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使大盆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022737/answer/1036500008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人在非洲食人族部落,刚被下锅,赶紧回答你。
说到“非洲美食”,咱们国内朋友的表情通常比喝了尼罗河
水还微妙——仿佛在问:“非洲人真的需要吃饭吗?不是每天靠光合作用+动物世界自助餐?”
我先喝杯知乎产的黑咖啡,不知道它家用的咖啡豆是不是从非洲来的。大家可以买点尝尝,不光是知乎有咖啡,非洲也有咖啡。
听我细说:
第一层:刻板印象害死人
当你说“非洲菜”,国内群众脑补的画面通常是:
1️⃣ 酋长烤疣猪配猴面包树果实(《狮子王》
限定套餐) (说起狮子王,插播一个猫的书,不好意思)
2️⃣ 黑哥们举着AK47烧烤羚羊腿(《战地记者直击版》)
3️⃣ 贝爷
生啃蠕虫蘸蝙蝠屎酱(其实这是贝爷限定款)
而你不知道的真相是:(惊不惊悚,意不意外)
东非有香辣椰子咖喱,
西非有魔性木薯团子Fufu,
北非的塔吉锅
能把中华小当家馋哭……
但架不住非洲菜在咱这儿混得比国足还惨——人人都听过,没人见过。

第二层:食材劝退学
试想某非洲餐厅老板的进货日常:
- 采购员:“老板,今天要进200斤西非辣木叶!”
- 菜市场大妈:“啥叶?辣条叶?小伙子你非洲话挺标准啊!”
- 食客(看着菜单):“这个‘乌嘎里’是啥?
哦,玉米面糊糊啊(知识普及点。注意:郭德纲和于谦老师的相声里经常出现,好像叫阿西马)……那这个‘班巴拉豆炖山羊睾丸’?(默默掏出手机点黄焖鸡)”

更扎心的是,非洲菜灵魂酱料——花生酱
+棕榈油
+魔鬼椒
的组合,对中国人来说约等于往嗓子眼灌岩浆,而他们的国民小吃炸大蕉,总让人怀疑肯德基薯条是不是叛逃了……
第三层:文化输出被偷家
日料有寿司之神,意大利菜有时尚老奶奶,墨西哥卷饼都能编出“玉米的千年孤独”。
反观非洲菜:
- 法国人偷走了北非塔吉锅,改名“法式陶罐炖菜”
- 美国人把埃及面包圈叫“贝果2.0”
- 连印度人都把东非咖喱注册成“恒河の味道”
非洲菜在文化IP大战中,惨得就像世界杯上的中国队——球都摸不到。(对不住男足了,不过今年的U20还是很争气,今晚七点半对战澳大利亚,给中国男足加油!)

终极暴击:
吃非洲菜≈行为艺术 想象你带妹子约会: - 吃日料:“三文鱼好新鲜~” (优雅)
- 吃法餐:“鹅肝层次感绝了!” (装X) -
吃非洲菜:“快看!这坨Fufu像不像史莱姆?诶你咋用洗手盆吃饭??”(当场分手)
最后说句我在非洲锅里的大实话:不是国内没有非洲菜,而是你打开方式不对——下次试试广州小北的埃塞俄比亚卷饼
,保证让你体验“手抓酸浆面+围观黑人老哥用微信砍价”的魔幻现实主义。
还有一个思考非洲美食没走出去,还是知乎的书看少了,脑子有东西,才能走的远,买本书看看吧。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