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5篇帖子。
(轉載知乎)逆向考研成风潮,名校生「向下兼容」是理性选择还是现实妥协?
4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09

Folklore:


风潮?我身边调剂想去普通学校甚至211的都得好好考虑一下,更别提逆向考研咯


4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09

瑾理:


逆向考研:理性选择还是现实妥协?其实这届考生比谁都清醒。

“逆向考研”新风潮?

近几年,越来越多985

、211

的本科生不再一门心思冲刺名校,而是主动选择“向下兼容”,报考双非院校

的研究生,目标是“求稳上岸”,甚至直言“读研只是为了学历,没必要死磕名校”。有人说这是“学历贬值”导致的无奈,也有人说这是“现实主义者”的最优解。那么,这一现象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无奈妥协?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名校生“逆向考研”?1. 考研难度激增,名校性价比不再高

过去几年,考研报名人数暴涨,2024年已突破438万,2025年大概率继续增长。而名校的研究生名额基本没变,竞争越来越卷,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



双非院校的热门专业,复试线可能只要300多分,而985的同专业可能要380+甚至400分以上。
有的985研究生,每年招20人,过线200多人,复试都能刷掉一大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985本科生发现,与其拼尽全力上985的研究生,不如选择双非稳稳上岸。研究生学历到手后,该考公考公,该考编考编,该进体制进体制,该跳槽跳槽,实用性比“985光环”更重要。

2. 研究生≠高薪,学历“性价比”更受关注

学历VS能力,哪个更重要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发现:读研三年,并不意味着毕业就能赚大钱,甚至可能和本科生的薪资差不多。很多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制造业)更看重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本科生三年能积累经验,研究生三年可能还在实验室里加班赶论文。



如果读研三年换来的工作,与本科生毕业后工作三年的待遇差不多,那么“读研这笔投资”就未必划算。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所更容易考上的学校,降低读研成本,成了更务实的选择。3. “求稳”成为主流,学历只是“就业通行证”

过去几年,不确定性增加,很多人更关注“就业安全感”,而不是“学历光环”。



985本科毕业,考不上985研究生,工作又竞争不过研究生,这种“两头不靠”的状态让很多人焦虑。
但如果拿到一个研究生学历,即使是双非院校的,至少在考公、考编、进国企时,有了一道“门槛保障”。

所以,很多人考研不是为了“更好的学校”,而是为了“更稳定的未来”。

二、逆向考研=学历贬值?还是学历新逻辑?

学历贬值

有人担心,越来越多名校生报考双非,会不会导致学历的“通货膨胀

”? 其实,这种趋势反而说明考研的逻辑在变化。

1. 学历不是“高消费”,而是“刚需”

过去,很多人把学历当作“身份象征”,觉得上名校就是为了镀金。但现在,更多人把学历当作“门票”,只要能进“考公、考编、国企”这类岗位,研究生学历就够用了,不需要一定是985硕士。



过去是“学历越高越好”,现在是“学历够用就行”。
研究生成了“就业刚需

”,但具体哪所学校,反而没那么重要。2. 未来的竞争,不是学历,而是专业+经验

学历内卷确实存在,但真正决定竞争力的,还是专业方向+实际能力。



985硕士如果专业不对口、缺乏经验,可能找不到好工作;
双非硕士如果专业热门、技能扎实,依然能拿高薪。

所以,逆向考研其实并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大家对学历的实际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三、名校生“向下兼容”是理性选择还是现实妥协?

结论很简单:这不是妥协,而是最优解。

在考研难度激增、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考生们越来越务实,学历是手段,不是目的,目标是更高的稳定性、更大的选择权、更少的风险。



有人选择名校研究生,赌的是高回报。
有人选择双非研究生,求的是稳妥上岸。

而逆向考研的风潮,恰恰说明,这届考生其实比任何一届都更清醒。

4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0

作者:Mickey ANDY学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8165411566934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现实很骨感:



就业太难了! 大学生多到爆炸(每年1000多万毕业),硕士文凭也没以前值钱了。比如以前985硕士能进大厂,现在可能普通一本硕士都抢破头,工资还没高多少。
考研卷成麻花:500万人抢考研名额,985名校录取率像中彩票(15个人抢1个位子),但普通一本学校相对好考(7个人抢1个),学霸们一想:“算了,保命要紧”。

2. 学霸为啥“向下考”?



打不过就跑:二战三战风险太大(失败率70%),不如去普通学校“稳上岸”,早毕业早工作,还能蹭到一些地方企业的资源(比如深圳大学学生进华为、腾讯的概率比偏远985还高)。
学历≠能力:有些双非学校专业强、就业好(比如芯片、人工智能),企业更看重实际技能,985文科硕士反而可能失业。

3. 但问题也很大:



学校硬凑热闹:部分双非学校为了扩招,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教学质量稀碎,文凭含金量越来越水。
隐形歧视还在:招聘时说“不看学校”,但HR手一滑还是优先捞985简历。农村孩子上名校越来越难,寒门更难出贵子。

4. 怎么破局?



企业长点心:别只看学历,多考考真本事(比如实操、作品集)。
学校别硬卷:普通学校重点搞就业技能培训,别盲目模仿985搞学术。
个人清醒点:如果只为混文凭,三年读研可能不如两年工作经验值钱。

说白了:
年轻人不是不想追梦,是饭碗压力太大。考研变成“缓刑三年”,但社会更需要的是:少点学历歧视,多点实际机会。否则,985卷双非,双非卷二本,最后人人手里拿着硕士文凭送外卖,这才是真魔幻。

Mickey ANDY学长

7 次咨询

5.0

教育培训行业 从业人员

1131 次赞同

去咨询


4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0

西风:


这个向下兼容的说法根本不可信。


4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0

奋斗的青年:



2025考研奇观:当985学霸集体「降维打击」,是清醒还是内卷深渊?一、逆向考研的暗流:从「新手村策略」到「教育平权」

在传统认知中,名校生读研应是「向上攀登」,但2025年的考研数据却颠覆想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中,来自985的学生占比从2022年的8%飙升至15%https://www.workercn.cn/c/2024-05-28/8269632.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1];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报考人数超过清华同专业,成为「性价比之王」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P7PV9O0550B6I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2]。这背后是一场学生与系统的博弈——



「新手村策略」的胜利:985学生通过报考双非院校,用「降维打击」规避顶尖高校的激烈竞争。一名浙大本科生坦言:「在杭电,我的科研论文能发顶刊;在浙大,可能连实验室名额都抢不到。」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3]
教育资源的「下沉革命」:双非院校的「单项冠军

」专业(如武汉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浙江农林大学的林学)正以行业资源反超名校https://www.news.cn/comments/20240423/d8dfeaca7921444983b87d5faf6c32bd/c.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4]。企业HR透露:「某些领域,双非王牌专业的硕士比985通识生更抢手。」二、理性选择的三大「清醒剂」

逆向考研绝非「躺平」,而是基于现实的精密计算:



专业对赌协议

:985学生撕掉「名校标签」,押注双非院校的行业垄断性专业。例如,郑州大学机械系学生跨考广东工业大学(双非)的自动化专业,只因后者与华为、大疆深度合作,校招年薪高出30%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5]https://news.sohu.com/a/699383020_116132"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本人自身也是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一个篮球氛围都比较浓的大学,自动化学院我那年毕业大多数都去了很多不错的公司,包括:百度,腾讯,华为,阿里,字节等一线大厂,我当年毕业去了金山,在这里并不是说明其他名校生不可以也不是鼓吹计算机行业(看过我很多文章的朋友,应该会知道,我是被放养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双非院校也是很有性价比的,相对来说竞争也会对应的小一点!)

随拍一下工牌✌

地域生存法则

:北上广深双非院校成「跳板首选」。上海某双非高校金融硕士坦言:「实习在陆家嘴,导师是投行高管,比中西部985的纸上谈兵更值钱。https://www.zhihu.com/topic/26260129/newest"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7]
反「推免霸权

」起义:985保研率超50%,但名额多流向行政保研、竞赛保研。一名武大落榜生直言:「与其陪跑『嫡系』,不如去双非当『学术嫡长子』。」https://36kr.com/p/3056033394905481"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8]三、妥协背后的「系统困局」:当考研沦为就业缓冲带

看似理性的选择,实则是就业市场畸形的缩影:



学历通胀

的「黑洞效应

」:2025年清华本科生仅3800人,硕士生却破万。企业招聘会上,211硕士与三本本科生竞争同一岗位已非奇闻。
「三年换一纸废证」的魔咒:某双非院校导师透露:「40%的学生只为逃避就业,论文靠ChatGPT,秋招时竞争力反不如本科直接工作。」
内卷的终极形态:985→双非→二本→职校的「学历降级链」逐渐成型。一名调剂到二本院校的985考生自嘲:「我们才是『下沉市场』的卷王。」四、突围指南:在妥协与理想之间「走钢丝」

逆向考研可以是策略,但绝不能是盲目跟风:



「三维定位法

」:

①行业坐标:优先选择垄断行业对口院校(如国家电网青睐华北电力大学);

②导师资源:锁定有产业人脉的「实战派」导师(如双非院校中的院士工作站);

③退出机制:读研期间考取CPA、CFA等硬通货证书,对冲学校劣势



警惕「虚假避风港」:某双非院校研究生哭诉:「入学才发现,导师项目全靠本科生肝,毕业还要和985本科生抢月薪6000的岗位。」https://www.sohu.com/a/864208761_120960385?scm=10001.656_13-100000-0_922.0-0.0.a2_5X162X1706"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9]五、结语:教育的本质是「祛魅」

当西藏农牧学院(双非)的草业科学专业因对口青藏高原生态项目而爆满时,我们终于看到: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学校排名的高低,而在于能否让个体在真实世界中找到生存支点。

「逆向考研」的真正启示,或许是让我们学会撕掉学历标签,在系统的裂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碎碎念: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去跟风,要对信息有一定的辨识度!对考研及择校要自己去合理的定位,有时候选择>努力的!

以上不构成建议,仅供参考!天道酬勤!一个程序员又喜欢写点文字的积极向上者,欢迎一起讨论学习~

奋斗的青年

19 次咨询

5.0

广东工业大学 控制工程硕士

1060 次赞同

去咨询

参考

^“逆向考研”也是人生的“正向选择” https://www.workercn.cn/c/2024-05-28/8269632.shtml
^“逆向考研”值得吗 | 焦点网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P7PV9O0550B6IS.html
^“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选择 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新华网:“逆向考研”,正向成长 https://www.news.cn/comments/20240423/d8dfeaca7921444983b87d5faf6c32bd/c.html
^中工网-工人日报 https://qnzs.youth.cn/tsxq/202405/t20240526_15275106.htm
^从清北到双非,名校生决定逆向读研  https://news.sohu.com/a/699383020_116132
^https://www.zhihu.com/topic/26260129/newest
^考研人数暴跌,高学历不香了吗? https://36kr.com/p/3056033394905481
^“2025考研上岸,未必是好事”,国家线的下降,让大学生看清现实  https://www.sohu.com/a/864208761_120960385?scm=10001.656_13-100000-0_922.0-0.0.a2_5X162X1706

4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作者:阿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3806601217739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历的内卷,其实是市场需求导致的,硕士学历的要求,这一条件,影响着很多人的选择。

确实只从某些社会新闻感知上,双非研究生找工作并没有巨大的优势,但这些都是个例引出来的焦虑,导致大家认为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真实情况还是学历越高越有机会,这是真实存在的。

双非研究生再普通,不论是保研,还是考研,最后从双非院校能毕业,也是研究生学历的。在硬性门槛的招聘条件中,硕士学历在有的工作上,是重要的一环。

双非研究生,也能证明着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毕竟能考上,还能毕业,这也是一种能力上优势。这在工作上,也更能踏实的下心来。

双非研究生,也是可以建立人脉的,或许有一天大家一起创业了,或者各自发展不错,互相帮助呢。

最后再聊一下985学生认为降低期望,卷双非研究生,这种学生有没有,一定有,但诉求如果只是为了上岸,直接报名的人数还是少的。从我的了解过的学生,大多是有额外诉求的,比如

1、男女朋友考到同样学校或同个专业,不要认为都往上走,是社会的主流,能去到一个学校,也是幸福的事情。

2、想去发展的地区,但所在地区对口专业并不多,因此降低诉求也愿意过去。

3、想成为某些老师的学生,一心转过去,成为弟子。

4、有些企业对某些院校某些专业等有青睐,又不是非要学到顶尖,才能进入。能进就好,一样努力。

当然还有一些985学生去了双非,有很多也是调剂去的,毕竟一志愿的院校或者专业,仍然很卷。

即便是真的妥协去了双非,未来工作几年,真正重要的也是工作能力,研究生学历还只是敲门砖。

谢谢看到这里,可以关注我,继续私信,交流你的情况。

我是喆学苑的阿孞xìn,乐于分享更有效的职场经验以及学历提升经验的“研”“学”“管”“家”。


4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葱花古丽派:


孤陋寡闻了 并没有发现这样的“风潮”

4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泪玦:


很少有一志愿逆向考研

的,选择逆向考研的名校生很多都是一志愿失败了,才选择低配凑合。

4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1

货币的结构:


求稳,求稳。如按杜副总司令的主意,早把中原共军6个纵队兜住了,何至于在这徐东战场上磨磨蹭蹭的。

5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12

无痕:


何必还戴着遮羞布,难道不是因为名校考不上而不得不?!最少一半以上是如此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