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5篇帖子。
(轉載知乎)獨生子女為什麼都不想要父母生二胎呢?
51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43

日久:


我兒子想要妹妹,但是我不確定是不是生的是妹妹,就沒要二胎,但是只要大人和大寶溝通好應該不是問題吧

52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44

彭葵:


相當於生了三個女兒,不放棄總算盼來個兒子!閉着眼睛都知道你父母就是想要兒子!

53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44

白瑪多吉:


有很多讓生

54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44

燕園李老師:


謝邀。並不是這樣的,不能以偏概全。

何況,生育的決策權在夫妻雙方,不需要任何第三人參與決策。

理性分析,深入思考:普通家庭,兩個孩子是最好的。

二胎不是三胎,二胎還是很有必要的。

只生一個孩子,決不是最優選擇,會存在巨大風險,10%的失獨風險(即:獨生子女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幾率≈10%,觸目驚心) ,16.6%的失能風險(即:60歲以上生活無法自理的比例≈16.6%,這才僅是夫妻單方),如此高的風險,絕不容忽視。北京大學人口學家穆光宗教授的研究結論: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屬於高風險家庭。為了自己好,為了孩子好,為了全家所有人好,正常家庭兩個孩子是標準配置。

兩個孩子好,兩個孩子遠遠好於一個孩子,絕不是2倍的關係,至少20倍的關係。

二胎不同於三胎,二胎十分必要,但三胎不是十分必要,三胎因人而異。

實事求是的講,二胎家庭越來越多了,比比皆是。二胎家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最安全的幸福,才是最穩定的幸福。

現在已經是三胎時代了,由於剛剛出政策,目前三胎家庭尚不多。然而,二胎是個最不需要糾結、最不需要猶豫的事情。

不生二胎的理由有哪些?答案是: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都不存在,任何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理由都不存在,沒有理由,只有借口。

客觀的講,二孩是必須的,但是三孩不是必須的。二孩屬於雪中送炭,而三孩屬於錦上添花。生三孩的人群,都是條件允許的人,都是好上加好的人,都是令人羨慕的人。三孩,可有可無,有了更好,沒有也行!但二孩必須有!

2孩是必須的,2孩的好處太多太多了,2孩是人生家庭的最優選擇,2孩是一個家庭最標準的配置。

2孩才是常態,僅僅是2孩,2孩本不該作為一個問題來討論,理所當然的事情!

被扭曲了!被洗腦了! 1孩怎能是常態? 1孩是太少太少了,1孩的弊端太多了,1孩問題很嚴重,1孩細思極恐。仔細想想:2孩算多嗎?2孩不多不少,2孩恰到好處。3孩也不能算多,3孩屬於錦上添花。客觀的講,4孩以上才算真正的多。

自2016年1月1日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以來,這一時間段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少了。二孩家庭佔比越來越多,一孩家庭佔比逐年降低。至於三孩,因為剛剛出政策,所以三孩家庭目前尚不多。

關於二孩三孩這個問題,此刻回答肯定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如果10年後、20年後大家再回答,可能就意見一致了。目前人們的觀念已被扭曲很久了,有些人尚未回過神來。縱觀全世界全人類,我國過去30年間的獨生子女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奇葩,問題太嚴重了!

不建議1孩,建議2孩,如果條件允許3孩也挺好。一個家庭,2-3個孩子,才屬於正常家庭。

分析如下:

一孩太少,獨生難教,風險太高,責任太重,失獨無解。
二孩太好,雪中送炭,好事成雙,共同成長,兩全其美。
三孩也好,如果條件允許,這屬於錦上添花,好上加好。

略舉5例 失獨家庭:

1.遠房姑姑的兒子,獨生子,14歲時,在學校與同學肢體衝突,被一腳踹襠,當場死亡,法醫解剖,把內臟都掏空了。這個姑姑驚聞噩耗,昏厥搶救。總算挺過來了,幾年後又生了一個兒子,然後緊接着又生個女兒。

2.大學同學,也是獨生子女,21歲,那年冬天,在宿舍睡夢中去世,第二天早晨才被室友發現。他父母悲痛欲絕,辦理完後事就走了,後來不知所終。

3.本部門的女同事,很優秀的學者,她的獨生女,白血病醫治無效,13歲去世。該同事請假半年,很快就離婚了。半年後回來上班,完全變了個人,沉默寡言。至今也沒有再婚。

4和5.還有兩個同事,不是本學院的。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不滿20歲,一個是疾病去世,一個是意外去世,兩個家庭都失獨了,但已喪失生二胎的能力。很多年了,都無法恢復,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從父母的角度分析:

年輕時失獨,屬於不幸中的萬幸;老來失獨者,處境真是太悲慘了!

失獨家庭是個不發聲的群體,往往被人們忽視,存在感極低,實際的失獨問題遠比媒體報道的要嚴重得多。10%左右的失獨機率,風險絕不容忽視!也就是說,每100個獨生子女家庭,未來將有10個失獨家庭,細思極恐啊!

北京大學人口學家穆光宗教授: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屬於高風險家庭。

清華大學潘 妙良教授:我是35歲有了孩子,等我70歲正要用他的時候他就走了,凡是獨生子女的家庭都是在走鋼絲,只不過我們從鋼絲上掉下去了。

國家衛計委發展規劃與信息司前副司長郭震威的論文《獨生子女家庭喪子機率的測算》研究結論:按最新人口普查資料,把各個年齡段的死亡機率累計起來計算,至少有9.65%的獨生子女會在55歲前非正常死亡。其中,至少有一大半的「失獨事件」發生在喪失生育能力之後,也就是說,5%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將老無所倚,另4%的家庭失獨後尚具生育能力可補生二胎。

《獨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狀況 調查》(人民網,2009)一文告訴我們,全國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

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陳雯、何雨的《獨生子女:我國 人口安全視野中不容忽視的焦點》研究結論:至少有9%的獨生子女在55歲之前因患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王廣州教授,根據人口普查資料推算,3.91%的人18歲前死亡,5.1%的人在30歲前死亡,至少10%的人在55歲前死亡(《中國人口科學》2008第1期)。

學者馮 學榮的研究結論:父母在獨生子女25歲之前「失獨」的機率約為4%,而如果將時間拉長到獨生子女55歲,則其父母的「失獨」機率為10%左右。

據社科院人口預測專家王廣州發表的《獨生子女死亡總量及變化趨勢 研究》,我國每年新增獨生子女死亡數量為9.5萬 ,未來累計死亡獨生子女數量將達1184萬人。

人口專家易 富 賢的研究表明,中國未來將有1009萬人在25歲之前離世。

獨生子女死亡的規模越來越大,積累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未來1000萬個失獨家庭,2000萬個失獨老人,冰冷的數字背後,是多麼慘痛的社會現實。

失獨,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詞彙。這世上最悲痛的事,不是葬禮,而是一對年邁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禮。精神支柱沒了,生活動力也沒了,這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時間能治癒一切」成了空話。對於失獨的人來說,任何勸慰都是蒼白無力的。

現在的生育政策,真是功德無量!



以上是從父母的角度分析,接下來從子女的角度分析:
等獨生子女漸漸長大,需要扛起家庭的責任,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時,才發現我們的人生其實是:合千萬孤獨於一體。

獨生子女家庭的「高危性」在於它是最不穩定的「倒三角」結構,意味着全部的負擔都落在獨生子女身上。

這個問題,40歲以上的獨生子女,最具有發言權。30歲的獨生子女,才剛剛邁入發言權的門檻。

獨生子女的中年,最怕聽到父母生病的消息,父母生病就像個定時炸彈,隨時準備摧毀一個家庭多年的努力與積累。沒有兄弟姊妹、沒有退路的獨生子女們必須背負起兩倍、三倍的經濟壓力。

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萬,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約為16.6%,換句話說,我國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生活無法自理。北京大學一項人口學研究顯示,到2030年,我國失能老人規模將超過7765萬,失能老人去世前,平均將經歷7.44年的失能期。

21世紀,什麼最重要?
人才?不,是護工!
很多在一二線城市打拚的獨生子女們的月薪,也就剛好夠給護工發工資。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用一句話概括作為獨生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其中點贊最高的回答說:不敢窮,不敢生病,不敢遠嫁,甚至不敢死,因為父母只有我。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真的站在三十歲、四十歲的分岔路口抬眼看去,人生中都是依靠我們的人,而沒有我們可以依靠的人。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朋友永遠不能感同身受,孩子還在嗷嗷待哺的年紀,可父母已經佝僂了身體。
這,才是現實。

曾經看過一句話:「遠嫁的孩子,都是父母失去的孩子。」提到這個話題,就必須要提一下「遠嫁」,因為這是一個被反覆提起,卻總會戳到人心的話題。對於獨生子女來說,不敢遠離父母工作生活,更不敢嫁去遠方。「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卻在通訊錄里。」成了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獨生子女不敢窮,因為這個家的未來得一個人撐起來,不敢病,是因為父母漸漸老去。哪怕有個弟弟妹妹呢,他們也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溫暖,懂得守護,一份責任,永不放棄。可惜我們沒有!但我們依然有一個夢,一個永遠都實現不了的夢……



近期的社會新聞,值得思考
28歲廈門大學教師情侶慘死人行道,4個失獨老人的哭訴,牽動1000萬中國失獨家庭
01
23歲新手司機開着無運營資質的共享汽車,以71.9公里的時速衝進人行道,撞死一對年僅28歲的廈門大學教師情侶李健和趙榕榕。
發生在9月7日的這起慘案,已經有了判決結果:肇事司機胡某熒,判處有期徒刑4年,賠償2.4萬元,並支付醫療費用。
可一夜之間,兩個家庭4個老人驟然失獨。
「4個老人,失獨家庭,老無所依,餘生將進入思親的無盡深淵,誰看得到?」失獨母親的一番話,字字泣血,句句含淚。
從前,李健的媽媽愛美、愛笑,經常和兩個年輕人出去遊玩,但是每當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現在就變成了「每天只會哭」。李健的爸爸更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覺,一閉上眼,就看見兒子冰冷的身體,躺在車輪下對他說,「爸爸我好痛」。
趙榕榕的媽媽每天晚上睡覺時,都要用枕頭捂着胸口才能入睡,早上醒來,從女兒的房間里走進來、又走出去……如此反覆。
在處理兒女身後事的時候,悲痛欲絕的李母和趙父相繼被送進醫院。
今年,原本是李健和趙榕榕30歲虛歲生日,也應該是他們組成新家庭的第一年。家人們說:如果孩子們還在,他們肯定會像之前一樣,在廈門煮上一桌菜,買上一個蛋糕,在燭光中看着孩子們,和以前每次生日一樣,閉上眼睛認真許下美麗的願望。如今,老人再也看不見孩子的笑容。只剩下孤零零的墳塋,見證着一個名叫李健的男孩和一個名叫趙榕榕的女孩,曾經來過這個世界,願結為夫妻。
「精神支柱沒有了,生活動力也沒有了。這是一種無法想像,無法體會的痛苦。」這世上最悲傷的事,不是葬禮,而是要求一對年邁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禮。
《2010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有1.9億人,這一年齡段的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五。以這樣的數據計算,每年就會新增9.5萬失獨家庭,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年齡段而已。
2012年,《大國 空巢》作者易 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指出:中國從1975年到2010年共有2.18億個獨生子女家庭,而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出生1萬人,會有360人在10歲之前不幸夭折,有463人在25歲之前離世,760人在44歲之前死亡。 結合兩組數據,推斷在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會有1009萬人在25歲之前過世,這就產生了 1000萬失獨家庭 。
為人父母者,半生皆已過。驟然失獨,望身前,死神隱約可見;望身後,來路空無一人。
02
江蘇揚州,大聖寺 這座並不出名的寺院里,收留着一個特殊的群體:失獨者。一個網名叫做「世態炎涼」的女人,常常對着一個日記本發獃。隨便翻開一篇日記,都是一個母親止不住的眼淚:
遠德,兒子,今天是除夕之夜,原本是全家團圓、合家歡樂的好日子,可現在的我卻登上了去杭州的車,選擇了漂泊逃避。 遠德,兒子,我知道你們也難受,可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也許我們都背着痛苦在哭泣,兒子,你說我們怎麼辦……
「世態炎涼」來自鎮江農村,丈夫曾是一位鄉村教師。即便很想多要一個孩子,可因為國家政策,他們始終無法如願。唯一的兒子在一次事故中喪生,徹底壓垮了這個樸實的農村婦女。比喪子之痛更絕望的,是村裡人對她這個「絕戶」的指指點點。此後,她一個人背上行囊,四處流浪。最後來到大聖寺,成為一名居士。只是這裡也並非她的歸宿,不過是一時的棲身之所。為了能和兒子在另一個世界再次相聚,她早早給自己買好了一塊墓地,為自己的後事做好了一切準備。在一篇日記的最後,她寫道:兒子,你要等我,奈何橋邊等我,我一定會來的。 你等我時,我最開心,因為我相信,我會跟你戰勝天。 天堂那邊沒有痛苦,我們母子會在那裡相會。與其說這是一篇篇日記,不如說這是一封封遺書。
唯一的子女生命走到盡頭,孤守世間的父母,終生不過在奈何橋上逗留。
03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幾年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被提起的失獨老人潘妙良。潘妙良老先生是清華大學教授,當年為響應晚生晚育的國家政策,和愛人34歲才結婚,35歲才有孩子。從清華大學退休後,獨子潘小宏的婚姻大事也終於有了着落。眼看着就是安度晚年,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卻不曾料到,意外來得猝不及防,又銘心刻骨。正在籌備婚禮的潘小宏給媽媽發了一條短訊:「媽我心臟不舒服。」就是這樣一句尋常的話語,竟成了兒子最後的遺言。白髮人送黑髮人,等到潘教授趕到醫院時,兒子已經離他而去。事後,潘教授把兒子發的最後那條短訊,默默地轉到了自己的手機里。這支舊手機一直被他帶在身邊,好像總有一天,那個屬於兒子的號碼會再次響起。隨着年歲的增長,兩個踽踽獨行的老人漸漸無法照料自己。萬般無奈下,潘教授老兩口去了養老院,但養老院需要子女簽字擔保,才能入住。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那間滿是回憶的房子,陪伴他們的只有餐桌上,兒子去世當天吃剩的半塊饅頭。饅頭用保鮮膜封存着,上面貼着一張黃色的便簽:這是小宏那天早晨吃剩的最後一塊饅頭。每一個字,落在紙上都是心碎的聲音。在無人關照,無人依靠的世界,活着的人能守着的,只有回憶。
04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並不是所有失獨父母,都能扛住這座山走完餘生。3年、5年、10年,這是失獨者給自己總結出來的時間規律。3年之內一個坎兒,最難,徘徊在生死邊緣;從傷痛中走出來,面對現實,需要5年;
而到了10年,隨着自己開始步入老年,對獨生子女的思念又開始加劇,自己的身體和養老問題接踵而至。51歲的王玉瓊沒跨過去「3年的坎兒」。原本是一個女強人的她,在失去獨生女後,也失去了所有的自信。唯一的女兒因病去世,生意也荒廢了,和丈夫離婚後,常年住在親戚家。最後,她把房子賣了。所得的607萬,全部分給親朋好友,然後選擇了自殺。
全國政協委員袁偉霞的一份調查顯示:失獨家庭里的父母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患重大疾病的有15%。另外,心理問題嚴重。他們會長期沉浸在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中,60%以上的人還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過自殺傾向。
行走在漫天黑暗中的人,如果看不到光,是沒法走下去的。就像一位失獨者說的那樣:他們這一輩經歷了無數歲月的動蕩和磨難,從來沒有灰心過,但是這一次不行了,徹底失敗了,一點希望也沒有。
05
對於80後和90後來說,獨生子女是時代刻下的身份烙印。如今雖已放開二胎三胎,但80後和90後作為人類歷史長河裡唯一的獨生一代,現實已無法改變。
有個熱門帖子問:獨生子女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高贊回答是: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想起大學同學楊子的故事。從認識他的那一天開始,他一直就是個非常喜歡冒險的人。所有的極限運動,蹦極、高空跳傘、潛水……但凡能接觸到的,一個不落。他還是個摩托車發燒友。入手過一輛價值不菲的哈雷,在馬路上風馳電掣。但是30歲生日前的某一天,突然見他在朋友圈發了條轉手哈雷的消息。並附上一句:「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原來那一年他出了一場車禍,差點沒被大貨車碾死。雖然人沒事,但他親眼看到趕到醫院的母親幾度昏厥。那一刻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是家裡的獨子,還沒有結婚,更別提贍養父母了。平日里做了那麼多讓人心驚膽戰的事情,父母為他操了多少心啊。
我們常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其實孩子,何嘗不是父母抵禦死神最堅實的那堵牆呢?
至今都還記得楊子說過的那段話:「我們的父母是中國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們把最好的人生給了我們,再用剩下的人生來守候。作為獨生子女,我能對得起他們的也只有3個字:好好活。」
每一個失獨家庭,都是一望無垠的苦海。 10%左右的失獨機率,風險絕不容忽視!也就是說,每100個獨生子女家庭,未來將有10個失獨家庭,細思極恐啊!
每一次出門前,請告訴自己:
20歲、30歲的我們,可能擁有的是一個世界;而我們父母的世界,卻只有我們。
為人子女,好好活着,亦是對父母最基本的孝順。


55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45

某匿名用戶:


因為鄰居阿姨告訴我,爸爸媽媽有了第二個孩子就會不愛我。

而我父母也沒有給我定心丸說,有了第二個孩子還會和以前一樣愛我。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