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5篇帖子。
(轉載知乎)逆向考研成風潮,名校生「向下兼容」是理性選擇還是現實妥協?
41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09

Folklore:


風潮?我身邊調劑想去普通學校甚至211的都得好好考慮一下,更別提逆向考研咯


42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09

瑾理:


逆向考研:理性選擇還是現實妥協?其實這屆考生比誰都清醒。

「逆向考研」新風潮?

近幾年,越來越多985

、211

的本科生不再一門心思衝刺名校,而是主動選擇「向下兼容」,報考雙非院校

的研究生,目標是「求穩上岸」,甚至直言「讀研只是為了學歷,沒必要死磕名校」。有人說這是「學歷貶值」導致的無奈,也有人說這是「現實主義者」的最優解。那麼,這一現象到底是理性選擇,還是無奈妥協?

一、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名校生「逆向考研」?1. 考研難度激增,名校性價比不再高

過去幾年,考研報名人數暴漲,2024年已突破438萬,2025年大機率繼續增長。而名校的研究生名額基本沒變,競爭越來越卷,錄取分數線水漲船高。



雙非院校的熱門專業,複試線可能只要300多分,而985的同專業可能要380+甚至400分以上。
有的985研究生,每年招20人,過線200多人,複試都能刷掉一大半。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985本科生髮現,與其拼盡全力上985的研究生,不如選擇雙非穩穩上岸。研究生學歷到手後,該考公考公,該考編考編,該進體制進體制,該跳槽跳槽,實用性比「985光環」更重要。

2. 研究生≠高薪,學歷「性價比」更受關注

學歷VS能力,哪個更重要

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髮現:讀研三年,並不意味着畢業就能賺大錢,甚至可能和本科生的薪資差不多。很多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製造業)更看重工作經驗,而不是學歷,本科生三年能積累經驗,研究生三年可能還在實驗室里加班趕論文。



如果讀研三年換來的工作,與本科生畢業後工作三年的待遇差不多,那麼「讀研這筆投資」就未必划算。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一所更容易考上的學校,降低讀研成本,成了更務實的選擇。3. 「求穩」成為主流,學歷只是「就業通行證」

過去幾年,不確定性增加,很多人更關注「就業安全感」,而不是「學歷光環」。



985本科畢業,考不上985研究生,工作又競爭不過研究生,這種「兩頭不靠」的狀態讓很多人焦慮。
但如果拿到一個研究生學歷,即使是雙非院校的,至少在考公、考編、進國企時,有了一道「門檻保障」。

所以,很多人考研不是為了「更好的學校」,而是為了「更穩定的未來」。

二、逆向考研=學歷貶值?還是學歷新邏輯?

學歷貶值

有人擔心,越來越多名校生報考雙非,會不會導致學歷的「通貨膨脹

」? 其實,這種趨勢反而說明考研的邏輯在變化。

1. 學歷不是「高消費」,而是「剛需」

過去,很多人把學歷當作「身份象徵」,覺得上名校就是為了鍍金。但現在,更多人把學歷當作「門票」,只要能進「考公、考編、國企」這類崗位,研究生學歷就夠用了,不需要一定是985碩士。



過去是「學歷越高越好」,現在是「學歷夠用就行」。
研究生成了「就業剛需

」,但具體哪所學校,反而沒那麼重要。2. 未來的競爭,不是學歷,而是專業+經驗

學歷內卷確實存在,但真正決定競爭力的,還是專業方向+實際能力。



985碩士如果專業不對口、缺乏經驗,可能找不到好工作;
雙非碩士如果專業熱門、技能紮實,依然能拿高薪。

所以,逆向考研其實並不是「學歷貶值」,而是大家對學歷的實際價值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三、名校生「向下兼容」是理性選擇還是現實妥協?

結論很簡單:這不是妥協,而是最優解。

在考研難度激增、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考生們越來越務實,學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標是更高的穩定性、更大的選擇權、更少的風險。



有人選擇名校研究生,賭的是高回報。
有人選擇雙非研究生,求的是穩妥上岸。

而逆向考研的風潮,恰恰說明,這屆考生其實比任何一屆都更清醒。

43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0

作者:Mickey ANDY學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81654115669341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 現實很骨感:



就業太難了! 大學生多到爆炸(每年1000多萬畢業),碩士文憑也沒以前值錢了。比如以前985碩士能進大廠,現在可能普通一本碩士都搶破頭,工資還沒高多少。
考研捲成麻花:500萬人搶考研名額,985名校錄取率像中彩票(15個人搶1個位子),但普通一本學校相對好考(7個人搶1個),學霸們一想:「算了,保命要緊」。

2. 學霸為啥「向下考」?



打不過就跑:二戰三戰風險太大(失敗率70%),不如去普通學校「穩上岸」,早畢業早工作,還能蹭到一些地方企業的資源(比如深圳大學學生進華為、騰訊的機率比偏遠985還高)。
學歷≠能力:有些雙非學校專業強、就業好(比如晶片、人工智能),企業更看重實際技能,985文科碩士反而可能失業。

3. 但問題也很大:



學校硬湊熱鬧:部分雙非學校為了擴招,一個導師帶10個學生,教學質量稀碎,文憑含金量越來越水。
隱形歧視還在:招聘時說「不看學校」,但HR手一滑還是優先撈985簡歷。農村孩子上名校越來越難,寒門更難出貴子。

4. 怎麼破局?



企業長點心:別只看學歷,多考考真本事(比如實操、作品集)。
學校別硬卷:普通學校重點搞就業技能培訓,別盲目模仿985搞學術。
個人清醒點:如果只為混文憑,三年讀研可能不如兩年工作經驗值錢。

說白了:
年輕人不是不想追夢,是飯碗壓力太大。考研變成「緩刑三年」,但社會更需要的是:少點學歷歧視,多點實際機會。否則,985卷雙非,雙非卷二本,最後人人手裡拿着碩士文憑送外賣,這才是真魔幻。

Mickey ANDY學長

7 次諮詢

5.0

教育培訓行業 從業人員

1131 次贊同

去諮詢


4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0

西風:


這個向下兼容的說法根本不可信。


4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0

奮鬥的青年:



2025考研奇觀:當985學霸集體「降維打擊」,是清醒還是內卷深淵?一、逆向考研的暗流:從「新手村策略」到「教育平權」

在傳統認知中,名校生讀研應是「向上攀登」,但2025年的考研數據卻顛覆想像: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新生中,來自985的學生佔比從2022年的8%飆升至15%https://www.workercn.cn/c/2024-05-28/8269632.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1];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報考人數超過清華同專業,成為「性價比之王」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P7PV9O0550B6I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2]。這背後是一場學生與系統的博弈——



「新手村策略」的勝利:985學生通過報考雙非院校,用「降維打擊」規避頂尖高校的激烈競爭。一名浙大本科生坦言:「在杭電,我的科研論文能發頂刊;在浙大,可能連實驗室名額都搶不到。」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3]
教育資源的「下沉革命」:雙非院校的「單項冠軍

」專業(如武漢科技大學的材料科學、浙江農林大學的林學)正以行業資源反超名校https://www.news.cn/comments/20240423/d8dfeaca7921444983b87d5faf6c32bd/c.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4]。企業HR透露:「某些領域,雙非王牌專業的碩士比985通識生更搶手。」二、理性選擇的三大「清醒劑」

逆向考研絕非「躺平」,而是基於現實的精密計算:



專業對賭協議

:985學生撕掉「名校標籤」,押注雙非院校的行業壟斷性專業。例如,鄭州大學機械系學生跨考廣東工業大學(雙非)的自動化專業,只因後者與華為、大疆深度合作,校招年薪高出30%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5]https://news.sohu.com/a/699383020_116132"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6]。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本人自身也是畢業於廣東工業大學,一個籃球氛圍都比較濃的大學,自動化學院我那年畢業大多數都去了很多不錯的公司,包括:百度,騰訊,華為,阿里,位元組等一線大廠,我當年畢業去了金山,在這裡並不是說明其他名校生不可以也不是鼓吹計算機行業(看過我很多文章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我是被放養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雙非院校也是很有性價比的,相對來說競爭也會對應的小一點!)

隨拍一下工牌✌

地域生存法則

:北上廣深雙非院校成「跳板首選」。上海某雙非高校金融碩士坦言:「實習在陸家嘴,導師是投行高管,比中西部985的紙上談兵更值錢。https://www.zhihu.com/topic/26260129/newest"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7]
反「推免霸權

」起義:985保研率超50%,但名額多流向行政保研、競賽保研。一名武大落榜生直言:「與其陪跑『嫡系』,不如去雙非當『學術嫡長子』。」https://36kr.com/p/3056033394905481"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8]三、妥協背後的「系統困局」:當考研淪為就業緩衝帶

看似理性的選擇,實則是就業市場畸形的縮影:



學歷通脹

的「黑洞效應

」:2025年清華本科生僅3800人,碩士生卻破萬。企業招聘會上,211碩士與三本本科生競爭同一崗位已非奇聞。
「三年換一紙廢證」的魔咒:某雙非院校導師透露:「40%的學生只為逃避就業,論文靠ChatGPT,秋招時競爭力反不如本科直接工作。」
內卷的終極形態:985→雙非→二本→職校的「學歷降級鏈」逐漸成型。一名調劑到二本院校的985考生自嘲:「我們才是『下沉市場』的卷王。」四、突圍指南:在妥協與理想之間「走鋼絲」

逆向考研可以是策略,但絕不能是盲目跟風:



「三維定位法

」:

①行業坐標:優先選擇壟斷行業對口院校(如國家電網青睞華北電力大學);

②導師資源:鎖定有產業人脈的「實戰派」導師(如雙非院校中的院士工作站);

③退出機制:讀研期間考取CPA、CFA等硬通貨證書,對沖學校劣勢



警惕「虛假避風港」:某雙非院校研究生哭訴:「入學才發現,導師項目全靠本科生肝,畢業還要和985本科生搶月薪6000的崗位。」https://www.sohu.com/a/864208761_120960385?scm=10001.656_13-100000-0_922.0-0.0.a2_5X162X1706"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9]五、結語:教育的本質是「祛魅」

當西藏農牧學院(雙非)的草業科學專業因對口青藏高原生態項目而爆滿時,我們終於看到:教育的終極價值,不在於學校排名的高低,而在於能否讓個體在真實世界中找到生存支點。

「逆向考研」的真正啟示,或許是讓我們學會撕掉學歷標籤,在系統的裂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態位」。

碎碎念: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還是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一味地去跟風,要對信息有一定的辨識度!對考研及擇校要自己去合理的定位,有時候選擇>努力的!

以上不構成建議,僅供參考!天道酬勤!一個程序員又喜歡寫點文字的積極向上者,歡迎一起討論學習~

奮鬥的青年

19 次諮詢

5.0

廣東工業大學 控制工程碩士

1060 次贊同

去諮詢

參考

^「逆向考研」也是人生的「正向選擇」 https://www.workercn.cn/c/2024-05-28/8269632.shtml
^「逆向考研」值得嗎 | 焦點網談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P7PV9O0550B6IS.html
^「逆向考研」成為不少考生的選擇 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新華網:「逆向考研」,正向成長 https://www.news.cn/comments/20240423/d8dfeaca7921444983b87d5faf6c32bd/c.html
^中工網-工人日報 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從清北到雙非,名校生決定逆向讀研  https://news.sohu.com/a/699383020_116132
^https://www.zhihu.com/topic/26260129/newest
^考研人數暴跌,高學歷不香了嗎? https://36kr.com/p/3056033394905481
^「2025考研上岸,未必是好事」,國家線的下降,讓大學生看清現實  https://www.sohu.com/a/864208761_120960385?scm=10001.656_13-100000-0_922.0-0.0.a2_5X162X1706

4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作者:阿孞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3806601217739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學歷的內卷,其實是市場需求導致的,碩士學歷的要求,這一條件,影響着很多人的選擇。

確實只從某些社會新聞感知上,雙非研究生找工作並沒有巨大的優勢,但這些都是個例引出來的焦慮,導致大家認為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真實情況還是學歷越高越有機會,這是真實存在的。

雙非研究生再普通,不論是保研,還是考研,最後從雙非院校能畢業,也是研究生學歷的。在硬性門檻的招聘條件中,碩士學歷在有的工作上,是重要的一環。

雙非研究生,也能證明着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畢竟能考上,還能畢業,這也是一種能力上優勢。這在工作上,也更能踏實的下心來。

雙非研究生,也是可以建立人脈的,或許有一天大家一起創業了,或者各自發展不錯,互相幫助呢。

最後再聊一下985學生認為降低期望,卷雙非研究生,這種學生有沒有,一定有,但訴求如果只是為了上岸,直接報名的人數還是少的。從我的了解過的學生,大多是有額外訴求的,比如

1、男女朋友考到同樣學校或同個專業,不要認為都往上走,是社會的主流,能去到一個學校,也是幸福的事情。

2、想去發展的地區,但所在地區對口專業並不多,因此降低訴求也願意過去。

3、想成為某些老師的學生,一心轉過去,成為弟子。

4、有些企業對某些院校某些專業等有青睞,又不是非要學到頂尖,才能進入。能進就好,一樣努力。

當然還有一些985學生去了雙非,有很多也是調劑去的,畢竟一志願的院校或者專業,仍然很卷。

即便是真的妥協去了雙非,未來工作幾年,真正重要的也是工作能力,研究生學歷還只是敲門磚。

謝謝看到這裡,可以關注我,繼續私信,交流你的情況。

我是喆學苑的阿孞xìn,樂於分享更有效的職場經驗以及學歷提升經驗的「研」「學」「管」「家」。


47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蔥花古麗派:


孤陋寡聞了 並沒有發現這樣的「風潮」

48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淚玦:


很少有一志願逆向考研

的,選擇逆向考研的名校生很多都是一志願失敗了,才選擇低配湊合。

49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貨幣的結構:


求穩,求穩。如按杜副總司令的主意,早把中原共軍6個縱隊兜住了,何至於在這徐東戰場上磨磨蹭蹭的。

50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2

無痕:


何必還戴着遮羞布,難道不是因為名校考不上而不得不?!最少一半以上是如此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