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許人:
例如這些知友帶着去過日本,了解日本的目光告訴大家:「沒有這樣的濾鏡,非常咸,過度咸!」一副大實話洞察真相的表情:




還有這種:

在此,對這二位知友吃鹹的能力表示由衷的敬佩,我個人口味算重的了,不過他如此吃,還是勝過我不少的。
中國人在日本吃東西,吃到口感不滿足了,就說:日本東西那麼清淡如何下咽?
吃到過咸了就說:日本東西太咸了,一點都不是大家理解的清淡?
還要扯什麼體力勞動之類的實用主義,解釋一切。
我常常說,作為上海人,我很佩服許多同胞的吃甜能力。
比如說吃和菓子
,許多人吐槽這個東西齁甜,甜的膩,甜死人。
看過日劇動漫你就知道,日本人吃和菓子時,會滿世界找茶來喝,追求的就是茶的苦澀和果子齁甜之間口味來回切換的感覺。用苦解甜,用甜解茶醉。日本最傳統的茶道
喝茶前都要吃個點心。本身茶道文化並不是什麼你懂他不懂的「大學問家」遊戲,只是懷着侍奉之心的下午茶文化罷了。許多人偏偏揪着一個「道」字不放,你懂什麼道?道是我們的!·······人家根本沒跟你論道。
實際上,飲食追求的是搭配。比如我現在在貴州避暑,吃那種重油重辣的干鍋酸湯,是非常適合下飯的,一口飯一口酸湯,再加一口蘸水,把菜哄下肚,大快朵頤,吃得是天昏地暗。在貴州吃火鍋,不點飯吃雖然也能吃,但是總覺得差點意思。日本吃東西也是一個道理。
之所以有茶泡飯那麼寡淡的東西,是為了吃下高鹽高油的海產品。
反過來,之所以日本很多菜讓人覺得齁咸,也需要去點一些清淡餐來中和這樣的鹹味。
在此呢,我想問問許多去過日本的朋友,菜單你真的都看得懂麼?多半這些日本旅客,是看圖用手指點菜的。
確實,我也發現,許多生性刻薄的日本鬼子,在你點菜點的極少,或是搭配得不是那麼好時,會偏重一種食物的投鹽量。從而以一種高姿態取笑你不懂得點餐。他們心裡卻是頗有優越感,捂嘴偷笑你吃不來他們的當地美食。這也可以看做一種歧視。多數存在於不怎麼歡迎外來客的店家。但是也有一些老闆,會非常細心的給你介紹類似的吃法。這也只限於深度日本游的過程中一些小店。你要是在東京都,大阪府,京都府點菜,可以給你一本中文的菜單。
當然也可能,日本很多拉麵館口味極咸,那純粹就是當地口味咸,實際上對於這種對當地口味過重的現象,日本政府也在呼籲「減鹽生活」有很多拉麵店推出:
「塩分控えめ(低鹽)」選項
「味薄め」(口味淡一點)選項
「湯分け」(湯分離)吃法:把湯單獨裝,吃面不泡湯
特別是連鎖店如:
一風堂
:可要求「味薄め」
花月嵐
:提供減鹽湯底
喜多方拉麵
系店:有清湯淡口選項
此時你再去理解鍋貼配拉麵是否有一些新的感悟?
在此呢給大家一些忠告就是
不建議初步旅日的朋友嘗試過於local的小店,除非是深度了解各家店吃什麼,怎麼吃。你日語夠好的話,可以問問他怎麼吃法。如果有用餐的需求,全家羅森7-11解決。或者找些針對外國人的店鋪。我看日本很多店裡面服務人員中文是真好,你讓他給你推薦。
懷石料理
級別的食物,實際上是會考慮好怎麼樣給你搭配的,往往前一道菜熱,後一道菜冷,甜咸配,鹹淡配都能給你考慮好。就是價格會略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