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研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658246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周围人的故事给大家先看看情况,后面再分析下可能原因。我自己本人是广州的硕博,自己混的不好,目前在国内研究所及其下级单位做博后。这边有两个同事形成很明显的对比,一个女同事A,硕士在广州读的,博士在澳门读的,后面去了美国做博后,现在又兜兜转转回来做助理研究员。 另一个男同事B硕博都在某研究所,跟的是一个大课题组的小导。博后在深圳某医院最后因PI跑路未能顺利出站,后被小导叫回来工作,选择退站到现在单位(先前硕博的单位下子机构)当助理研究员。这两同事年龄都比我大,在某些方面比我有经验,故以前辈称呼,管A同事叫A姐,管B同事叫B哥。
先前,A姐,36岁回国后并没有立马来这边,而是在一个小PI手下干活,后面看到小PI的办事效率和实验室的管理风格,在完事后,重新找到这边一个大PI来,但错过了这边的海外优秀人员破例引起计划,从助理研究院做起,第一年写了青年基金未中,从聊天中得知中途换了领域现在回到最初的领域,但没有好的相关领域文章,这可能是没有中标的一个原因,再一个是基金是没有很多人进行指点。现在是赶紧想在40岁之前拿到青年基金,继续走科研这条路。可以确定的是她走这条路,肯定是要付出比B哥多很多的努力。
B哥,34岁,一来这边没几个月,课题组发文章了,立马被小导(B哥的博士导师)带一篇IF10多点的文章(共同一作排第一),基金前后被小导该来几次,次年基金下来就中了。现在小导让管学生,还给些小文章写,出于勤劳干活,周末不加班,暂时的位置反正是问了,后面靠着小积累成为小PI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里看出来,如果你在国内比较好的资源,当然你出去后回来原先的地方可以有非常好的发展。但如果你出去了,没资源在回来的时候可以选到一个新兴的研究所,又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那被破格聘为PI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没碰到好时机,很有可能跟A姐一样,要付出更多努力。如果在国内读博,碰到的导师比较好,又肯带你的话,肯让你站在他的肩上前进,或者直接推你一把,其实最终目的都只是在国内找工作,这不得不说是哥很好的选择,这样的幸运儿是有,但并不是每个导师和学生都有相互成就的。
其实我自己也有想过要出去看看,虽然说后面会越来不重视海外经历,但目前至少海外经历在做研究方面还是一大优势。在硕士阶段想过要在博士阶段出去,结果只想硕士毕业万就去找工作。后面硕士找工作不好找,了解到博士工资价格几乎是硕士的一倍,又被递了博士橄榄枝,所以马上接了这个橄榄枝。再一个是再硕士阶段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受伤没资金,想过公派留学,口语不要好又怕自己被很多竞争者给比下去,成为炮灰,所以作罢。曾今跟家里打电话是不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去有床睡有饭吃(啃老),结果被狠狠的拒绝了,后面又熬了几年,才博士毕业。博士一毕业就想去工作挣钱,好早点实现经济独立,也被折磨了感觉自己的专业能力还不够,在实验室的坏境已经饱受痛苦,所以一直没出去。后面的某天应该迟早回去的,不知道那时候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