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猜啊猜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28964289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晉陞?這屆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近年來,體制內年輕人對晉陞的「佛系」態度引發熱議。有人覺得他們躺平,也有人認為這是清醒的選擇。綜合來看,這種現象背後是多重現實因素和價值觀變遷的疊加,而非簡單的「不上進」。
1. 晉陞的「性價比」越來越低
「升職加薪」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晉陞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責任、更長的工作時間,但實際收入漲幅可能只有20%左右,甚至需要犧牲個人生活。比如,基層領導要應對上級考核、下屬協調、群眾訴求等多重壓力,而如今的年輕人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願為有限的回報透支健康和時間。此外,隨著監督機制完善,過去「灰色福利」消失,權力帶來的實際收益大幅縮水,反而可能伴隨更高的問責風險。
2. 晉陞路徑的「不確定性與不公」
「努力未必有回報」的挫敗感普遍存在。
體制內的晉陞機制並非完全以能力或業績為導向,資歷、關係、背景等因素影響顯著。一些年輕人發現,埋頭苦幹多年可能不如「會來事」的同事升得快,甚至可能因「多干多錯」被問責。這種機會不均等的現象,讓許多人選擇「與其賭晉陞,不如求安穩」。更有甚者,通過遴選考試
跳到更高平台,反而比在原單位「內卷」更高效。3. 工作地點的「現實考量」
「從城市到鄉鎮」的調動成為攔路虎。
不少晉陞機會伴隨著工作地點的變動,比如從城市機關調往偏遠鄉鎮。對已在城市安家的年輕人來說,這意味著遠離家人、教育資源和社會便利,生活成本反而可能增加。有基層公務員直言:「在鄉鎮干五年才能調離,但五年後孩子上學、父母養老怎麼辦?」這種地域落差讓許多人寧願放棄晉陞,留在熟悉的環境。
4. 年輕人的價值觀轉向「自我優先」
「不卷不爭,舒服自在」成為新追求。
這一代年輕人成長於物質相對充裕的環境,經濟壓力較小,更重視個人興趣和生活品質。有人算過一筆賬:月薪4000元,租房吃飯後還能存下1500元,打遊戲、打球、買平價衣服足夠滿足需求,「何必為了多掙幾百塊天天加班開會?」這種低慾望心態
背後,是對傳統「升官發財」路徑的理性反思——與其在職場拼殺,不如把精力留給愛好、副業或家庭。5. 體制外機會的「反向吸引力」
「體制內求穩,體制外求變」的分流效應。
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年輕人不再將體制內視為唯一「鐵飯碗」。自媒體、自由職業、新興行業等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甚至有人「體制內外兼顧」。相比之下,晉陞帶來的行政級別提升,未必比體制外的創新空間或收入增長更有吸引力。
總結來說,年輕人拒絕晉陞並非「躺平」,而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主動選擇。
他們看清了晉陞背後的隱性成本,也意識到人生價值不必與職位高低綁定。當「升職加薪」的性價比下降,當穩定的生活比權力更誘人,年輕人選擇「側臥」而非「衝鋒」,或許正是時代進步的另一種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