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研貓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6582467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周圍人的故事給大家先看看情況,後面再分析下可能原因。我自己本人是廣州的碩博,自己混的不好,目前在國內研究所及其下級單位做博後。這邊有兩個同事形成很明顯的對比,一個女同事A,碩士在廣州讀的,博士在澳門讀的,後面去了美國做博後,現在又兜兜轉轉回來做助理研究員。 另一個男同事B碩博都在某研究所,跟的是一個大課題組的小導。博後在深圳某醫院最後因PI跑路未能順利出站,後被小導叫回來工作,選擇退站到現在單位(先前碩博的單位下子機構)當助理研究員。這兩同事年齡都比我大,在某些方面比我有經驗,故以前輩稱呼,管A同事叫A姐,管B同事叫B哥。
先前,A姐,36歲回國後並沒有立馬來這邊,而是在一個小PI手下幹活,後面看到小PI的辦事效率和實驗室的管理風格,在完事後,重新找到這邊一個大PI來,但錯過了這邊的海外優秀人員破例引起計劃,從助理研究院做起,第一年寫了青年基金未中,從聊天中得知中途換了領域現在回到最初的領域,但沒有好的相關領域文章,這可能是沒有中標的一個原因,再一個是基金是沒有很多人進行指點。現在是趕緊想在40歲之前拿到青年基金,繼續走科研這條路。可以確定的是她走這條路,肯定是要付出比B哥多很多的努力。
B哥,34歲,一來這邊沒幾個月,課題組發文章了,立馬被小導(B哥的博士導師)帶一篇IF10多點的文章(共同一作排第一),基金前後被小導該來幾次,次年基金下來就中了。現在小導讓管學生,還給些小文章寫,出於勤勞幹活,周末不加班,暫時的位置反正是問了,後面靠着小積累成為小PI只是時間問題。
從這裡看出來,如果你在國內比較好的資源,當然你出去後回來原先的地方可以有非常好的發展。但如果你出去了,沒資源在回來的時候可以選到一個新興的研究所,又有一定的研究基礎,那被破格聘為PI也不是沒可能。但如果沒碰到好時機,很有可能跟A姐一樣,要付出更多努力。如果在國內讀博,碰到的導師比較好,又肯帶你的話,肯讓你站在他的肩上前進,或者直接推你一把,其實最終目的都只是在國內找工作,這不得不說是哥很好的選擇,這樣的幸運兒是有,但並不是每個導師和學生都有相互成就的。
其實我自己也有想過要出去看看,雖然說後面會越來不重視海外經歷,但目前至少海外經歷在做研究方面還是一大優勢。在碩士階段想過要在博士階段出去,結果只想碩士畢業萬就去找工作。後面碩士找工作不好找,了解到博士工資價格幾乎是碩士的一倍,又被遞了博士橄欖枝,所以馬上接了這個橄欖枝。再一個是再碩士階段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受傷沒資金,想過公派留學,口語不要好又怕自己被很多競爭者給比下去,成為炮灰,所以作罷。曾今跟家裡打電話是不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去有床睡有飯吃(啃老),結果被狠狠的拒絕了,後面又熬了幾年,才博士畢業。博士一畢業就想去工作掙錢,好早點實現經濟獨立,也被折磨了感覺自己的專業能力還不夠,在實驗室的壞境已經飽受痛苦,所以一直沒出去。後面的某天應該遲早回去的,不知道那時候會以一種什麼樣的身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