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部分同学倾向土博+国外博后而不是直接国外读博?
5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0

因为越来越多人倾向于长期在国内工作。

而“霍金来了都得站起来敬酒”虽然夸张程度比较大,但多少也能说明人脉的重要性。当然,这一点全世界学术圈都一样。


当然,最人生赢家的还是出国读华人导师的博士,毕业了或快毕业时导师被引进回国当个大千人、所长什么的。不过这种事就可遇而不可求了。这种的我见过博士毕业回来两年直接985副教授的。


至于那种长期海外工作、但国内人脉很广的导师,其实也很好。不过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已经挨个接到FBI warning 了,必须选边站了。除非你说的这个“国外”是俄罗斯。



作者:月光下的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989099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0

1.如果最终要回国的话

土博有大佬的被老板送出去玩几年回来给你安排的>>海外博士在外打拼的靠自己回来的>>土博没关系的

但是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是第一个,不少人可以成为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只能说最后一个。

翻译一下就是

杭州师范毕业的马云>>清北985的毕业生>>杭州师范大学的其他学生

如果觉得自己上了杭州师范能成马云,毫不犹豫放弃mit。如果对自己有点13数,那还是努力考985。如果考不上985,那就只能在杭州师范读呗


2.如果不一定回国。

出去了可以走人才计划,可以留在外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失去的是国内的"人脉"当然不回国的话人脉就没用。

可土博想出去,没有大佬老板推荐以及自身牛逼,很难。而且土博就算出去想留在外面会很难。



作者:明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8149531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0

一般的土博(90%)在硕士期间根本申不到海外比较好的PhD项目。985的博士差异非常大,远大于欧美的同级别名校PhD,因为985博士招生数量太多了,里面不乏混子,也存在rising star,所以这就会造成xxx985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xxxx双非博士入职211的差异。大部分导师或者组不强的土博(占80%)也很难去海外做博后。

比如我一些本科同学那学术水平都无法描述,直博去了某中九经管学术强校直博。我申PhD的时候,1轮导师面➕1轮Com面基本脱层皮,而且导师对本硕学历和GPA➕发表卡的非常严,当然导师也是发Top5的大佬。

海优和卡留学经历的初衷不只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有学校和jyb在对抗学阀的意味,但是近几年被学阀玩坏了,结果欧美国家卡CSC.又来了波神助攻。



作者:知乎用户n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913519814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作者:豆研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658246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周围人的故事给大家先看看情况,后面再分析下可能原因。我自己本人是广州的硕博,自己混的不好,目前在国内研究所及其下级单位做博后。这边有两个同事形成很明显的对比,一个女同事A,硕士在广州读的,博士在澳门读的,后面去了美国做博后,现在又兜兜转转回来做助理研究员。 另一个男同事B硕博都在某研究所,跟的是一个大课题组的小导。博后在深圳某医院最后因PI跑路未能顺利出站,后被小导叫回来工作,选择退站到现在单位(先前硕博的单位下子机构)当助理研究员。这两同事年龄都比我大,在某些方面比我有经验,故以前辈称呼,管A同事叫A姐,管B同事叫B哥。

先前,A姐,36岁回国后并没有立马来这边,而是在一个小PI手下干活,后面看到小PI的办事效率和实验室的管理风格,在完事后,重新找到这边一个大PI来,但错过了这边的海外优秀人员破例引起计划,从助理研究院做起,第一年写了青年基金未中,从聊天中得知中途换了领域现在回到最初的领域,但没有好的相关领域文章,这可能是没有中标的一个原因,再一个是基金是没有很多人进行指点。现在是赶紧想在40岁之前拿到青年基金,继续走科研这条路。可以确定的是她走这条路,肯定是要付出比B哥多很多的努力。

B哥,34岁,一来这边没几个月,课题组发文章了,立马被小导(B哥的博士导师)带一篇IF10多点的文章(共同一作排第一),基金前后被小导该来几次,次年基金下来就中了。现在小导让管学生,还给些小文章写,出于勤劳干活,周末不加班,暂时的位置反正是问了,后面靠着小积累成为小PI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里看出来,如果你在国内比较好的资源,当然你出去后回来原先的地方可以有非常好的发展。但如果你出去了,没资源在回来的时候可以选到一个新兴的研究所,又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那被破格聘为PI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没碰到好时机,很有可能跟A姐一样,要付出更多努力。如果在国内读博,碰到的导师比较好,又肯带你的话,肯让你站在他的肩上前进,或者直接推你一把,其实最终目的都只是在国内找工作,这不得不说是哥很好的选择,这样的幸运儿是有,但并不是每个导师和学生都有相互成就的。

其实我自己也有想过要出去看看,虽然说后面会越来不重视海外经历,但目前至少海外经历在做研究方面还是一大优势。在硕士阶段想过要在博士阶段出去,结果只想硕士毕业万就去找工作。后面硕士找工作不好找,了解到博士工资价格几乎是硕士的一倍,又被递了博士橄榄枝,所以马上接了这个橄榄枝。再一个是再硕士阶段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受伤没资金,想过公派留学,口语不要好又怕自己被很多竞争者给比下去,成为炮灰,所以作罢。曾今跟家里打电话是不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去有床睡有饭吃(啃老),结果被狠狠的拒绝了,后面又熬了几年,才博士毕业。博士一毕业就想去工作挣钱,好早点实现经济独立,也被折磨了感觉自己的专业能力还不够,在实验室的坏境已经饱受痛苦,所以一直没出去。后面的某天应该迟早回去的,不知道那时候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出去。


5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嘿嘿,这就有些门道了。

你要是搁二三十年前,国外博士回国那可是各大高校引进的重点对象。你不仅带回了国际最新研究的成果,还能带动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

现在呢,最早的那批人在国内已经开枝散叶。你想要在这个圈里混,多少得和这些大佬沾亲带故。出门交流也好自诩“某某派系高徒”。

所以土博就往往会和国内的大佬带上关系。这时候如果大佬给你推到国外熟悉的课题组合作(有可能是大佬自己的导师组或者朋友组),就好比古代联姻,让人际关系结合的更加牢固。

最后回国,嘿嘿,教职在向你招手。

国外的博士就算捏两篇NS,也别想要和你竞争。



作者:越过高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982992295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河马留学课程辅导:



因为这样的组合是最优选

但是要对两个群体加一些限定:

国内本领域内TOP平台(如院士杰青等大牛)的博士生,中间可能出国联培几年,然后成为与国内组有深度合作的国外TOP组博后。

这样的配置在【国内学术圈】基本上优于绝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出国的海外博士。


5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从我个人角度其实也可以看到一丝变化,很多年前才读硕士的时候,一旦听到某师兄在国外念完博士,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丝羡慕和敬佩之情。到了近几年,看到某某有访学和留学经历,下意识会想着他或者她做出了什么成果?

就国内科研平台而言,国外做的国内也能做,国内土博也能出CNS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现在的新一代的博导,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和上一代不同了

老师,我课题推进到这里了,需要这个

老师,搞三十个样测序吧

代谢空间单细胞?

我都都搞一遍,批量产生数据,可以水好多篇生信



作者:ENT.Fe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54397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1

2019008266:


这个评论区下的评论九假一真

选择看看就得了

总有人以为进了大牛组就是大牛的亲儿子了

没想到进去迎接你的是push你的小导,四年以后大导甚至连你的名字都没记住

5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2

左等:


国内如果可以发顶刊,为什么一定去海外?

其他学科不了解,外语类,语言学,公认的顶刊包括这样两个

一个是system, 一个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以下是期刊system最新一期的文章目录

Dong lianqi清华的,Sun hui,天津师大的,Dong Juan,东南大学的

这个杂志的主编之一,就有复旦外文学院的郑咏艳,国内跟着读,不是可以近距离学习么?博士毕业后再利用导师的推荐去海外拿个博后,满足进高校的需求就好了啊。

再看第二本,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以下是编委名单

中国的编委有,北航的任伟,华中科大的徐锦芬,北外的杨鲁新...

(嗯,希望我不断努力后,名单里有我的名字)

恕我直言,如果你能在这两本期刊发表文章,博士毕业后一定会有单位主动联系你

如果你跟着编委主编读博,都没有学到发文的本事...

那你凭什么认为去海外那个更陌生的环境,能够写出顶刊的论文来?

6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2

作者:考博学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5259106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的确近几年有很多国内大牛组+海外博后申请海优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事情在2022年之后将成为历史,这条路现在根本走不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外博后(特别是美国的博后)申请难度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你今年看到的土博“博后申请海优的读博至少也是七八年前了。

1.现在国内读博进牛组你都见不到大佬,你大概率是给大佬马仔的马仔打工。一个组几个博后,十几二十个博士太正常不过,大佬嫡传弟子三年都不见得带两个,就那90%都得靠关系才行(你有那么强的connection找教职和发表关系也不大了)。

2.有人把”海外博后”这个环节说成“走过场”,不予置评,海外博有这么好申请?这又不是几年前博后没人干。之前所谓的走过场的海外博后,是因为他们能申请到CSC自费做博后,对,你没听错,自费打工。然而现在CSC百分百触发10043,国内土博再也没有拿超低博后工资自费打工刷海外经历的选项了,只能和美博“竞争常规的博后位置,这种浪费国家留基委的宝贵资金走过场刷资历拿海优的流程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美博申请美国博后都要卷,国内凭什么能轻易申请到海外博后,再加上10043,这条路就更加走不通了。美国博后由于工资上调,坑位逐渐变少,10043导致海外单位不愿意承担中国博士的签证风险,现在美国华人大组里还有多少土博博后?别说博后,即便是J1的访问学者,短期交流项目也大幅度减少,公立大U的许多中美合作项目都取消了。

3.校方真的那么待见本土学阀?海优最初弄出来可并不是为了给大佬弟子开后门的,只不过国内学阀玩坏了而已。校方本意是想引进优质faculty的。系统本来就在想办法对付他们,现在美国神助攻而已。

本文仅仅针对那些想通过古早的投机取巧路线(CSC资助自费打工混资历)上位的,学术界现在几乎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间,不要相信有什么办法可以投机取巧,想要混得好就得努力卷paper。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