學生。
3)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學會使用零碎時間進行工作,學會和學生打交道以及管理學生。
4)學會和老闆的相處,盡量和老闆達到雙贏,你靠著老闆的資源往上走,老闆靠你做項目做事情。
希望我的經驗對廣大的博後同志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