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失夜维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73805/answer/16938939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到加拿大,不知道马上在你脑海里闪现的会是什么东西呢。我记得前几年芬兰设计了几个卡通形象来代表这个国家,一个是诺基亚,一个是摇滚金属礼的手势,还有一个记不太清楚了。对于加拿大来说,枫叶肯定算是一个,这不用问,国旗上就有。另外,肯定还有的就是加拿大国球冰球,Hockey,加拿大人对冰球的热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总之就是:Canada is Hockey,Hockey is Canada。我也在现场感受过比赛的狂热氛围,冰球比赛的场地不算大,还是封闭的,再加上比赛的节奏和对抗都特别激烈,还是挺爽的,尤其是跟客场球员发生冲突各种不服要打架的时候,所有球迷都突然起身,全场瞬间轰的一下要炸了。除了枫叶和冰球,对我来说第三大名片就是Tim Hortons,你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咖啡连锁到底有什么能耐能有这么大的牌面儿,咱们慢慢聊。
首先,Tim Horton是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冰球运动员,是他在1964年开设了第一家TM的咖啡店。你看,就连咖啡都能和冰球扯上关系,Hockey真是无处不在。我还看了一下他的职业生涯,分别在多伦多、纽约、匹斯堡、布法罗效力过,但网上关于他本人的照片不算特别多,很显然,相比他的体育成就,后来的经商生涯要更辉煌的多。
Tim Hortons的第一家店成立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汉密尔顿市,当年汉密尔顿也是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号称钢铁城市,因为那个年代他们的钢铁生产和输出在北美大陆也算是首屈一指。当然,你听着第七大城市挺唬人的,从人口和规模上肯定被咱们任何一个三线城市完爆,加拿大的所谓城市你懂的。Tim Hortons的成立,一方面是他的商业头脑和对咖啡的热情,另一方面汉密尔顿这座城市的滋养也很重要,简单说就是地方选对了,搁别处不一定能成功。在当时,钢铁工人的收入那是相当可以的,而且西方国家的所谓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差距也没那么大,甚至蓝领工人还可能更高。那既然是钢铁城市,这么多工人下班之后总得找个地方消遣一下啊,总得找个地方聚聚扯扯淡吹吹牛逼啊,而且二战之后欧美经济蓬勃发展,人们不再只追求吃饱穿暖,苦日子过去了,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新鲜玩意儿也很重要,咖啡文化开始慢慢儿形成。就是这种最基本的朴素需求,催生了像Tim Hortons这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大行其道。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Tim Hortons不但横扫加拿大,还是一家全球连锁,前两年他们扬言要在中国开1500家店,我查了一下,第一家在上海,北京现在只有那么有数的几家,全国好像也才50多家吧,不知道以后是什么节奏。让他们这么有底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之前被Pony马、马化腾的腾讯投资了数亿元,绝对是高光时刻,好像Tims中国也要单独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当然,咱们也能想到,他也一定是在本土和全球发展遇到了瓶颈,现在来中国收割一波了。
咱们大概捋了一下Tims的历史,那Tim Hortons为什么在我心里有那么重的分量,为什么它在我心中是加拿大的名片呢。在加拿大,Tim Hortons真的遍地都是,马路边有,加油站有,商业区有、机场有、车站有、住宅区有、学校里还有,去过北美或者玩过GTA的小伙伴都知道,北美的建筑都是摊大饼,人家就是地方大,能不让你上二楼就不上二楼,宁可店员蹬着梯子拿着大棍子到上面去够东西,没车去哪儿都不方便,但就算是这样你总能找到一家离你不太远的店,找不到也挺难的。我常呆的地方是一个安大略省只有10万人的City都这样,就更甭提多伦多这种大城市了。
我成为他们家常客的原因很简单,有一段时间我和一哥们一起住在一个带院子的House里,从我们住的地方走到学校肯定会经过一家,所以早点的问题就在他家解决了。你可别觉得吃早点这个事儿小,大家可能都知道,加拿大的冬天一般要持续个半年,有时候9月份就下雪,还是特别大的那种,寒冷的程度至少也是哈尔滨的级别。不知道大家都在哪儿啊,反正在北京一般冬天最冷的时候家里人都会提醒多穿衣服,降温可不是闹着玩的,出门把自己裹严实了,没事儿别在外边瞎得瑟。在加拿大可不一样,穿上能穿上的最多的最厚的衣服,早上一出门,我还是会用国骂和口吐芬芳来开启每一天,因为太特么冷了,你丫怎么不冻死我呢。所以在这种极寒的天气下,大早晨的一个人没有,走到半路能有个歇脚儿的地方就极其重要,吃点早点喝点咖啡热巧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在这个意义上,它早就超越了吃喝,变成了一种苟命的生活方式。有意思的是,你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来到一家相同的店,在里面会看到相同的店员和相同的顾客,自己也受到传染每天大概率会点相同的食物坐在相同的位置,到后来我只需要说一句As usual,日语就是:XXXX,服务员笑得极其灿烂,马上就知道该给我上什么。我那哥们儿是个奇葩,不管多冷他每天早上都要来一听冰百事,不知道今天他的胃还在不在。当你习惯了这种感觉,有时候都分不清今天是星期几,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变化,这就好像整个加拿大小城市的社会一样,整个城市的样子和七八十年代没什么太大差别,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当地的人,大家都不需要有什么太大变化。吃完之后,我从来都不会把咖啡或热巧喝完,而是在路上拿着,这么冷的天手里有个暖手宝还能随时补充热量太重要了,这也属于一饭两恰。当然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路上经常能看到当地人手里也拿着一杯,这可能就是生活习惯或者生活所迫吧。
走进学校之后,一开门扑鼻而来的依然是浓浓的咖啡味道,再加上温暖的空气都能让人感动的哭出来。是的,在学校一楼进门就是Tim Hortons的标志,如果路上还没喝够你就再来一杯。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今天闻到咖啡的味道时依然能勾起一些的回忆,这种感觉很重要。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Tim Hortons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便宜,我记不住每顿早餐都花多少钱了,好像一个堡、一个薯饼、一杯咖啡或热巧要花3-4刀,著名的甜甜圈也不贵,换算成人民币当然也挺心疼的,不过这已经算相当可以了,更何况他们家打的旗号还是Always Fresh。对比之下他们在中国开的店我看了一下一杯咖啡要小20,虽然比星巴克还是便宜,但比加拿大的价格肯定还是贵了,看来因为咱们人傻钱多的名号大家还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收割啊。而且到了中国之后就连店面的装修风格都变得更精致更小资了,还增加了加拿大元素,真是深谙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一看就是做了功课的。别人研究咖啡,我研究中国消费者,历史证明研究中国消费者的都获得了成功。
既然说到了小资也提到了星巴克,咱们再多说几句。星巴克这个在世界尤其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咖啡品牌,在加拿大却不那么入流。我看了一下前两年的数据,星巴克的市场占有率在加拿大连10%都不到,这么一笔Tim Hortons就是碾压般的优势,我不知道究竟还有哪个国家能让星巴克这么尴尬,这波伤害性不大,污辱性极强。我当年常去一家叫Chapter的书店,紧挨着就是一家星巴克,店面也不大,在里面有看书的,更多的是孩子还有大爷大妈,说实话我真没觉得这玩意儿和什么高端小资能扯上关系。而且咱们介绍Tim Hortons的时候也说了,最早他们服务的主要还是蓝领工人,跟英国那种Pub酒馆我估计没什么本质区别,我每天在店里看到的,也都是一个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当地老百姓。咖啡就是适合大众的,能给大家带来温暖和精气神的一种饮品,结果到咱们这好像又变成了一种强行得体现出点什么格调之类的代表,说一个espresso好像整个人都变得更高端了。要我说啊,与其整这些没用的,还不如就选择隅田川挂耳式咖啡,方便又纯正,亲自试喝确实不错,节目链接里就能买到,怎么样我现在吟唱的是不是越来越自然了。
说了这么多,总之,Tim Hortons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家咖啡连锁,也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个个不断闪现的记忆片段。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diversity很重要,我希望Tim Hortons这家店来到中国后,也能结合中国文化和味道做出更多既创新又物美价廉的产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