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5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晉陞?
5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18

作者:猜啊猜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28964289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晉陞?這屆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近年來,體制內年輕人對晉陞的「佛系」態度引發熱議。有人覺得他們躺平,也有人認為這是清醒的選擇。綜合來看,這種現象背後是多重現實因素和價值觀變遷的疊加,而非簡單的「不上進」。



1. 晉陞的「性價比」越來越低


「升職加薪」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晉陞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責任、更長的工作時間,但實際收入漲幅可能只有20%左右,甚至需要犧牲個人生活。比如,基層領導要應對上級考核、下屬協調、群眾訴求等多重壓力,而如今的年輕人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願為有限的回報透支健康和時間。此外,隨著監督機制完善,過去「灰色福利」消失,權力帶來的實際收益大幅縮水,反而可能伴隨更高的問責風險。


2. 晉陞路徑的「不確定性與不公」

「努力未必有回報」的挫敗感普遍存在。

體制內的晉陞機制並非完全以能力或業績為導向,資歷、關係、背景等因素影響顯著。一些年輕人發現,埋頭苦幹多年可能不如「會來事」的同事升得快,甚至可能因「多干多錯」被問責。這種機會不均等的現象,讓許多人選擇「與其賭晉陞,不如求安穩」。更有甚者,通過遴選考試

跳到更高平台,反而比在原單位「內卷

」更高效。


3. 工作地點的「現實考量」

「從城市到鄉鎮」的調動成為攔路虎。

不少晉陞機會伴隨著工作地點的變動,比如從城市機關調往偏遠鄉鎮。對已在城市安家的年輕人來說,這意味著遠離家人、教育資源和社會便利,生活成本反而可能增加。有基層公務員直言:「在鄉鎮干五年才能調離,但五年後孩子上學、父母養老怎麼辦?」這種地域落差讓許多人寧願放棄晉陞,留在熟悉的環境。


4. 年輕人的價值觀轉向「自我優先」

「不卷不爭,舒服自在」成為新追求。

這一代年輕人成長於物質相對充裕的環境,經濟壓力較小,更重視個人興趣和生活品質。有人算過一筆賬:月薪4000元,租房吃飯後還能存下1500元,打遊戲、打球、買平價衣服足夠滿足需求,「何必為了多掙幾百塊天天加班開會?」這種低慾望心態

背後,是對傳統「升官發財」路徑的理性反思——與其在職場拼殺,不如把精力留給愛好、副業或家庭。




5. 體制外機會的「反向吸引力」

「體制內求穩,體制外求變」的分流效應。

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年輕人不再將體制內視為唯一「鐵飯碗」。自媒體、自由職業、新興行業等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甚至有人「體制內外兼顧」。相比之下,晉陞帶來的行政級別提升,未必比體制外的創新空間或收入增長更有吸引力。


總結來說,年輕人拒絕晉陞並非「躺平」,而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主動選擇。

他們看清了晉陞背後的隱性成本,也意識到人生價值不必與職位高低綁定。當「升職加薪」的性價比下降,當穩定的生活比權力更誘人,年輕人選擇「側臥」而非「衝鋒」,或許正是時代進步的另一種體現。



5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18

體制內年輕人不願晉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壓力大**:晉陞後責任增加,工作壓力大,可能影響生活質量。 

2. **收入與付出不匹配**:晉陞後薪資漲幅有限,但工作量大幅增加。 

3. **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年輕人更注重個人時間和家庭生活,不願為晉陞犧牲。 

4. **職業發展多元化**:部分人選擇其他發展路徑,如創業或副業,而非體制內晉陞。 

5. **晉陞機制複雜**:晉陞過程繁瑣,競爭激烈,部分人選擇放棄。


中層幹部或者晉陞後的工作量性價比不高,現在很多年輕人進去體制內時已經有房有車了,那還有啥可追求的了



作者:搬磚的醇香土豆泥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49974353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18

作者:職場如戰場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8951897958582738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什麼年輕人都不熱衷於晉陞了?哥們說,你以為拼盡全力爬上去就能高枕無憂了?35歲還不是照樣被裁掉,我認識的中年管理層,現在幾乎都把,簡歷上的管理經驗換成執行經驗,就算你不換面試時候人力資源也會告訴你,你應聘的管理崗位90%的工作是執行。

我說,在60後眼裡,晉陞就是終身制信仰,那幫老同志把科級處級當傳家寶,退休前沒混個帶「長」的職稱,連跳廣場舞都抬不起頭,畢竟副科級退休金比科員多三百多呢。而咱們70後,是卡在改革開放浪潮里最尷尬一代,既趕上了60後的論資排輩,又趕上80後的績效試點。咱們一邊排班輪休靠泡党參枸杞續命,一邊在領導的批評面前滿臉陪笑,咱們的往上爬就是為了活給別人看,咱們活著就是為了別人。

哥們說,80後更慘,房貸車貸是我們最好的雞血,學區房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我們這群人白天在PPT里造夢,晚上在工位上表忠心,35歲前沒混個總監,高級經理什麼的,連對象都找不到,等做到領導崗位了,才發現自己卻是背鍋俠,我們80年前後的,在為子女操心,80年末的在為婚育糾結,因為在我的意識里,職位越高工資越高,房子越大,取到的媳婦越漂亮,禿頂越快。我表弟90後的,他們這一代主打一個拼學歷,在他們眼裡晉陞就是為了單幹,他們一邊喊著管理扁平化,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一般把公司的資源客戶人脈網自己口袋裡裝,如果幹的不爽,反手就甩個《勞動法》連結,感覺不開心了直接仲裁,總之錢不能少面子不能丟,但陰差陽錯,在職業晉陞的關鍵點,趕上了疫情,疫情過後,又趕上了35歲中年危機,現在我表弟送外賣呢。

我說,現在的00後可比90後洒脫多了,什麼晉陞不晉陞的都在乎了,工資到賬先算時薪:「月薪五千時薪25,如果領導要他加班?他就加錢!」領導畫餅時,他們就開始低頭算N+1了,同事內卷時,他們又在更新簡歷找下家。正應了那句,60後把領導當爹供,00後把領導當NPC用,在00後眼裡晉陞不如抖音漲粉一千來的實在。


5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18

作者:彩雲飛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9302249087445239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年輕人拒絕晉陞並非「躺平」,而是一種基於現實考量的理性選擇,背後是職場文化、經濟邏輯與個體價值觀的深層變革。結合最新調研與案例,可從以下維度解析這一現象:

**一、晉陞性價比的理性計算:責任與回報失衡**

1. **薪資增幅有限,責任倍增**

- 前程無憂調查顯示,45%的年輕人認為「工資提升有限,不值得承擔更大責任」 。典型案例中,晉陞技術主管後薪資僅增28%,但會議時間從每周4小時激增至15小時,24小時待命,時薪反降40% 。

- 部分企業「頭銜升級但加薪微薄」,如管理崗月薪僅漲2000元,卻需承擔團隊績效、跨部門協調等翻倍工作量,被年輕人視為「隱形降薪」 。

2. **管理崗的「夾心層」困境**

- 中階管理者需同時滿足上級指標與下屬需求,Glassdoor數據顯示其工作信心指數跌至歷史最低點 。58%的受訪者因「工作生活難以平衡」拒絕晉陞,例如晉陞後雙休變加班、隨時響應消息成為常態 。

**二、價值觀遷移:從職場晉陞到生活自主權**

1. **工作意義的重構**

- Z世代中,72%更傾向做「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專註專業技能而非管理職責 。廣告從業者「涼水」坦言,晉陞後陷入「角色扮演」,被迫應付社交與衝突,而真實自我「被人懟就想哭」 。

- 網際網路從業者「小玲」在晉陞失敗後反思:「職級定義的成就感短暫,而壓力持續」,轉而追求工作與精神健康的平衡 。

2. **生活優先主義**

- 58%的年輕人將「工作與生活平衡」列為擇業首要因素,超越薪資水平(51%)。典型案例中,有人為周末陪貓做絕育手術拒絕加班,此類理由在20年前「能寫進單位笑話集錦」,如今卻被廣泛理解 。

**三、職業路徑多元化:逃離「唯一成功學」**

1. **副業與自由職業的崛起**

- 近40%的年輕人傾向創業或自由職業(如博主、店主),通過多元收入實現「新式穩定」 。案例中,文旅局員工副業收入達工資3倍,駐村選調生借短視頻收穫百萬粉絲,形成「職場逃生艙」 。

- LinkedIn數據顯示,「創始人」成為Z世代增長第二快的頭銜,反映其對傳統晉陞體系的疏離 。

2. **技能投資>職級攀爬**

- 24%的受訪者拒絕管理崗以「專註於個人技能發展」 。例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員工放棄合伙人晉陞機會,選擇考取司法證或註冊會計師,為轉型鋪路 。

⚖️ **四、組織環境與代際衝突的催化**

1. **扁平化管理與反權威傾向**

- 超半數企業被評「等級森嚴」,而扁平化公司員工滿意度更高 。Z世代眼中,理想管理者是「團隊導師」(72%重視溝通能力)而非「權力執行者」,傳統權威失效 。

2. **中階管理崗的系統性危機**

- 預測2025年將迎「中階主管崩潰潮」:因資源縮減、責任加重,近半數管理者考慮一年內離職 。32%的2023年裁員針對中管層,加劇年輕人對該職位的規避 。

3. **權力的「祛魅」**

- 政策透明化削減領導特權:公務用車需APP預約、財政支付電子留痕,一位住建局幹部調侃「最大權力是決定會議室用礦泉水還是桶裝水」 。與此同時,追責力度加大,如退休局長因舊案被問責,管理者淪為「戴著鐐銬跳舞」 。

**五、深層啟示:當工具理性覺醒**

年輕人對晉陞的冷感,本質是**工具理性的勝利**——當組織激勵(薪資、權力)低於個體機會成本(時間、健康、多元價值),拒絕便成為自然選擇 。這種趨勢倒逼企業反思:

- **重塑激勵體系**:華為等企業試點「專家崗」與「管理崗」雙通道,讓技術人才享有同等薪酬;

- **管理輕量化**:如Spotify的「小隊制」減少層級,聚焦任務協作;

- **彈性價值錨點**:提供志願假期、技能深造補貼等非貨幣福利 。

**結語:拒絕晉陞≠拒絕成長**

年輕人並非抗拒責任,而是**拒絕被單一劇本定義的人生**。如廣告人「涼水」的覺醒:「越往高處走,越發現世界像草台班子,很多人只是在玩cosplay」 。當工作回歸「價值交換」的本質,人生的投資組合亦更加多元——專業深耕、副業探索、家庭陪伴皆可成為選項。這場靜默革命,終將推動職場從「權力金字塔」走向「價值共生體」。


5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19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