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莫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6814717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需要及时疏导,自责和后悔不能帮助孩子,但管理好自身情绪却可以。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
而在家庭环境中,孩子就是那个弱势群体,成为了坏情绪的受害者。
所以父母处理好自身情绪,避免简单粗暴地处理孩子的问题,非常重要。那么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参考下面的具体建议;
体会身体变化,及时转变情绪
任何情绪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当体会到心跳加速,头晕烦躁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深呼吸几口,找到身体上情绪的反应点,做一个舒缓放松。通过心理暗示,让自己远离情绪失控的边缘。
2. 接纳自我,外化感受
如果已经遇到了让自己非常生气的事情,不妨接纳当前的情绪,烦躁也好,伤心也好,暴躁也好,接纳之后让自己通过语言把心理活动说出来,如:“儿子,你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手机,妈妈现在挺生气的,因为现在已经不早了,再拖下去今晚会熬到很晚,第二天你和妈妈都会没有精神,所以妈妈觉得你现在应该.....”
在陈述你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中,让自己逐渐平静下来,也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对象去沟通交流的过程。
3. 用行动转移情绪
其实人的情绪很奇怪,一旦你发了脾气,这就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自己、孩子,甚至整个家庭都会陷入情绪对立的僵局。但如果你收住了,情绪也会很快过去。所以,试着为负面情绪找到舒缓和释放的出口,比如收拾房间、做菜、跳绳、跑步等活动筋骨的方式发泄出来,等坏情绪消失,再用理智面对。
自我对话和缓解情绪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深呼吸10次,或是在心里数30个数,或者用手给自己的脸部做按摩,让苦瓜脸挤出一丝笑容,或者去找找镜子,看到生气时面目狰狞的自己,很容易就不气了,这个试过,效果不错。
总之,发了脾气又后悔无济于事,疏导自身负面情绪,才不会让孩子成为踢猫效应的受害者,一个家庭中,彼此互相信任和理解,才是王道。
PS,一篇曾经让我泪流满面的诗,急躁的时候可以读一读——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
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
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
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
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送给所有正处于忙碌中的爸爸、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