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22篇帖子。
(轉載知乎)怎样看待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5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7

属于天选开挂的国家。

天选开挂到澳洲本土动物都进化的萌萌哒,没有大型食肉动物,树袋熊,小袋鼠,短尾矮袋鼠,袋熊,鸭嘴兽,阿德雷德企鹅,连最狂暴的塔斯马尼亚恶魔看着也像是一个大号猫鼬。

整个大陆就一个国家,周围的国家除了盟友新西兰,其他都是几个实力很弱的岛国。二战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日本人只是轰炸了达尔文两次,对人口稠密的东海岸没有影响。

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铁矿和煤矿都还是浅层矿产,开采难度小,品质高,躺着挣钱;整个国家被海洋包围,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人均农地面积大,几乎都是平原,没有山地,农业非常发达,粮食自给自足,甚至多到需要出口。

国家政体是联邦民主制度,政治稳定,国泰民安,与主流西方国家是盟友关系。

气候好,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没有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不处于地震带,比起隔壁新西兰要幸运。

除了靠近南极那个臭氧空洞,导致皮肤癌风险高,想不出来什么缺点。中国古代流放犯人是苦寒之地宁古塔,英国人把犯人流放到阳光充裕的澳洲。



作者:知用呼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35995597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8

地球知识局:


在科幻小说《三体》里,三体人成功偷袭地球,把所有人类都赶到了澳大利亚,作为地球文明的“土著保护区”,整整装了40亿人,被小小震撼了一下。

▲图注:与《三体》中的程心一样

大多数人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印象只停留在影视作品中

(图:电影《Australia》

要知道从天上看澳洲,简直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土疙瘩,一块孤悬于南半球的荒芜大陆。

当地土著在这里爬了五万年科技树,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人口始终没有突破100万,就连这里的动植物,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进化路线,真的太适合当做“流放地”了。

▲图注:当初被“流放”的动植物们如今的模样

如今土澳的白人很多也确实是当年英国流放罪犯的后代,到现在也只有2700万人,仅仅比北京多了一个张家口,要说养活40亿人,用脚想也知道不可能。

但如果打个三五折,养活全中国人口,有这种可能么?

这块地的种田潜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700万人的乐园

首先,澳大利亚有769万平方公里国土,以中国80%的面积养活2%的人口,即使全国都是烂地,粮食剩余也是极高的。何况这块大陆还不是烂地,放在游戏里就是要锤有锤,要粮有粮。

▲图注:开局就赢了(底图:google map)

我们之前连载的《战略资源系列》里,几乎中国缺啥澳大利亚就有啥,而且除以人口,任何资源都会变成“大数”。

比如人均铁矿是中国76倍、人均铜矿是132倍。而且矿的品位遥遥领先,就连我们完全不缺的煤,土澳人均也是中国的4倍。

▲图注:这资源量放全球都是独一档的

翻开澳大利亚2022年的“出口菜单”,占比三分之二的各种矿大都卖给了东亚三国。而排在矿产后面的,就是农牧产品,其小麦出口世界第3,羊毛世界第1,冷冻牛肉世界第3,中国也是其中的大买家。

▲图注:澳大利亚出口产品比例

在这背后,是澳大利亚世界第一的人均耕地,高达1.93公顷,是我们的19倍。

2021年,澳大利亚粮食总产量约5530万吨。

同年,中国人均谷物、肉类、水产品、蛋类、蔬菜年消费量相加,是313.8公斤(国家统计局

数据),我们按每人每年消耗320公斤计算,差不多能养活1.7亿人。

但是1.7亿人,距离养活中国全国人口还极其遥远。要想进一步突破,就要加大力度开发这片大地。

目前土澳的农业开发强度远远低于中国,在“有限开发”和“极限开发”之间,增长空间到底有多大?其实难以估算。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本土机构(各种机构、高校)往往非常保守,他们给出的人口承载上限大概在4000万左右,甚至还有说900万的,这里面最显而易见的制约,就是缺水。

从天上看,澳洲是仅次于撒哈拉沙漠、亚洲中西部的地球第三大“黄色地带”,从卡那封到图文巴

,在横跨35个经度的范围内,干旱炎热的荒漠横亘整个大陆,一眼望去热得都发红了。降水量也是一圈一圈往里缩,到内陆一带几乎就一整个无雨区了。

▲图注:澳大利亚大陆35%的地区降雨量极少

而这其中近一半是沙漠

看上去是不是很糟糕?但这只是表象。

澳大利亚的“红色土地”,是因为土壤里三价铁的含量很高,是富集高品位铁矿的表现。如此大面积的红色土地,地球也只此一家,而挖矿显然比种田要赚钱得多。

▲图注:放眼过去都是红土

感受一下澳大利亚铁矿藏的富饶程度

(图:shutterstock)

并不缺水的干旱大陆

澳大利亚缺水吗?缺,但没有那么缺。

澳洲是全世界唯一没有冰川的大洲,也没什么大江大河,最大的墨累-达令河

,一年的流量,只相当于亚马孙河

一天半的量。

▲图注:墨累-达令河流域虽然面积很大

却是世界主要河流系统中流量很低的

(图: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

但如果你看一下降水线,就会发现这里的水其实挺多。

800mm线,是我国大致的南北降水分界线,也是所谓“水旱田分界线”;而400mm线,是我国的农牧分界线,高于400mm就能种旱田,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很多地方低于400mm,靠径流和地下水也能勉强种田。

▲图注:内蒙古这降水条件

粮食产量也能排中国第六

澳大利亚在800mm以上的国土,基本就是靠北、靠东的海岸地带加上西南一隅,大城市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面积不算大,但如果推到400mm一线,就非常大了,几乎囊括了澳洲面积的四成。

如果按这个算,理论上能种田的土地,足足有300万平方公里。虽然有蒸发量大和降水不集中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包括找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农业区都存在。所以,与其说澳大利亚并不缺水,不如说中国实在是太缺水了。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加起来,占了国土的一大半(493万平方公里),这些地,能种田的我们都种上田了,要养活地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就只能“极限开发”。

反观澳大利亚,300万平方公里有多少是种上地的呢?还不到十分之一(28.34万平方公里),毕竟,他的人口负担只有我们五十分之一,种十分之一已经出口不过来了,种太多反而不赚钱。

▲图注:澳大利亚其实耕地开发得并不多

但目前已经足够用了

这仅有的十分之一农业区基本在东南和西南两端:西南是一小块地中海气候区;东南则是著名的墨累-达令河流域,大分水岭的众多水源汇成墨累河

和达令河两大支流,一路向西,在下游交汇并最终在阿德莱德东南入海,走之前还顺便造了一个大湖。

整个墨累-达令盆地,在400mm线以东的部分基本就是澳洲的农业核心区了,这里的良田美宅,就非常符合我们对美式、澳式大农场的想象了,每块地的尺寸比北大荒的规格还要大。

▲图注:相同比例尺下中国和澳大利亚农田的对比

(图:google map)

但是往北走,到罗马一带,田地就不那么规整了;到斯坦福、里士满一带,卫星图就逐渐抽象起来了,人类的痕迹越来越松散。

再靠北一点,就完全是荒原了,澳大利亚北方的广大区域,基本就是这个样子,是远比东三省还要大的北大荒。

▲图注:越往北越荒(图:google map)

那为什么澳洲政府不搞一个“北部大开发”呢?主要是因为没人。

比如西北海岸的金伯利地区(Kimberley),是土著最早踏上澳洲大陆的地方,面积相当于四个浙江省,居然只有3万多人,其中4成都是原住民。

北领地第一大城市达尔文,人口不过15万,第二大城就是旁边的帕默斯顿

,也才三万出头,放中国就是个村。而仅仅一海之隔的爪哇岛,挤了至少1.5亿人。

▲图注:澳大利亚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所以在澳大利亚眼里,印尼人如果蜂拥南下,是非常可怕的。而在印尼眼里,北澳大利亚简直就是无人区,遍地皆可种田。

假设澳大利亚像中国一样,也是个种田狂魔,400mm线以上的土地,排除山地城市保护区,假设有一半都种上高产作物。以亩产400公斤计算,一年大概有6亿吨的产量,略低于中国的总产量,是黑龙江的8倍,能养活10亿人。

不过这只是极限开发的假设,能否持续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考量。

▲图注:开阔的平原加上高度机械化的种植

养活一个印度不在话下

(图:shutterstock)

而且这个增量几乎都是粮食剩余,全都可以出口,真的是太富了。

目前之所以没这么干,关键是无利可图。在澳大利亚的出口结构里,矿产资源远比小麦赚钱,靠卖矿就能稳坐发达国家,连服务业都不用搞,何必要去北大荒吃农业的苦呢?

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澳大利亚人均拥有财富83.5万美元,世界第一。这其中,即使是农民,平均年收入也有7万美元。土澳虽土,但壕也是真的壕。

总之种地对于澳洲人民来说只是产业和生意,而不是生存必需。牛排赚钱就养牛,羊毛赚钱就放羊。什么时候袋鼠拳击

走向全世界,袋鼠的产量自然也会上来。

▲图注:放牛玩玩,顺便挣亿点钱

(图:shutterstock)

东方世界的西方孤岛

不过,土澳这富裕程度离不来极低的人口数和极高的人均资源。

在澳大利亚发布的《我们的北方,我们的未来:发展澳大利亚北部白皮书》里就提到:“仅(北部的)皮尔巴拉地区的收入就超过了119个经济体,而这些收入仅由6万人创造。”

▲(图:《白皮书》节选)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凡尔赛的话么?

所以即使土澳需要移民去开发北大荒,他们也并不希望太多外族人来分这锅肉。

上个世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实行了长达72年的“白澳政策

”,只许白人移民流入。在40到60年代,有300多万人移民澳洲,几乎全是欧洲人。

白澳政策废除之后,亚洲移民的占比逐渐提高。2016到2021年,澳大利亚100多万移民里,有23万来自印度,13.7万来自中国大陆,还有7万来自尼泊尔。

如今澳大利亚政府的移民政策开始逐渐收紧,今年就计划将“年度净移民人数”砍半。

所以澳洲北部大开发的缓慢、甚至停滞,归根到底是人口和移民政策的问题,气候、环境、原住民都只是次要原因。

和澳洲北部环境类似的,还有非洲萨赫勒

地带和印度西北的干旱省份。但是后两者的人口已经极其饱和,环境一直都处在被榨干的边缘。

▲图注:尼日尔人在沙漠绿洲的公共水井边往塑料容器里装水

(旱是旱,但该生照样生 图:shutterstock)

所以澳大利亚手握超级北大荒,对于开发工作是一点都不急。如果过早放开对亚洲移民的限制,北方的人口结构在几年内就会被彻底改变。毕竟,27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面对10倍的印尼、50多倍的中国印度,人还是太少了。

若干年后,当世界各地的人口达到峰值,当传统农业区的增长潜力被挖掘殆尽,澳大利亚广袤的北大荒将是地球上最大的粮食增量,这可能是远比铜铁油气更为关键的战略资源。

▲图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

(图:shutterstock)

位于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其实是东方世界里的西方孤岛。放眼整个西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差异巨大,人、矿、粮食、工业产能的分布极端不均。

如果能资源互补,其实对各方都有好处。然而现实却非常复杂,在地缘政治的背景下,实际上壁垒重重。

土地和粮食作为终极的战略资源,终究还是要端到自己手里才行。

作为一片干旱的大陆,澳大利亚整体生态环境还是十分脆弱的,相比于极端开发的想象。在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2-3亿可能已经是承载力的上限了。但这相比现在的人口规模,仍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5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9

不知道:


每个在土澳的华人,心里都有一块碑:

此距长安一万里。

每晚都北眺中原,泪流满面。

但是他们不回来,因为为了神圣的事业,都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默默战斗在人的心脏国家,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只等全球插遍赤旗的那天,与王师在澳洲相聚,望北家祭。


5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6:59
作者:B.Bblue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33994615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澳大利亚当然是一个很不错的国家,但正如一枚硬币有正有反,在澳大利亚生活,同样也有利有弊。

在澳大利亚,除开少数的白人精英以外,其他百姓的日子,不论肤色,民族,都能过的相对较为富裕。也就是说,贫富差距并不会很大。所以政府的意思就是:老百姓舒舒服服开开心心过日子就行了,别一天两天老闹事。

其次,澳大利亚的医学方面十分发达。我曾经去参观过澳洲的南方学术中心,墨尔本大学,其以医学科技闻名。澳洲的大学与周围社区间没有围墙,整个学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当我第一次到达澳洲大学的时候,逛的我一脸懵(好像国外的很多大学都这样,对外界不设限)。我进去参观图书馆的时候,虽然是假期,里面还是待有不少的人,有的桌上放了电脑,却两眼一闭,躺沙发上睡觉了。当时还有一群大学生趴在草地上晒太阳,周遭的海鸥团团将他们围住,这也是我想说的澳大利亚的另一大优点:自然环境好。

澳大利亚的空气是真好,我这样的老鼻炎患者去了墨尔本,鼻炎立马就好了。旁边那条大洋路,风景更是一绝。当时我坐在车上就想:有些地方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怀念了。但听当地人说,澳洲的晴天不多,因此当地人热衷于晒太阳,但也造成了皮肤癌的高发。




此外,我并没有怎么感觉到白人对黄种人的敌视,一路上遇到的外国人反倒经常和你微笑,打招呼(不得不说他们是真的很社牛,或许也是西方文化的一方面),也许我们在他们眼里,就类似于白人在我们的眼里的形象。不过澳洲政府是不会允许华人爬升到精英阶层的,真正把握国家走向的,永远都只能是白人。

接下来说说硬币的反面

第一点:人工是真贵。。我有住在澳洲的亲戚朋友,他们硬是被迫学会了除草,修马桶等专业技能,知识分子被迫成为蓝领工人。

第二点:饭菜是真难吃。很难想象当地人把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我们所谓的垃圾食品,当成主食大快朵颐。当然,在澳洲的华人很多,随处可见的中餐馆肯定能满足我们的中国胃。不过有一点很奇怪,澳洲的牛扒馆西餐厅似乎并不多见,也可能是我还没遇到

总的来说,如果想要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没有什么很大的追求,澳大利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想要突破阶层向上爬,中国会有更多的机会

5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0
作者:C9lessthanG8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15433915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蛮好的。。我很喜欢这里,在上海本科毕业后发现国内还是挺不适合我。城市过度开发,人口密集,节奏快速。在澳洲留学期间,凡是碰到在国内有过工作经验的同学都很喜欢澳洲的生活节奏,简单,友好,可以兼顾事业和生活。国内生活我认为是不健康的,我表妹在华为,我学长在四大做会计,统一口径:在国内工作就是拿命换钱,有钱赚也没命花。毕竟国家文化不同,澳洲别说996了,所有正式员工每年20天的带薪休假。国内呢,我妹在华为年假5天。每天已经不是996了,11116的情况数不胜数。如今,她整个人都失去了活力,被生活推着走。澳洲整体环境很舒适,地广人稀,公车、火车永远都不缺座位,堵车的概率低之又低。每天推开窗都感叹空气真美好,这边的房价亲民,工资水平较高,随便一套公寓都可以享受很好的景色。而我家在上海徐汇的房子,开窗便是密集的楼宇。不多说,上图,看澳洲。


早起,窗外的天空。

整洁规划的城市-布里斯班。

图书馆看书效率也要高一些。

一户人家门口的蓝花楹盛开了。

周末,三五好友约去看场日出吧。

日落,如此美丽。

公园湖边,岁月静好,动物人类不争不抢。


澳洲的海,永远那么美丽。

找个伴侣一起看海边的日落吧。

5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1

东林侍读:


2020年11月19日,澳大利亚国防军司令公布了部分对驻阿富汗澳大利亚部队的调查报告,证实有可靠证据显示澳军士兵在阿期间“非法杀害”了39名战俘和平民。

漫画:和平之师

澳大利亚政府怎么不在公园里找个地方放个椅子,

纪念一下被该国军队残害的阿富汗人呢?

5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1

卟卟卟:


这几天经常刷到一个团大国人民去澳大利亚旅游结果只回来一个导游的破事

去澳大利亚旅游要交20万人民币押金

澳大利亚是个东大人宁愿舍弃20万押金也要黑下来的国家

博主说这两年整个旅游团跑路黑在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甚至吃不起西瓜的韩国日本的越来越多


5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1

WELL: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受到残酷压迫,他们无不向往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生活,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获得了解放,工人待遇有了充分保障,这有什么好说的?送分题

5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2

酒小仙儿:


很多人尤其是澳大利亚ip的都在调侃搞乐子,但说正经的我觉得中国人就应该大规模迁移去占领澳大利亚,我是完全支持已经在澳洲的同胞不回来,国内有想法的同志真的需要大胆一点付出实践,如果你在国内属于底层还不如去澳洲闯一闯,在这内卷真的没有意义,并不会改善你贫苦的生活。

你们总是嘲笑人家印度三哥,但在润这方面,郭人确实要学习三哥敢闯敢拼、敢拖家带口的精神,而不是嘴上说说。新疆那么干旱缺水都能有两千多万人,澳大利亚完全可以容纳7千万~1亿中国人,凭什么那么大的土地、那么丰富的农牧矿产资源中华民族不能世代居住享受?澳大利亚还没有什么时差,跟国内联系很便利,季节也跟国内反着来,冬天去什么海南又贵又坑直接去澳洲,夏天也可以去澳洲避避暑,而且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南中华,跟北方统一管理。我自己已经坚定退休后就上澳大利亚,当然大概率是黑在澳洲,老了人没了也要占块土地埋在那。

中华民族不应该几千年都局限在太平洋西北岸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你们关于润也不能仅限于嘴上说说。


6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9 07:03

美移海外:


分享一个故事,希望对想了解澳洲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教育:

和很多人一样,刚来澳洲是读书开始,那就从教育聊起吧。

澳大利亚的教育是英国的体制,在这里有8大名校,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西南威尔士大学等。

高等教育产业是澳洲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它还有其他产业像矿物业,畜牧业和农业。这些比较有名大学的学费其实还蛮贵的,并且每年都在上涨。

我来澳洲读书的时候是3000多澳币大概人民币一门课,一年是8门课25000澳币也就是人民币12万5。

2021年悉尼大学,国际学生工程专业每年的学费是本科学位5万澳币,研究生4万7澳币;而商课的本科是4万6万澳币,研究生是5万澳币左右。

我是在国内读完本科,来悉尼读的研究生。所以,能感受到国内高等教育和澳洲还是很不一样的。在国内,很多人经历过高考的“蹂躏”,进了大学会一下子放松下来,不努力了,就是混学位。

因为国内大学真的很轻松,只想混学位还是很容易的。当年,我是大二决定出国留学的,因为国外的好学校是要根据一定的本科成绩才能录取的,所以我在大学学习还是很努力的。

但当第一个学期进入悉尼大学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大家可以猜一下我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吗?也许,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外语。

其实语言关容易克服的,而且我本科是学英文的。真正的挑战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这里的大学教育是建立的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每周会有大量参考文献需要阅读。

虽然一个一学期只有4门课,但每门课都有几篇论文和汇报演讲(presentation)。这里几乎每门课一个学期至少一次的演讲和答辩,或者组织一次一个小时的讨论课。我是商课毕业的,但是一些商课的课程也需要在软件上以项目的方式完成和提交。

这里课程的及格分数是50分,65分是良,75是优,85是特优。及格分数看似很低,但对于一些难的科目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而且,当年有些科目中优和特优的成绩根据班级里所有成绩的分布形成的,当然这是不公开的秘密;也就是说,只有前几名才能得到特优。

在一些大学,如果得到特优,学院的院长还会写封信寄到家里,表示祝贺。当然,每门课也总有人不及格,有时候可能会高达10%-20%, 通常只能在下个学期重新交学费重修这门课。国内严进宽出,这里是宽进严出。

我当年曾经在想,为什么这里的教学以大量的阅读和演讲为主,而且本地的学生确实表现的更好一些。

除了他们母语的优势,多年以后我在当我儿子上学后找到了一些答案,这就是我即将分享的澳洲基础教育。我儿子现在在小学读书,我能感觉到和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基础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谈利弊,只谈一下体验吧。

首先,这里是鼓励教育,就是说老师从来不否定你的做出的成果,而是首先积极的肯定你,然后希望你在某些方面是否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可以得到小红花吗?这里也有!学校有每周一次给本周表现好的小朋友一个奖状或者奖杯,行为上或者学习上。这种奖励每个小朋友都会有,是轮流拿到的。

有一件好玩的事就是我记得我儿子但是开学以后几周没拿到那个奖状他有一些不开心,我还专门发邮件问他们班主任就是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做的更好一些得到这个奖状。

老师很认真回复了我的邮件,说本周看到那个小朋友有比较好表现就会有奖状,这个是轮流的。还顺便把我儿子夸了一通。其次,学校给学生营造了强烈的归属感。

我去参观过他们教室,学校教室里有每个小朋友的照片,是他们在入学的第一周穿着校服照的,还有他们自己绘画作品。是不是感觉和他们在家的房间是一样的。

每个年级有两个班,一个班22个人,一个班有25个人,校长和工作人员认识每个小朋友,早上进校门的时候,校长或者老师会叫出他们的名字,然后说早上好。

每天早上上学,如果天气好的话,还会有一个集合的仪式, 进班级之前排好队。

校长通常会问几个行为上的问题,不可以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啊,要慢慢的走,以防碰到其他人,然后学生们会齐声回答。

接着,学生要面对老师们问好,再以队列的形式走进教室。这个早晨仪式,家长是可以观摩的,等学生排队进教室的时候,会回头给家长们挥手,就特别具有一种仪式感。

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会给家长一份5-6页的报告,详细介绍他们的一个学期的成绩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而这样的成绩报告也是不公开的,只有父母登录学校的网站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报告。

另外,学校的入学面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 我儿子5岁的时候第一次去学校面试,学校管理人员把父母叫进一个房间谈话面试,他们将来的老师把孩子带到另外一个房间面试。

老师反馈是他智力沟通方面都完全没问题,但身体协调性需要增强,所以建议是可以当年入学或晚一年入学。我们征求了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意见,一致反馈是晚一年入学对自信心表达能力都更好一些。

我们决定推迟一年入学。事实证明晚一年是对的,大一点的小孩在接受新知识自信外在表现上都比小一些的孩子要好。

这点和国内希望孩子早一点上学不太一样。说到教育,肯定离不开鸡娃。悉尼的华人父母也鸡娃,并且也有“荤鸡”和“素鸡”。不止华人家长,像韩国人日本人印度人都是很重视教育。这里的学校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

小学一年级放学操场上还可以看到人,二年级一般都看不到人了。因为不是在兴趣班和补习班,就是在去兴趣班和补习班的路上。澳洲也有学区房,孟母三迁也很普遍。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就搬到了学区房,为了上一个比较好的公校或者私校。

公校是免费的的,就近划片分。好一点公校的学生比较多,比如一个年级可能有6-8个班,虽然按照这里规定每个班不能超过25个学生。

而私校的学生人数少一些。我就有一个朋友小孩就读于华人区所在的一个很好的公校,当时那个年级有6个班,她的女儿就很不开心,因为完全没有归属感,不想上学。后来转到了一个只有两个班的学校,那个孩子就很开心。

私校学费从一年几千澳币到几万澳币。有些顶级私校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需要排队了,而且还不一定有位子。

要看最后的面试。这些应该和国内的情况是相似的。西方人不鸡娃,他们比较重视运动。我一个前老板的小孩放学以后就放在我们公司,iPad一打开看电视,一直看到父母下班一起回家。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人文。澳大利亚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自由,就是可以自由表达。这里也比较尊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闪光点而不是都去争第一。

讲两件小事吧,有一次在一个这边的退休军人俱乐部和儿子的同学还有他妈妈一起吃饭。看到一个因生病截肢拄拐杖的人非常乐观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悲观低落,我儿子的同学很喜欢那个人,觉得他的造型很酷。

还有一次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高管因为生病做手术脖子下边有很大一个伤疤,很漂亮的一位女士。她说以前会戴围巾遮住那个伤疤,但现在不会了。

她说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身体的一部分。在社区里,邻居也都很友好。我们家邻居经常默默地就帮我们家割草修树,拉垃圾桶,送柠檬吃的。

在圣诞节互送礼物。在这里华人社区,还是很强大的,有6个比较大的华人社区。买东西和生活都很方便,南北方的餐馆和一些小吃也都有。

悉尼的物价很贵,房价比国内一线城市应该好一些。

中产阶级买房子一般都是贷款的,贷款比例80%。我从事的正好是这个行业,看到过文件上收入不高的国人买房子贷款能力不强但是还款能力很强。

当地的白人都没什么积蓄,我记得我有一个客人是个律师高收入人群,但是还款能力很差,导致信用记录差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他。

他们都是月光族,收入很高但是没有存款。这和我们中国人是很不一样的。这里长大的人,金钱观也和中国的不同。

有一个同事父母很有钱,有豪宅和很多套房子,一大学毕业就搬离父母的住处自己去了一个越南区买了一个小房子。从外表和衣着完全看不出是富二代,还是一样的找工作上班。她说那是我父母的钱不是我的。

医疗

澳洲是全民福利医疗。当地人或者拿到永居的移民都会有一张医疗卡,看医生是免费的。

先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看不了,再介绍给专科医生和去医院。这样病人分流,避免医院里人满为患。有几次去过医院的急诊儿科,人很少而且护士医生对小朋友都特别耐心。

有一点特别好的是,晚上6点以后和周末家庭医生下班以后有home gp就是医生上门看病,这也都是免费的。对家里有小孩的人来说特别方便,不用耽误睡觉还能看上医生。就是看牙特别贵,所以一般会去买一个私人保险,再去看牙。

生孩子可以去公立医院,是免费的,但通常大的医院因为产妇多,没有单人间。而用私人保险可以选择私立医院,保险公司支付住院费,并且可以享受一人一个单间。

自然环境

澳大利亚的有很多小城镇,生活很安静。而大的都市,比如悉尼和墨尔本,有热闹也有安静。通常市中心商业区人很多,很热闹;而回到住宅区就很安静。这里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都很好,处处都有大自然。

大部分人的周末活动就是户外公园烧烤,徒步,露营或者开车去山里摘果子,摘核桃蘑菇,山里看枫叶。夏天海边游泳玩水。有人觉得这里好山好水好寂寞,但是其实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还是不会孤单的。平常上班周末和朋友聚会或去户外。

我同学毕业后有一半人回国发展,一半人留在澳洲。我本人是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所以还是蛮喜欢这里的。

接下来我们聊聊工作

来澳洲12年,2年上学。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工作,对工作的感触最深。

职业发展我觉得在哪里都适用,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发展的。第一份工作比较难找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只要有第一份工作之后之后再换工作都是很顺利的。一般2周之内搞定,有一次是带着我儿子一起去猎头公司面试。

顺利拿到那份工作。我工作过华人,印度人,希腊人,意大利人,澳洲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的公司。国家不一样,工作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不说喜好,我只说说体验和感受,说几件小事吧。

在意大利人公司的时候,公司出去郊游组织大家准备要带的东西。列了一个表格,老板娘说你们在自己想准备的东西后边化对号,其它都是他们准备。第二天其他人都还没到,他们先到把野餐用的垫子椅子还有肉全部准备好等其他人过来

他们也经常组织我们出去吃饭玩。犹太人公司很有意思,没有明确上下班时间、自己决定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只要完成工作就好。

还给每个员工配了健身卡。有一点和其它公司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薪水都是透明的,有一个公共的盘,如果想知道,一查就知道。

而升职加薪全看看业绩。我也是第一次在这家公司学会要求加薪, 而且一年之内加薪两次。也是在这家公司, 我突破了在澳洲的职业瓶颈。

第一天上班,我说我没做过给客户提供建议,他说你可以的,然后他就去度假了。经过两个月,在我不熟悉的领域里, 我的业绩是最好的。

我也是在这家公司成长最快。这里几乎没有加班,因为我的工作和销售相关,加班也是到6点七点就结束。结束之后就是个人时间,一般不会受到工作打扰。

这里产假6个月-1年 ,政府有18周每周750刀的补贴,有些大公司还有半年或者几个月的带薪休假,甚至有些大公司给爸爸也有3个月的带薪抚养假期。

因为,西方人其实有一个观念,家庭是第一位的。比如这里的病假和关怀假是在一个类别,而可以用来照顾生病的直系亲属。而公司的聚餐有很多时候是安排在午餐,因为晚上是属于家庭的私人时间。以上,祝好~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