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猜啊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28964289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晋升?这届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近年来,体制内年轻人对晋升的“佛系”态度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他们躺平,也有人认为这是清醒的选择。综合来看,这种现象背后是多重现实因素和价值观变迁的叠加,而非简单的“不上进”。
1. 晋升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升职加薪”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晋升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责任、更长的工作时间,但实际收入涨幅可能只有20%左右,甚至需要牺牲个人生活。比如,基层领导要应对上级考核、下属协调、群众诉求等多重压力,而如今的年轻人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愿为有限的回报透支健康和时间。此外,随着监督机制完善,过去“灰色福利”消失,权力带来的实际收益大幅缩水,反而可能伴随更高的问责风险。
2. 晋升路径的“不确定性与不公”
“努力未必有回报”的挫败感普遍存在。
体制内的晋升机制并非完全以能力或业绩为导向,资历、关系、背景等因素影响显著。一些年轻人发现,埋头苦干多年可能不如“会来事”的同事升得快,甚至可能因“多干多错”被问责。这种机会不均等的现象,让许多人选择“与其赌晋升,不如求安稳”。更有甚者,通过遴选考试
跳到更高平台,反而比在原单位“内卷”更高效。3. 工作地点的“现实考量”
“从城市到乡镇”的调动成为拦路虎。
不少晋升机会伴随着工作地点的变动,比如从城市机关调往偏远乡镇。对已在城市安家的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远离家人、教育资源和社会便利,生活成本反而可能增加。有基层公务员直言:“在乡镇干五年才能调离,但五年后孩子上学、父母养老怎么办?”这种地域落差让许多人宁愿放弃晋升,留在熟悉的环境。
4. 年轻人的价值观转向“自我优先”
“不卷不争,舒服自在”成为新追求。
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物质相对充裕的环境,经济压力较小,更重视个人兴趣和生活品质。有人算过一笔账:月薪4000元,租房吃饭后还能存下1500元,打游戏、打球、买平价衣服足够满足需求,“何必为了多挣几百块天天加班开会?”这种低欲望心态
背后,是对传统“升官发财”路径的理性反思——与其在职场拼杀,不如把精力留给爱好、副业或家庭。5. 体制外机会的“反向吸引力”
“体制内求稳,体制外求变”的分流效应。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年轻人不再将体制内视为唯一“铁饭碗”。自媒体、自由职业、新兴行业等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甚至有人“体制内外兼顾”。相比之下,晋升带来的行政级别提升,未必比体制外的创新空间或收入增长更有吸引力。
总结来说,年轻人拒绝晋升并非“躺平”,而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主动选择。
他们看清了晋升背后的隐性成本,也意识到人生价值不必与职位高低绑定。当“升职加薪”的性价比下降,当稳定的生活比权力更诱人,年轻人选择“侧卧”而非“冲锋”,或许正是时代进步的另一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