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42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忍不住對 TA 發脾氣,事後又非常自責後悔,擔心對孩子成長不利,我該怎麼辦?
51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3

李欣瑤:


別發脾氣。當你想發火的時候,馬上對自己說:不要因為自己管理不好情緒而讓別人受罪。

52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3

其實「憤怒」這個情緒本身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真正關心孩子的人,沒法做到一直不生氣。

在孩子面前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必感到內疚和羞愧。

教育孩子就事論事就好,不要無端把無關孩子教育產生的憤怒情緒強加給孩子就好。

如果孩子做錯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就事論事的表達的情緒,不要無端放大自己的情緒。



作者:好奇豆Hi Kidd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509124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3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4

作者:楊莫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68147174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需要及時疏導,自責和後悔不能幫助孩子,但管理好自身情緒卻可以。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將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

而在家庭環境中,孩子就是那個弱勢群體,成為了壞情緒的受害者。

所以父母處理好自身情緒,避免簡單粗暴地處理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那麼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參考下面的具體建議;



體會身體變化,及時轉變情緒

任何情緒都會引起身體的變化,當體會到心跳加速,頭暈煩躁的時候,不妨讓自己深呼吸幾口,找到身體上情緒的反應點,做一個舒緩放鬆。通過心理暗示,讓自己遠離情緒失控的邊緣。

2. 接納自我,外化感受

如果已經遇到了讓自己非常生氣的事情,不妨接納當前的情緒,煩躁也好,傷心也好,暴躁也好,接納之後讓自己通過語言把心理活動說出來,如:「兒子,你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手機,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現在已經不早了,再拖下去今晚會熬到很晚,第二天你和媽媽都會沒有精神,所以媽媽覺得你現在應該.....」

在陳述你的心理活動的過程中,讓自己逐漸平靜下來,也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對象去溝通交流的過程。

3. 用行動轉移情緒

其實人的情緒很奇怪,一旦你發了脾氣,這就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自己、孩子,甚至整個家庭都會陷入情緒對立的僵局。但如果你收住了,情緒也會很快過去。所以,試着為負面情緒找到舒緩和釋放的出口,比如收拾房間、做菜、跳繩、跑步等活動筋骨的方式發泄出來,等壞情緒消失,再用理智面對。

自我對話和緩解情緒過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深呼吸10次,或是在心裡數30個數,或者用手給自己的臉部做按摩,讓苦瓜臉擠出一絲笑容,或者去找找鏡子,看到生氣時面目猙獰的自己,很容易就不氣了,這個試過,效果不錯。


總之,發了脾氣又後悔無濟於事,疏導自身負面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成為踢貓效應的受害者,一個家庭中,彼此互相信任和理解,才是王道。


PS,一篇曾經讓我淚流滿面的詩,急躁的時候可以讀一讀——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儘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說:「人家已經儘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着!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

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的爸爸、媽媽們!


54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4

孤獨的小火車: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越沒用的男人在家裡脾氣越大。同樣試用於母親。可能是你的生活不如意,家庭不和睦,朋友關係不和諧,雞毛蒜皮的事太多,心裡很煩悶,所以一肚子的怨氣沒有辦法發泄,而孩子只能作為你的出氣筒。


55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4

Bella:


不要太頻繁並且每次發脾氣都有理有據就行。我老公從來不對兒子發脾氣,一巴掌都沒打過,所以我兒子對他最無所謂,完全無視他的情緒。

56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4

康爸育兒:


除了自己努力學習成長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是一個自修的過程,只是有人快,有人慢。有兩本書推薦《不給糖,也會乖》、《不說教,馬上乖》,很好,不知現在市場上還能否買到,看完真的的很受益。


57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5

皮蛋爸爸說教育:


孩子的問題,絕大多數的根源在父母身上,與其對孩子怒而不爭,不如對自己哀其不悟。

問:

1.在每件事上你都對嗎?

2.你的教育方法有什麼問題?

3.孩子最反感你哪一方面?

4.你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嗎?會不會反躬自問 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子理念和方法?

58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5

媽媽在處理事情時(指任何事情,包括事業、工作、家庭等)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冷靜客觀的思維狀態,那麼孩子在母親常年的影響下,也會形成情緒穩定的獨立人格,在遇到事情時不會隨意爆發情緒。

如果媽媽對着孩子發脾氣,事後建議冷靜客觀分析當時的事太責任,我會首先為自己的不當情緒去跟孩子道歉,也會說明發脾氣的自我原因,然後再分析問題源頭,是孩子的問題,他也會主動和我道歉。發脾氣的時候越來越少,和孩子的溝通就會越來越多。加油



作者:孩子叫我文子老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3443317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9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5

作為父母,孩子不聽話調皮做錯事,有時候自己控制不了情緒發脾氣訓斥甚至體罰是普遍現象,現在的孩子即使是幼兒也是有自己思維的個體,對於你的個案,我覺得可以在孩子做錯事時候,自己先冷靜一下,盡量控制情緒,和孩子盡心的坐下來,像朋友一樣講道理溝通了解他的想法,不要一味的責備,這樣他的性格會變得不自信孤僻或者日化演變的暴力。如果發生了爭吵摩擦,對孩子過分責罵,事後可以選擇等孩子平復後主動溝通,講明白責罵的原因,對於自己言行情緒失控的過激舉動,給孩子道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而不是讓他產生對父母的怨氣。



作者:冒險家Le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525231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0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3:05

李某人:


覺得自己做錯了,就要有懲罰有反悔有給孩子道歉,自己自責算個屁啊,如果自責有用還要警察幹嘛。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