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22篇帖子。
(轉載知乎)怎樣看待澳洲這個國家?
5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7

屬於天選開掛的國家。

天選開掛到澳洲本土動物都進化的萌萌噠,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樹袋熊,小袋鼠,短尾矮袋鼠,袋熊,鴨嘴獸,阿德雷德企鵝,連最狂暴的塔斯馬尼亞惡魔看著也像是一個大號貓鼬。

整個大陸就一個國家,周圍的國家除了盟友紐西蘭,其他都是幾個實力很弱的島國。二戰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日本人只是轟炸了達爾文兩次,對人口稠密的東海岸沒有影響。

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鐵礦和煤礦都還是淺層礦產,開採難度小,品質高,躺著掙錢;整個國家被海洋包圍,海洋資源非常豐富。人均農地面積大,幾乎都是平原,沒有山地,農業非常發達,糧食自給自足,甚至多到需要出口。

國家政體是聯邦民主制度,政治穩定,國泰民安,與主流西方國家是盟友關係。

氣候好,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沒有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不處於地震帶,比起隔壁紐西蘭要幸運。

除了靠近南極那個臭氧空洞,導致皮膚癌風險高,想不出來什麼缺點。中國古代流放犯人是苦寒之地寧古塔,英國人把犯人流放到陽光充裕的澳洲。



作者:知用呼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35995597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8

地球知識局:


在科幻小說《三體》里,三體人成功偷襲地球,把所有人類都趕到了澳洲,作為地球文明的「土著保護區」,整整裝了40億人,被小小震撼了一下。

▲圖註:與《三體》中的程心一樣

大多數人對這個遙遠國度的印象只停留在影視作品中

(圖:電影《Australia》

要知道從天上看澳洲,簡直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單體土疙瘩,一塊孤懸於南半球的荒蕪大陸。

當地土著在這裡爬了五萬年科技樹,依然停留在石器時代,人口始終沒有突破100萬,就連這裡的動植物,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進化路線,真的太適合當做「流放地」了。

▲圖註:當初被「流放」的動植物們如今的模樣

如今土澳的白人很多也確實是當年英國流放罪犯的後代,到現在也只有2700萬人,僅僅比北京多了一個張家口,要說養活40億人,用腳想也知道不可能。

但如果打個三五折,養活全中國人口,有這種可能麼?

這塊地的種田潛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2700萬人的樂園

首先,澳洲有769萬平方公里國土,以中國80%的面積養活2%的人口,即使全國都是爛地,糧食剩餘也是極高的。何況這塊大陸還不是爛地,放在遊戲里就是要錘有錘,要糧有糧。

▲圖註:開局就贏了(底圖:google map)

我們之前連載的《戰略資源系列》里,幾乎中國缺啥澳洲就有啥,而且除以人口,任何資源都會變成「大數」。

比如人均鐵礦是中國76倍、人均銅礦是132倍。而且礦的品位遙遙領先,就連我們完全不缺的煤,土澳人均也是中國的4倍。

▲圖註:這資源量放全球都是獨一檔的

翻開澳洲2022年的「出口菜單」,佔比三分之二的各種礦大都賣給了東亞三國。而排在礦產後面的,就是農牧產品,其小麥出口世界第3,羊毛世界第1,冷凍牛肉世界第3,中國也是其中的大買家。

▲圖註:澳洲出口產品比例

在這背後,是澳洲世界第一的人均耕地,高達1.93公頃,是我們的19倍。

2021年,澳洲糧食總產量約5530萬噸。

同年,中國人均穀物、肉類、水產品、蛋類、蔬菜年消費量相加,是313.8公斤(國家統計局

數據),我們按每人每年消耗320公斤計算,差不多能養活1.7億人。

但是1.7億人,距離養活中國全國人口還極其遙遠。要想進一步突破,就要加大力度開發這片大地。

目前土澳的農業開發強度遠遠低於中國,在「有限開發」和「極限開發」之間,增長空間到底有多大?其實難以估算。

在這方面,澳洲的本土機構(各種機構、高校)往往非常保守,他們給出的人口承載上限大概在4000萬左右,甚至還有說900萬的,這裡面最顯而易見的制約,就是缺水。

從天上看,澳洲是僅次於撒哈拉沙漠、亞洲中西部的地球第三大「黃色地帶」,從卡那封到圖文巴

,在橫跨35個經度的範圍內,乾旱炎熱的荒漠橫亙整個大陸,一眼望去熱得都發紅了。降水量也是一圈一圈往裡縮,到內陸一帶幾乎就一整個無雨區了。

▲圖註:澳洲大陸35%的地區降雨量極少

而這其中近一半是沙漠

看上去是不是很糟糕?但這只是表象。

澳洲的「紅色土地」,是因為土壤里三價鐵的含量很高,是富集高品位鐵礦的表現。如此大面積的紅色土地,地球也只此一家,而挖礦顯然比種田要賺錢得多。

▲圖註:放眼過去都是紅土

感受一下澳洲鐵礦藏的富饒程度

(圖:shutterstock)

並不缺水的乾旱大陸

澳洲缺水嗎?缺,但沒有那麼缺。

澳洲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冰川的大洲,也沒什麼大江大河,最大的墨累-達令河

,一年的流量,只相當於亞馬孫河

一天半的量。

▲圖註:墨累-達令河流域雖然面積很大

卻是世界主要河流系統中流量很低的

(圖: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

但如果你看一下降水線,就會發現這裡的水其實挺多。

800mm線,是我國大致的南北降水分界線,也是所謂「水旱田分界線」;而400mm線,是我國的農牧分界線,高於400mm就能種旱田,內蒙古的赤峰、通遼很多地方低於400mm,靠徑流和地下水也能勉強種田。

▲圖註:內蒙古這降水條件

糧食產量也能排中國第六

澳洲在800mm以上的國土,基本就是靠北、靠東的海岸地帶加上西南一隅,大城市基本都在這個範圍內,面積不算大,但如果推到400mm一線,就非常大了,幾乎囊括了澳洲面積的四成。

如果按這個算,理論上能種田的土地,足足有300萬平方公里。雖然有蒸發量大和降水不集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包括找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農業區都存在。所以,與其說澳洲並不缺水,不如說中國實在是太缺水了。

乾旱、半乾旱、半濕潤易旱區加起來,佔了國土的一大半(493萬平方公里),這些地,能種田的我們都種上田了,要養活地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就只能「極限開發」。

反觀澳洲,300萬平方公里有多少是種上地的呢?還不到十分之一(28.34萬平方公里),畢竟,他的人口負擔只有我們五十分之一,種十分之一已經出口不過來了,種太多反而不賺錢。

▲圖註:澳洲其實耕地開發得並不多

但目前已經足夠用了

這僅有的十分之一農業區基本在東南和西南兩端:西南是一小塊地中海氣候區;東南則是著名的墨累-達令河流域,大分水嶺的眾多水源匯成墨累河

和達令河兩大支流,一路向西,在下游交匯並最終在阿德萊德東南入海,走之前還順便造了一個大湖。

整個墨累-達令盆地,在400mm線以東的部分基本就是澳洲的農業核心區了,這裡的良田美宅,就非常符合我們對美式、澳式大農場的想像了,每塊地的尺寸比北大荒的規格還要大。

▲圖註:相同比例尺下中國和澳洲農田的對比

(圖:google map)

但是往北走,到羅馬一帶,田地就不那麼規整了;到史丹福、里奇蒙一帶,衛星圖就逐漸抽象起來了,人類的痕迹越來越鬆散。

再靠北一點,就完全是荒原了,澳洲北方的廣大區域,基本就是這個樣子,是遠比東三省還要大的北大荒。

▲圖註:越往北越荒(圖:google map)

那為什麼澳洲政府不搞一個「北部大開發」呢?主要是因為沒人。

比如西北海岸的金伯利地區(Kimberley),是土著最早踏上澳洲大陸的地方,面積相當於四個浙江省,居然只有3萬多人,其中4成都是原住民。

北領地第一大城市達爾文,人口不過15萬,第二大城就是旁邊的帕默斯頓

,也才三萬出頭,放中國就是個村。而僅僅一海之隔的爪哇島,擠了至少1.5億人。

▲圖註:澳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

所以在澳洲眼裡,印尼人如果蜂擁南下,是非常可怕的。而在印尼眼裡,北澳洲簡直就是無人區,遍地皆可種田。

假設澳洲像中國一樣,也是個種田狂魔,400mm線以上的土地,排除山地城市保護區,假設有一半都種上高產作物。以畝產400公斤計算,一年大概有6億噸的產量,略低於中國的總產量,是黑龍江的8倍,能養活10億人。

不過這只是極限開發的假設,能否持續還需要綜合其他因素進行考量。

▲圖註:開闊的平原加上高度機械化的種植

養活一個印度不在話下

(圖:shutterstock)

而且這個增量幾乎都是糧食剩餘,全都可以出口,真的是太富了。

目前之所以沒這麼干,關鍵是無利可圖。在澳洲的出口結構里,礦產資源遠比小麥賺錢,靠賣礦就能穩坐已開發國家,連服務業都不用搞,何必要去北大荒吃農業的苦呢?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澳洲人均擁有財富83.5萬美元,世界第一。這其中,即使是農民,平均年收入也有7萬美元。土澳雖土,但壕也是真的壕。

總之種地對於澳洲人民來說只是產業和生意,而不是生存必需。牛排賺錢就養牛,羊毛賺錢就放羊。什麼時候袋鼠拳擊

走向全世界,袋鼠的產量自然也會上來。

▲圖註:放牛玩玩,順便掙億點錢

(圖:shutterstock)

東方世界的西方孤島

不過,土澳這富裕程度離不來極低的人口數和極高的人均資源。

在澳洲發布的《我們的北方,我們的未來:發展澳洲北部白皮書》里就提到:「僅(北部的)皮爾巴拉地區的收入就超過了119個經濟體,而這些收入僅由6萬人創造。」

▲(圖:《白皮書》節選)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凡爾賽的話麼?

所以即使土澳需要移民去開發北大荒,他們也並不希望太多外族人來分這鍋肉。

上個世紀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就實行了長達72年的「白澳政策

」,只許白人移民流入。在40到60年代,有300多萬人移民澳洲,幾乎全是歐洲人。

白澳政策廢除之後,亞洲移民的佔比逐漸提高。2016到2021年,澳洲100多萬移民里,有23萬來自印度,13.7萬來自中國大陸,還有7萬來自尼泊爾。

如今澳洲政府的移民政策開始逐漸收緊,今年就計劃將「年度淨移民人數」砍半。

所以澳洲北部大開發的緩慢、甚至停滯,歸根到底是人口和移民政策的問題,氣候、環境、原住民都只是次要原因。

和澳洲北部環境類似的,還有非洲薩赫勒

地帶和印度西北的乾旱省份。但是後兩者的人口已經極其飽和,環境一直都處在被榨乾的邊緣。

▲圖註:尼日人在沙漠綠洲的公共水井邊往塑料容器里裝水

(旱是旱,但該生照樣生 圖:shutterstock)

所以澳洲手握超級北大荒,對於開發工作是一點都不急。如果過早放開對亞洲移民的限制,北方的人口結構在幾年內就會被徹底改變。畢竟,2700萬人口的澳洲,面對10倍的印尼、50多倍的中國印度,人還是太少了。

若干年後,當世界各地的人口達到峰值,當傳統農業區的增長潛力被挖掘殆盡,澳洲廣袤的北大荒將是地球上最大的糧食增量,這可能是遠比銅鐵油氣更為關鍵的戰略資源。

▲圖註:澳洲北部地區

(圖:shutterstock)

位於西太平洋的澳洲,其實是東方世界裡的西方孤島。放眼整個西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東亞、東南亞、澳洲,自然環境差異巨大,人、礦、糧食、工業產能的分布極端不均。

如果能資源互補,其實對各方都有好處。然而現實卻非常複雜,在地緣政治的背景下,實際上壁壘重重。

土地和糧食作為終極的戰略資源,終究還是要端到自己手裡才行。

作為一片乾旱的大陸,澳洲整體生態環境還是十分脆弱的,相比於極端開發的想像。在保證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下,2-3億可能已經是承載力的上限了。但這相比現在的人口規模,仍具有極大的提升潛力。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5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9

不知道:


每個在土澳的華人,心裡都有一塊碑:

此距長安一萬里。

每晚都北眺中原,淚流滿面。

但是他們不回來,因為為了神聖的事業,都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默默戰鬥在人的心臟國家,團結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

只等全球插遍赤旗的那天,與王師在澳洲相聚,望北家祭。


5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9
作者:B.Bblues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33994615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澳洲當然是一個很不錯的國家,但正如一枚硬幣有正有反,在澳洲生活,同樣也有利有弊。

在澳洲,除開少數的白人精英以外,其他百姓的日子,不論膚色,民族,都能過的相對較為富裕。也就是說,貧富差距並不會很大。所以政府的意思就是:老百姓舒舒服服開開心心過日子就行了,別一天兩天老鬧事。

其次,澳洲的醫學方面十分發達。我曾經去參觀過澳洲的南方學術中心,墨爾本大學,其以醫學科技聞名。澳洲的大學與周圍社區間沒有圍牆,整個學院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所以當我第一次到達澳洲大學的時候,逛的我一臉懵(好像國外的很多大學都這樣,對外界不設限)。我進去參觀圖書館的時候,雖然是假期,裡面還是待有不少的人,有的桌上放了電腦,卻兩眼一閉,躺沙發上睡覺了。當時還有一群大學生趴在草地上曬太陽,周遭的海鷗團團將他們圍住,這也是我想說的澳洲的另一大優點:自然環境好。

澳洲的空氣是真好,我這樣的老鼻炎患者去了墨爾本,鼻炎立馬就好了。旁邊那條大洋路,風景更是一絕。當時我坐在車上就想:有些地方還沒離開就已經開始懷念了。但聽當地人說,澳洲的晴天不多,因此當地人熱衷於曬太陽,但也造成了皮膚癌的高發。




此外,我並沒有怎麼感覺到白人對黃種人的敵視,一路上遇到的外國人反倒經常和你微笑,打招呼(不得不說他們是真的很社牛,或許也是西方文化的一方面),也許我們在他們眼裡,就類似於白人在我們的眼裡的形象。不過澳洲政府是不會允許華人爬升到精英階層的,真正把握國家走向的,永遠都只能是白人。

接下來說說硬幣的反面

第一點:人工是真貴。。我有住在澳洲的親戚朋友,他們硬是被迫學會了除草,修馬桶等專業技能,知識分子被迫成為藍領工人。

第二點:飯菜是真難吃。很難想像當地人把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我們所謂的垃圾食品,當成主食大快朵頤。當然,在澳洲的華人很多,隨處可見的中餐館肯定能滿足我們的中國胃。不過有一點很奇怪,澳洲的牛扒館西餐廳似乎並不多見,也可能是我還沒遇到

總的來說,如果想要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沒有什麼很大的追求,澳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如果想要突破階層向上爬,中國會有更多的機會

5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0
作者:C9lessthanG8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15433915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蠻好的。。我很喜歡這裡,在上海本科畢業後發現國內還是挺不適合我。城市過度開發,人口密集,節奏快速。在澳洲留學期間,凡是碰到在國內有過工作經驗的同學都很喜歡澳洲的生活節奏,簡單,友好,可以兼顧事業和生活。國內生活我認為是不健康的,我表妹在華為,我學長在四大做會計,統一口徑:在國內工作就是拿命換錢,有錢賺也沒命花。畢竟國家文化不同,澳洲別說996了,所有正式員工每年20天的帶薪休假。國內呢,我妹在華為年假5天。每天已經不是996了,11116的情況數不勝數。如今,她整個人都失去了活力,被生活推著走。澳洲整體環境很舒適,地廣人稀,公車、火車永遠都不缺座位,堵車的機率低之又低。每天推開窗都感嘆空氣真美好,這邊的房價親民,工資水平較高,隨便一套公寓都可以享受很好的景色。而我家在上海徐匯的房子,開窗便是密集的樓宇。不多說,上圖,看澳洲。


早起,窗外的天空。

整潔規劃的城市-布里斯本。

圖書館看書效率也要高一些。

一戶人家門口的藍花楹盛開了。

周末,三五好友約去看場日出吧。

日落,如此美麗。

公園湖邊,歲月靜好,動物人類不爭不搶。


澳洲的海,永遠那麼美麗。

找個伴侶一起看海邊的日落吧。

5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1

東林侍讀:


2020年11月19日,澳洲國防軍司令公布了部分對駐阿富汗澳洲部隊的調查報告,證實有可靠證據顯示澳軍士兵在阿期間「非法殺害」了39名戰俘和平民。

漫畫:和平之師

澳洲政府怎麼不在公園裡找個地方放個椅子,

紀念一下被該國軍隊殘害的阿富汗人呢?

5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1

卟卟卟:


這幾天經常刷到一個團大國人民去澳洲旅遊結果只回來一個導遊的破事

去澳洲旅遊要交20萬人民幣押金

澳洲是個東大人寧願捨棄20萬押金也要黑下來的國家

博主說這兩年整個旅遊團跑路黑在義大利西班牙澳洲甚至吃不起西瓜的韓國日本的越來越多


5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1

WELL:


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受到殘酷壓迫,他們無不嚮往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生活,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工人獲得了解放,工人待遇有了充分保障,這有什麼好說的?送分題

5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2

酒小仙兒:


很多人尤其是澳洲ip的都在調侃搞樂子,但說正經的我覺得中國人就應該大規模遷移去佔領澳洲,我是完全支持已經在澳洲的同胞不回來,國內有想法的同志真的需要大膽一點付出實踐,如果你在國內屬於底層還不如去澳洲闖一闖,在這內卷真的沒有意義,並不會改善你貧苦的生活。

你們總是嘲笑人家印度三哥,但在潤這方面,郭人確實要學習三哥敢闖敢拼、敢拖家帶口的精神,而不是嘴上說說。新疆那麼乾旱缺水都能有兩千多萬人,澳洲完全可以容納7千萬~1億中國人,憑什麼那麼大的土地、那麼豐富的農牧礦產資源中華民族不能世代居住享受?澳洲還沒有什麼時差,跟國內聯繫很便利,季節也跟國內反著來,冬天去什麼海南又貴又坑直接去澳洲,夏天也可以去澳洲避避暑,而且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南中華,跟北方統一管理。我自己已經堅定退休後就上澳洲,當然大機率是黑在澳洲,老了人沒了也要佔塊土地埋在那。

中華民族不應該幾千年都局限在太平洋西北岸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你們關於潤也不能僅限於嘴上說說。


6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3

美移海外:


分享一個故事,希望對想了解澳洲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教育:

和很多人一樣,剛來澳洲是讀書開始,那就從教育聊起吧。

澳洲的教育是英國的體制,在這裡有8大名校,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墨爾本大學,雪梨大學,澳洲國立大學,西南威爾斯大學等。

高等教育產業是澳洲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它還有其他產業像礦物業,畜牧業和農業。這些比較有名大學的學費其實還蠻貴的,並且每年都在上漲。

我來澳洲讀書的時候是3000多澳幣大概人民幣一門課,一年是8門課25000澳幣也就是人民幣12萬5。

2021年雪梨大學,國際學生工程專業每年的學費是本科學位5萬澳幣,研究生4萬7澳幣;而商課的本科是4萬6萬澳幣,研究生是5萬澳幣左右。

我是在國內讀完本科,來雪梨讀的研究生。所以,能感受到國內高等教育和澳洲還是很不一樣的。在國內,很多人經歷過高考的「蹂躪」,進了大學會一下子放鬆下來,不努力了,就是混學位。

因為國內大學真的很輕鬆,只想混學位還是很容易的。當年,我是大二決定出國留學的,因為國外的好學校是要根據一定的本科成績才能錄取的,所以我在大學學習還是很努力的。

但當第一個學期進入雪梨大學的時候,還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大家可以猜一下我遇到的困難是什麼嗎?也許,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外語。

其實語言關容易克服的,而且我本科是學英文的。真正的挑戰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這裡的大學教育是建立的大量的閱讀基礎上的,每周會有大量參考文獻需要閱讀。

雖然一個一學期只有4門課,但每門課都有幾篇論文和彙報演講(presentation)。這裡幾乎每門課一個學期至少一次的演講和答辯,或者組織一次一個小時的討論課。我是商課畢業的,但是一些商課的課程也需要在軟體上以項目的方式完成和提交。

這裡課程的及格分數是50分,65分是良,75是優,85是特優。及格分數看似很低,但對於一些難的科目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

而且,當年有些科目中優和特優的成績根據班級里所有成績的分布形成的,當然這是不公開的秘密;也就是說,只有前幾名才能得到特優。

在一些大學,如果得到特優,學院的院長還會寫封信寄到家裡,表示祝賀。當然,每門課也總有人不及格,有時候可能會高達10%-20%, 通常只能在下個學期重新交學費重修這門課。國內嚴進寬出,這裡是寬進嚴出。

我當年曾經在想,為什麼這裡的教學以大量的閱讀和演講為主,而且本地的學生確實表現的更好一些。

除了他們母語的優勢,多年以後我在當我兒子上學後找到了一些答案,這就是我即將分享的澳洲基礎教育。我兒子現在在小學讀書,我能感覺到和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基礎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不談利弊,只談一下體驗吧。

首先,這裡是鼓勵教育,就是說老師從來不否定你的做出的成果,而是首先積極的肯定你,然後希望你在某些方面是否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可以得到小紅花嗎?這裡也有!學校有每周一次給本周表現好的小朋友一個獎狀或者獎盃,行為上或者學習上。這種獎勵每個小朋友都會有,是輪流拿到的。

有一件好玩的事就是我記得我兒子但是開學以後幾周沒拿到那個獎狀他有一些不開心,我還專門發郵件問他們班主任就是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做的更好一些得到這個獎狀。

老師很認真回復了我的郵件,說本周看到那個小朋友有比較好表現就會有獎狀,這個是輪流的。還順便把我兒子誇了一通。其次,學校給學生營造了強烈的歸屬感。

我去參觀過他們教室,學校教室里有每個小朋友的照片,是他們在入學的第一周穿著校服照的,還有他們自己繪畫作品。是不是感覺和他們在家的房間是一樣的。

每個年級有兩個班,一個班22個人,一個班有25個人,校長和工作人員認識每個小朋友,早上進校門的時候,校長或者老師會叫出他們的名字,然後說早上好。

每天早上上學,如果天氣好的話,還會有一個集合的儀式, 進班級之前排好隊。

校長通常會問幾個行為上的問題,不可以在操場上追逐打鬧啊,要慢慢的走,以防碰到其他人,然後學生們會齊聲回答。

接著,學生要面對老師們問好,再以隊列的形式走進教室。這個早晨儀式,家長是可以觀摩的,等學生排隊進教室的時候,會回頭給家長們揮手,就特別具有一種儀式感。

每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學校會給家長一份5-6頁的報告,詳細介紹他們的一個學期的成績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而這樣的成績報告也是不公開的,只有父母登錄學校的網站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報告。

另外,學校的入學面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記得, 我兒子5歲的時候第一次去學校面試,學校管理人員把父母叫進一個房間談話面試,他們將來的老師把孩子帶到另外一個房間面試。

老師反饋是他智力溝通方面都完全沒問題,但身體協調性需要增強,所以建議是可以當年入學或晚一年入學。我們徵求了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意見,一致反饋是晚一年入學對自信心表達能力都更好一些。

我們決定推遲一年入學。事實證明晚一年是對的,大一點的小孩在接受新知識自信外在表現上都比小一些的孩子要好。

這點和國內希望孩子早一點上學不太一樣。說到教育,肯定離不開雞娃。雪梨的華人父母也雞娃,並且也有「葷雞」和「素雞」。不止華人家長,像韓國人日本人印度人都是很重視教育。這裡的學校9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

小學一年級放學操場上還可以看到人,二年級一般都看不到人了。因為不是在興趣班和補習班,就是在去興趣班和補習班的路上。澳洲也有學區房,孟母三遷也很普遍。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學之前就搬到了學區房,為了上一個比較好的公校或者私校。

公校是免費的的,就近劃片分。好一點公校的學生比較多,比如一個年級可能有6-8個班,雖然按照這裡規定每個班不能超過25個學生。

而私校的學生人數少一些。我就有一個朋友小孩就讀於華人區所在的一個很好的公校,當時那個年級有6個班,她的女兒就很不開心,因為完全沒有歸屬感,不想上學。後來轉到了一個只有兩個班的學校,那個孩子就很開心。

私校學費從一年幾千澳幣到幾萬澳幣。有些頂級私校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需要排隊了,而且還不一定有位子。

要看最後的面試。這些應該和國內的情況是相似的。西方人不雞娃,他們比較重視運動。我一個前老闆的小孩放學以後就放在我們公司,iPad一打開看電視,一直看到父母下班一起回家。

接下來我們講一下人文。澳洲是一個相對自由和平等的社會。

自由,就是可以自由表達。這裡也比較尊重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閃光點而不是都去爭第一。

講兩件小事吧,有一次在一個這邊的退休軍人俱樂部和兒子的同學還有他媽媽一起吃飯。看到一個因生病截肢拄拐杖的人非常樂觀完全看不出有什麼悲觀低落,我兒子的同學很喜歡那個人,覺得他的造型很酷。

還有一次是在工作中遇到一個高管因為生病做手術脖子下邊有很大一個傷疤,很漂亮的一位女士。她說以前會戴圍巾遮住那個傷疤,但現在不會了。

她說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身體的一部分。在社區里,鄰居也都很友好。我們家鄰居經常默默地就幫我們家割草修樹,拉垃圾桶,送檸檬吃的。

在聖誕節互送禮物。在這裡華人社區,還是很強大的,有6個比較大的華人社區。買東西和生活都很方便,南北方的餐館和一些小吃也都有。

雪梨的物價很貴,房價比國內一線城市應該好一些。

中產階級買房子一般都是貸款的,貸款比例80%。我從事的正好是這個行業,看到過文件上收入不高的國人買房子貸款能力不強但是還款能力很強。

當地的白人都沒什麼積蓄,我記得我有一個客人是個律師高收入人群,但是還款能力很差,導致信用記錄差銀行不願意貸款給他。

他們都是月光族,收入很高但是沒有存款。這和我們中國人是很不一樣的。這裡長大的人,金錢觀也和中國的不同。

有一個同事父母很有錢,有豪宅和很多套房子,一大學畢業就搬離父母的住處自己去了一個越南區買了一個小房子。從外表和衣著完全看不出是富二代,還是一樣的找工作上班。她說那是我父母的錢不是我的。

醫療

澳洲是全民福利醫療。當地人或者拿到永居的移民都會有一張醫療卡,看醫生是免費的。

先看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看不了,再介紹給專科醫生和去醫院。這樣病人分流,避免醫院裡人滿為患。有幾次去過醫院的急診兒科,人很少而且護士醫生對小朋友都特別耐心。

有一點特別好的是,晚上6點以後和周末家庭醫生下班以後有home gp就是醫生上門看病,這也都是免費的。對家裡有小孩的人來說特別方便,不用耽誤睡覺還能看上醫生。就是看牙特別貴,所以一般會去買一個私人保險,再去看牙。

生孩子可以去公立醫院,是免費的,但通常大的醫院因為產婦多,沒有單人間。而用私人保險可以選擇私立醫院,保險公司支付住院費,並且可以享受一人一個單間。

自然環境

澳洲的有很多小城鎮,生活很安靜。而大的都市,比如雪梨和墨爾本,有熱鬧也有安靜。通常市中心商業區人很多,很熱鬧;而回到住宅區就很安靜。這裡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都很好,處處都有大自然。

大部分人的周末活動就是戶外公園燒烤,徒步,露營或者開車去山裡摘果子,摘核桃蘑菇,山裡看楓葉。夏天海邊游泳玩水。有人覺得這裡好山好水好寂寞,但是其實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還是不會孤單的。平常上班周末和朋友聚會或去戶外。

我同學畢業後有一半人回國發展,一半人留在澳洲。我本人是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所以還是蠻喜歡這裡的。

接下來我們聊聊工作

來澳洲12年,2年上學。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工作,對工作的感觸最深。

職業發展我覺得在哪裡都適用,只要努力,在哪裡都可以發展的。第一份工作比較難找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只要有第一份工作之後之後再換工作都是很順利的。一般2周之內搞定,有一次是帶著我兒子一起去獵頭公司面試。

順利拿到那份工作。我工作過華人,印度人,希臘人,義大利人,澳洲人,猶太人和伊朗人的公司。國家不一樣,工作感受還是很不一樣的。不說喜好,我只說說體驗和感受,說幾件小事吧。

在義大利人公司的時候,公司出去郊遊組織大家準備要帶的東西。列了一個表格,老闆娘說你們在自己想準備的東西後邊化對號,其它都是他們準備。第二天其他人都還沒到,他們先到把野餐用的墊子椅子還有肉全部準備好等其他人過來

他們也經常組織我們出去吃飯玩。猶太人公司很有意思,沒有明確上下班時間、自己決定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只要完成工作就好。

還給每個員工配了健身卡。有一點和其它公司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薪水都是透明的,有一個公共的盤,如果想知道,一查就知道。

而升職加薪全看看業績。我也是第一次在這家公司學會要求加薪, 而且一年之內加薪兩次。也是在這家公司, 我突破了在澳洲的職業瓶頸。

第一天上班,我說我沒做過給客戶提供建議,他說你可以的,然後他就去度假了。經過兩個月,在我不熟悉的領域裡, 我的業績是最好的。

我也是在這家公司成長最快。這裡幾乎沒有加班,因為我的工作和銷售相關,加班也是到6點七點就結束。結束之後就是個人時間,一般不會受到工作打擾。

這裡產假6個月-1年 ,政府有18周每周750刀的補貼,有些大公司還有半年或者幾個月的帶薪休假,甚至有些大公司給爸爸也有3個月的帶薪撫養假期。

因為,西方人其實有一個觀念,家庭是第一位的。比如這裡的病假和關懷假是在一個類別,而可以用來照顧生病的直系親屬。而公司的聚餐有很多時候是安排在午餐,因為晚上是屬於家庭的私人時間。以上,祝好~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