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莫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68147174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需要及時疏導,自責和後悔不能幫助孩子,但管理好自身情緒卻可以。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將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
而在家庭環境中,孩子就是那個弱勢群體,成為了壞情緒的受害者。
所以父母處理好自身情緒,避免簡單粗暴地處理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那麼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參考下面的具體建議;
體會身體變化,及時轉變情緒
任何情緒都會引起身體的變化,當體會到心跳加速,頭暈煩躁的時候,不妨讓自己深呼吸幾口,找到身體上情緒的反應點,做一個舒緩放鬆。通過心理暗示,讓自己遠離情緒失控的邊緣。
2. 接納自我,外化感受
如果已經遇到了讓自己非常生氣的事情,不妨接納當前的情緒,煩躁也好,傷心也好,暴躁也好,接納之後讓自己通過語言把心理活動說出來,如:「兒子,你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手機,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現在已經不早了,再拖下去今晚會熬到很晚,第二天你和媽媽都會沒有精神,所以媽媽覺得你現在應該.....」
在陳述你的心理活動的過程中,讓自己逐漸平靜下來,也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對象去溝通交流的過程。
3. 用行動轉移情緒
其實人的情緒很奇怪,一旦你發了脾氣,這就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自己、孩子,甚至整個家庭都會陷入情緒對立的僵局。但如果你收住了,情緒也會很快過去。所以,試着為負面情緒找到舒緩和釋放的出口,比如收拾房間、做菜、跳繩、跑步等活動筋骨的方式發泄出來,等壞情緒消失,再用理智面對。
自我對話和緩解情緒過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深呼吸10次,或是在心裡數30個數,或者用手給自己的臉部做按摩,讓苦瓜臉擠出一絲笑容,或者去找找鏡子,看到生氣時面目猙獰的自己,很容易就不氣了,這個試過,效果不錯。
總之,發了脾氣又後悔無濟於事,疏導自身負面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成為踢貓效應的受害者,一個家庭中,彼此互相信任和理解,才是王道。
PS,一篇曾經讓我淚流滿面的詩,急躁的時候可以讀一讀——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儘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說:「人家已經儘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着!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
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的爸爸、媽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