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
5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0

因為越來越多人傾向於長期在國內工作。

而「霍金來了都得站起來敬酒」雖然誇張程度比較大,但多少也能說明人脈的重要性。當然,這一點全世界學術圈都一樣。


當然,最人生贏家的還是出國讀華人導師的博士,畢業了或快畢業時導師被引進回國當個大千人、所長什麼的。不過這種事就可遇而不可求了。這種的我見過博士畢業回來兩年直接985副教授的。


至於那種長期海外工作、但國內人脈很廣的導師,其實也很好。不過近幾年隨着中美關係惡化,已經挨個接到FBI warning 了,必須選邊站了。除非你說的這個「國外」是俄羅斯。



作者:月光下的風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989099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0

1.如果最終要回國的話

土博有大佬的被老闆送出去玩幾年回來給你安排的>>海外博士在外打拚的靠自己回來的>>土博沒關係的

但是絕大部分人不可能是第一個,不少人可以成為中間的,絕大多數人只能說最後一個。

翻譯一下就是

杭州師範畢業的馬雲>>清北985的畢業生>>杭州師範大學的其他學生

如果覺得自己上了杭州師範能成馬雲,毫不猶豫放棄mit。如果對自己有點13數,那還是努力考985。如果考不上985,那就只能在杭州師範讀唄


2.如果不一定回國。

出去了可以走人才計劃,可以留在外面,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失去的是國內的"人脈"當然不回國的話人脈就沒用。

可土博想出去,沒有大佬老闆推薦以及自身牛逼,很難。而且土博就算出去想留在外面會很難。



作者:明治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8149531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0

一般的土博(90%)在碩士期間根本申不到海外比較好的PhD項目。985的博士差異非常大,遠大於歐美的同級別名校PhD,因為985博士招生數量太多了,裡面不乏混子,也存在rising star,所以這就會造成xxx985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xxxx雙非博士入職211的差異。大部分導師或者組不強的土博(佔80%)也很難去海外做博後。

比如我一些本科同學那學術水平都無法描述,直博去了某中九經管學術強校直博。我申PhD的時候,1輪導師面➕1輪Com面基本脫層皮,而且導師對本碩學歷和GPA➕發表卡的非常嚴,當然導師也是發Top5的大佬。

海優和卡留學經歷的初衷不只是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也有學校和jyb在對抗學閥的意味,但是近幾年被學閥玩壞了,結果歐美國家卡CSC.又來了波神助攻。



作者:知乎用戶n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9135198144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作者:豆研貓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6582467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周圍人的故事給大家先看看情況,後面再分析下可能原因。我自己本人是廣州的碩博,自己混的不好,目前在國內研究所及其下級單位做博後。這邊有兩個同事形成很明顯的對比,一個女同事A,碩士在廣州讀的,博士在澳門讀的,後面去了美國做博後,現在又兜兜轉轉回來做助理研究員。 另一個男同事B碩博都在某研究所,跟的是一個大課題組的小導。博後在深圳某醫院最後因PI跑路未能順利出站,後被小導叫回來工作,選擇退站到現在單位(先前碩博的單位下子機構)當助理研究員。這兩同事年齡都比我大,在某些方面比我有經驗,故以前輩稱呼,管A同事叫A姐,管B同事叫B哥。

先前,A姐,36歲回國後並沒有立馬來這邊,而是在一個小PI手下幹活,後面看到小PI的辦事效率和實驗室的管理風格,在完事後,重新找到這邊一個大PI來,但錯過了這邊的海外優秀人員破例引起計劃,從助理研究院做起,第一年寫了青年基金未中,從聊天中得知中途換了領域現在回到最初的領域,但沒有好的相關領域文章,這可能是沒有中標的一個原因,再一個是基金是沒有很多人進行指點。現在是趕緊想在40歲之前拿到青年基金,繼續走科研這條路。可以確定的是她走這條路,肯定是要付出比B哥多很多的努力。

B哥,34歲,一來這邊沒幾個月,課題組發文章了,立馬被小導(B哥的博士導師)帶一篇IF10多點的文章(共同一作排第一),基金前後被小導該來幾次,次年基金下來就中了。現在小導讓管學生,還給些小文章寫,出於勤勞幹活,周末不加班,暫時的位置反正是問了,後面靠着小積累成為小PI只是時間問題。

從這裡看出來,如果你在國內比較好的資源,當然你出去後回來原先的地方可以有非常好的發展。但如果你出去了,沒資源在回來的時候可以選到一個新興的研究所,又有一定的研究基礎,那被破格聘為PI也不是沒可能。但如果沒碰到好時機,很有可能跟A姐一樣,要付出更多努力。如果在國內讀博,碰到的導師比較好,又肯帶你的話,肯讓你站在他的肩上前進,或者直接推你一把,其實最終目的都只是在國內找工作,這不得不說是哥很好的選擇,這樣的幸運兒是有,但並不是每個導師和學生都有相互成就的。

其實我自己也有想過要出去看看,雖然說後面會越來不重視海外經歷,但目前至少海外經歷在做研究方面還是一大優勢。在碩士階段想過要在博士階段出去,結果只想碩士畢業萬就去找工作。後面碩士找工作不好找,了解到博士工資價格幾乎是碩士的一倍,又被遞了博士橄欖枝,所以馬上接了這個橄欖枝。再一個是再碩士階段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受傷沒資金,想過公派留學,口語不要好又怕自己被很多競爭者給比下去,成為炮灰,所以作罷。曾今跟家裡打電話是不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去有床睡有飯吃(啃老),結果被狠狠的拒絕了,後面又熬了幾年,才博士畢業。博士一畢業就想去工作掙錢,好早點實現經濟獨立,也被折磨了感覺自己的專業能力還不夠,在實驗室的壞境已經飽受痛苦,所以一直沒出去。後面的某天應該遲早回去的,不知道那時候會以一種什麼樣的身份出去。


5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嘿嘿,這就有些門道了。

你要是擱二三十年前,國外博士回國那可是各大高校引進的重點對象。你不僅帶回了國際最新研究的成果,還能帶動國內學術研究的發展。

現在呢,最早的那批人在國內已經開枝散葉。你想要在這個圈裡混,多少得和這些大佬沾親帶故。出門交流也好自詡「某某派系高徒」。

所以土博就往往會和國內的大佬帶上關係。這時候如果大佬給你推到國外熟悉的課題組合作(有可能是大佬自己的導師組或者朋友組),就好比古代聯姻,讓人際關係結合的更加牢固。

最後回國,嘿嘿,教職在向你招手。

國外的博士就算捏兩篇NS,也別想要和你競爭。



作者:越過高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9829922951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河馬留學課程輔導:



因為這樣的組合是最優選

但是要對兩個群體加一些限定:

國內本領域內TOP平台(如院士傑青等大牛)的博士生,中間可能出國聯培幾年,然後成為與國內組有深度合作的國外TOP組博後。

這樣的配置在【國內學術圈】基本上優於絕大多數本科畢業就出國的海外博士。


5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從我個人角度其實也可以看到一絲變化,很多年前才讀碩士的時候,一旦聽到某師兄在國外念完博士,心裡不由得升起一絲羨慕和敬佩之情。到了近幾年,看到某某有訪學和留學經歷,下意識會想着他或者她做出了什麼成果?

就國內科研平台而言,國外做的國內也能做,國內土博也能出CNS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國內現在的新一代的博導,都是見過世面的人,和上一代不同了

老師,我課題推進到這裡了,需要這個

老師,搞三十個樣測序吧

代謝空間單細胞?

我都都搞一遍,批量產生數據,可以水好多篇生信



作者:ENT.Fe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54397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2019008266:


這個評論區下的評論九假一真

選擇看看就得了

總有人以為進了大牛組就是大牛的親兒子了

沒想到進去迎接你的是push你的小導,四年以後大導甚至連你的名字都沒記住

5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2

左等:


國內如果可以發頂刊,為什麼一定去海外?

其他學科不了解,外語類,語言學,公認的頂刊包括這樣兩個

一個是system, 一個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以下是期刊system最新一期的文章目錄

Dong lianqi清華的,Sun hui,天津師大的,Dong Juan,東南大學的

這個雜誌的主編之一,就有復旦外文學院的鄭詠艷,國內跟着讀,不是可以近距離學習麼?博士畢業後再利用導師的推薦去海外拿個博後,滿足進高校的需求就好了啊。

再看第二本,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以下是編委名單

中國的編委有,北航的任偉,華中科大的徐錦芬,北外的楊魯新...

(嗯,希望我不斷努力後,名單里有我的名字)

恕我直言,如果你能在這兩本期刊發表文章,博士畢業後一定會有單位主動聯繫你

如果你跟着編委主編讀博,都沒有學到發文的本事...

那你憑什麼認為去海外那個更陌生的環境,能夠寫出頂刊的論文來?

6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2

作者:考博學社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5259106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的確近幾年有很多國內大牛組+海外博後申請海優成功的案例,但是這些事情在2022年之後將成為歷史,這條路現在根本走不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海外博後(特別是美國的博後)申請難度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語。你今年看到的土博「博後申請海優的讀博至少也是七八年前了。

1.現在國內讀博進牛組你都見不到大佬,你大機率是給大佬馬仔的馬仔打工。一個組幾個博後,十幾二十個博士太正常不過,大佬嫡傳弟子三年都不見得帶兩個,就那90%都得靠關係才行(你有那麼強的connection找教職和發表關係也不大了)。

2.有人把」海外博後」這個環節說成「走過場」,不予置評,海外博有這麼好申請?這又不是幾年前博後沒人干。之前所謂的走過場的海外博後,是因為他們能申請到CSC自費做博後,對,你沒聽錯,自費打工。然而現在CSC百分百觸發10043,國內土博再也沒有拿超低博後工資自費打工刷海外經歷的選項了,只能和美博「競爭常規的博後位置,這種浪費國家留基委的寶貴資金走過場刷資歷拿海優的流程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美博申請美國博後都要卷,國內憑什麼能輕易申請到海外博後,再加上10043,這條路就更加走不通了。美國博後由於工資上調,坑位逐漸變少,10043導致海外單位不願意承擔中國博士的簽證風險,現在美國華人大組裡還有多少土博博後?別說博後,即便是J1的訪問學者,短期交流項目也大幅度減少,公立大U的許多中美合作項目都取消了。

3.校方真的那麼待見本土學閥?海優最初弄出來可並不是為了給大佬弟子開後門的,只不過國內學閥玩壞了而已。校方本意是想引進優質faculty的。系統本來就在想辦法對付他們,現在美國神助攻而已。

本文僅僅針對那些想通過古早的投機取巧路線(CSC資助自費打工混資歷)上位的,學術界現在幾乎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間,不要相信有什麼辦法可以投機取巧,想要混得好就得努力卷paper。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