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使大盆兒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022737/answer/10365000080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人在非洲食人族部落,剛被下鍋,趕緊回答你。
說到「非洲美食」,咱們國內朋友的表情通常比喝了尼羅河
水還微妙——彷彿在問:「非洲人真的需要吃飯嗎?不是每天靠光合作用+動物世界自助餐?」
我先喝杯知乎產的黑咖啡,不知道它家用的咖啡豆是不是從非洲來的。大家可以買點嘗嘗,不光是知乎有咖啡,非洲也有咖啡。
聽我細說:
第一層:刻板印象害死人
當你說「非洲菜」,國內群眾腦補的畫面通常是:
1️⃣ 酋長烤疣豬配猴麵包樹果實(《獅子王》
限定套餐) (說起獅子王,插播一個貓的書,不好意思)
2️⃣ 黑哥們舉著AK47燒烤羚羊腿(《戰地記者直擊版》)
3️⃣ 貝爺
生啃蠕蟲蘸蝙蝠屎醬(其實這是貝爺限定款)
而你不知道的真相是:(驚不驚悚,意不意外)
東非有香辣椰子咖喱,
西非有魔性木薯糰子Fufu,
北非的塔吉鍋
能把中華小當家饞哭……
但架不住非洲菜在咱這兒混得比國足還慘——人人都聽過,沒人見過。

第二層:食材勸退學
試想某非洲餐廳老闆的進貨日常:
- 採購員:「老闆,今天要進200斤西非辣木葉!」
- 菜市場大媽:「啥葉?辣條葉?小夥子你非洲話挺標準啊!」
- 食客(看著菜單):「這個『烏嘎里』是啥?
哦,玉米麵糊糊啊(知識普及點。注意:郭德綱和于謙老師的相聲里經常出現,好像叫阿西馬)……那這個『班巴拉豆炖山羊睾丸』?(默默掏出手機點黃燜雞)」

更扎心的是,非洲菜靈魂醬料——花生醬
+棕櫚油
+魔鬼椒
的組合,對中國人來說約等於往嗓子眼灌岩漿,而他們的國民小吃炸大蕉,總讓人懷疑肯德基薯條是不是叛逃了……
第三層:文化輸出被偷家
日料有壽司之神,義大利菜有時尚老奶奶,墨西哥卷餅都能編出「玉米的千年孤獨」。
反觀非洲菜:
- 法國人偷走了北非塔吉鍋,改名「法式陶罐炖菜」
- 美國人把埃及麵包圈叫「貝果2.0」
- 連印度人都把東非咖喱註冊成「恆河の味道」
非洲菜在文化IP大戰中,慘得就像世界盃上的中國隊——球都摸不到。(對不住男足了,不過今年的U20還是很爭氣,今晚七點半對戰澳洲,給中國男足加油!)

終極暴擊:
吃非洲菜≈行為藝術 想像你帶妹子約會: - 吃日料:「三文魚好新鮮~」 (優雅)
- 吃法餐:「鵝肝層次感絕了!」 (裝X) -
吃非洲菜:「快看!這坨Fufu像不像史萊姆?誒你咋用洗手盆吃飯??」(當場分手)
最後說句我在非洲鍋里的大實話:不是國內沒有非洲菜,而是你打開方式不對——下次試試廣州小北的衣索比亞卷餅
,保證讓你體驗「手抓酸漿面+圍觀黑人老哥用微信砍價」的魔幻現實主義。
還有一個思考非洲美食沒走出去,還是知乎的書看少了,腦子有東西,才能走的遠,買本書看看吧。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