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青野草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115520/answer/34678583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烹飪的角度看,中華民族的烹飪水平是世界獨一份的,食材的加工利用已經到了極致,外國的菜在中華食家眼裡是不夠看的…
看看,中國商周時期就有火鍋了
這是中國烹飪技術中熱加工的部分手法。有那個文明能與之比?
看看英國最近的分級美食,無論是加工手法還是食材,都相對單一,基本就是烘焙燒烤
看看這個美國戰斧牛排視頻,用的是烤爐,靠溫度計掌握火候:
看看歐洲之前的,基本是烤制:
高加索的,蔬菜也是基本生吃
西亞也是這樣
中式麵包,一般是蒸熟,餡在裡邊,西式包點一般是烤熟,肉餡在外。至於味道口感,相信吃過的都有判斷:
中式麵包,麵粉可用細膩滋潤粉嫩來形容
這樣的面點,唐代已經有了
而歐洲至今還做不出頂級面點
法國麵包號稱法棍
德國麵包據說有利節食
把肉餡包在裡面的歐式包點至今沒看見,另外,國內的西式麵包其實已經是改良了很多的了,至少發的面比歐美原產的好多了,鬆軟甘香:
同樣製作思路的漢堡與肉夾饃,味道誰更好?
蒸面點用的是蒸汽。中國古人利用蒸汽,早在八千多年前就開始了
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畫像石上的甗和蒸籠
宋代磚雕上的蒸籠
結合這些資料看,歐洲古代是不會用油煮菜的,甚至是沒有油燈的: 這個義大利的牛排據說世界知名,只有燒烤架沒有放油的鍋:
----------------------------- 美國著名牛排製作過程
這個牛排製作教程,油是塗在肉上面的,鍋里是不放油的
生吃蔬菜,完全就是不會用油的力證
歐洲人的不粘鍋,純粹就是不會用油才想出來的產品,明知不沾塗層有毒,但是不會用油,鐵鍋容易粘鍋,只好想出不粘鍋的「好點子」:
這個不粘鍋煎雞蛋都不放油(博主是東方人)
這個估計是西方洗白白的說法,不放油才健康,其實是,自古以來不知道放油的方法···
事實上,歐美人不但吃油,而且吃得很多,那有什麼健康概念了?
中國古人對事物搭配主次分明葷素合理,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條理分明了,但是有的西方人甚至還沒有主食概念: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伍原則。五穀,人們吃的是種子,植物中最精華的部分,這是主食,其它果蔬,相對而言就不是植物中最重要的部分了,所以只能是輔助補充,但又不能缺少。事實證明,這是非常科學的。兩千多年前的人們就有這樣的認識,可見古人的智慧,也可以想見古人總結積累了多久了。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穀為養,米飯是最主要的,五果為助,蘋果並不能作為主食,五畜為益,肉食也不能作為主食。
由上面資料可知,西方做菜是沒有放油的傳統的,至今還不怎麼會放油,就是說,歐洲傳統上對食用油是不怎麼熟識的,這個除了說明他們飲食文化積累不深、古代生產落後食品供應有限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古代是沒有油燈的。而事實上,地中海沿岸出土的古代油燈很少見,更沒見什麼高級別的,古埃及有金字塔,可就是沒有拿得出手的燈具,某據說歷史很悠久的六星國的國徽都是燭台,而燭台的產生,在中國已經是漢代以後的事了。 我們的古代銅燈,這不但是會用火的證據,而且是會用油的證據 而阿拉伯的燈神具有無窮法力,對燈如此崇拜某種意義上也是古代長期缺乏燈具的旁證
順便說一下,阿拉伯神燈常見的造型已經是明代才有的款式
台北故宮藏明,宣德,青花花卉紋燈
按照中國的歷史,先有油燈,再有蠟燭,東漢晚期三國時期是燈燭混用的時期,西晉以後,蠟燭就逐漸成為主流,所以,我們發現銅燈的頂峰是在漢代,漢代以後就很少在看到了:
燭
形聲。從火,蜀聲。本義: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燭,庭燎大燭也。——《說文》。按,燋也。未爇曰燋,執之曰日燭,樹地曰庭燎。葦薪為之,小者麻蒸為之。
執燭於西階上。——《儀禮•燕禮》
共墳燭庭燎。——《周禮•司烜氏》。注:「樹於門外,曰大庭燎。」
獨不見跋。——《禮記•曲禮》
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儀禮•士喪禮》注
舉燭者,尚明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陸遊《雪夜感舊》
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係不大。
《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
漢代畫像石
一組西周到漢代的持燈俑
戰國兩漢的豪華銅燈
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顗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
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考古資料說,「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藥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唐李壽墓壁畫
從中國的歷史可知,這個燭台的歷史不靠譜: 「據《聖經·出埃及記》第三十七章所載,第一枝燭台由以色列名工匠藝人比撒列用黃金製作。7枝燈盞中中間1枝略高於兩邊的6枝,它代表安息日,其餘6枝代表上帝創世的6天。燭台成為耶路撒冷聖殿中的聖器。公元前64年羅馬統帥梯特佔領耶路撒冷,洗劫了聖殿的聖器,黃金燭台下落不明。」
「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
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
再看看這個資料,就可知蠟燭在西方並沒有上面說的那麼早:
人類使用蠟最初是從蜂蠟開始的,最初的蠟燭是用蜂蠟來製造的。
1358年 在英國倫敦,人們用蜂蠟來製造蠟燭
1648年 歐洲人開始認識卡那巴蠟
1781年 最初用蠟來製造火柴
1802年 在英國倫敦,TUSSAUD夫人蠟像館正式成立
1811年 對卡那巴蠟的化學組成的最初分析報告予以公布
1830年 K.V.Reichenbach在實驗室中從煤炭瀝青中分離出石蠟
1833年 E.F.Glocker正式名稱地蠟為"OEOKERIT"
1845年 卡那巴蠟開始大量的商品化生產
1848年 J.Liebig確認了蜂蠟的基本化學組成
1855年 德國最初開始在SAXONY進行石蠟的商業化生產,採用的是從褐煤中蒸餾的辦法
1857年 在英國的BATTERSEA人們最初用石蠟生產蠟燭
1897年 德國開始從褐煤中提取蠟,最早的蒙旦蠟開始生產出來,正式名為"MONTANWACHS"
1900年 上光蠟工業在歐洲誕生,等應用開始創造
1900年 德國開始把日本蠟(JAPAN WAX)用於肥皂的製造
1925年 德國I.G.FARBENINDUSTRIE A.G.開始對蒙旦蠟進行深加工
1933年 聚乙烯蠟的生產方法被發明,在1950-1960年間,聚乙烯蠟的技術有了較大發展
1934年 FISCHER-TROPSCH(費歇爾-托晉希)蠟開始商業化生產,開始合成蠟的製造歷史
1945年以後蠟在工業上的應用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蠟被廣泛使用在包裝工業、粉膠劑工業、蠟燭工業、食品工業、蠟筆的制 造、上光蠟工業、橡膠工業、金屬加工等。
西晉貴族以用琉璃器作為奢華象徵,可見那時的玻璃製作質量已經很不錯了:
《世說新語·汰侈第三十》
武帝嘗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饌,並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絝(衤羅),以手擎飲食。烝豚肥美,異於常味。帝怪而問之,答曰:「以人乳飲豚。」帝甚不平,食未畢,便去。王、石所未知作。
王君夫以飴糒澳釜,石季倫用蠟燭作炊。君夫作紫絲布步障碧綾里四十里,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石以椒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
由燭光晚餐在西方的長期備受推崇可側面證明他們古代的長期黑暗,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可以做到夜裡光如白晝,所以是沒有對蠟燭的崇拜的:
東方文化里月亮是詩意的象徵,備受人民喜愛,西方文化喜歡太陽討厭月亮,從根源上說是對黑暗的害怕,這也側面證明他們古代是沒有燈的:
漢字中與火有關的字有四百多個,火字旁的,還有四點底的字大多與或有關。這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對火的熟悉,對火的利用十分充分:
部首為 火 的漢字(400多個)
滅 燈 灮 灱 灲 灳 灰 伙灴 灷 灹 灺 灻 災 燦 灸 靈 災 灶 灼 煬烎 炕 炊 炂 炃 炄 炆 炇 炈 炋 炌 炍 炏 炐 炑 炓 炗 炘 炚 炛 炞 炒 炬 爐 炔 炎 炙 炅 煒 炖 熗 炸 炶 炾 炿 炮 炟 炠 炡 炢 炣 照 炥 炦 炧 炨 炩 炪 炲 炴 炵 炳 熾 炯 爛 煉 爍 炭 烴 炻 烀 炷 炫 炱烍 烐 烑 烒 烓 烔 烕 烠 烡 烢 烣 烥 烪 烮 烵 烶 烻 烄 烅 烆 烇 烉 烌 烤 煩 烘 烖 烗 烚 烜 烞 焒 烙 燴 燼 燒 燙 煙 燭 燁 烊 烰 烱 烲 烳 烴 烸 烺 烼 焐 焓 燜 烾 烿 焀 焁 焂 焃 焅 焆 焇 焈 焋 焌 焍 焑 焔 焗 焫 烽 煥 焊 烷 烯
焯 焱 焛 焜 焝 焞 焟 焠 焢 焤 焥 焧 焨 焩 焪 焬 焭 焮 焲 焳 焴 焵 焷 焸 焹 焺 焻 焼 焽 焾 焿 煀 煐 煑 煚 煡 煱 焙 焚 焰
煳 煜 煨 煅 煲 煊 煸 煺 煁 煂 煃 煄 煅 輝 煈 煉 煋 煍 煏 煒 煓 煔 暖 煗 煘 煙 煝 煟 煠 煢 煣 煥 煩 煪 煫 煬 煯 煰 熅 煵 煶 煷 熍 煌 煤 燁 熘 煽 煛 煹 煻 煼 煾 煿 熀 熁 熂 熃 熅 熆 熇 熉 熋 熌 熎 熐 熑 熒 熓 熕 熖 熗 熚 熢 熥 熔 熄 熠 熿 熳 熵 熨 熪 熫 熭 熮 熯 熰 熲 熴 熼 熛 熜 熝 熞 熡 熣 熤 熦 熧 熩 燠 燔 熾 燀 熶 熷 熸 熺 熻 燵 燎 燂 焰 燅 燆 燇 燈 炖 燊 燋 燌 燍 燏 磷 燑 燒 燓 燖 燗 燘 燙 燚 燜 燝 營 燤 燪 燃 燧熽 燯 燰 燱 燲 燳 燴 燶 燷 燛 燡 燢 燣 燦 燨 燩 燫 毀 燭 燮 燥燁 燸 燺 熏 燼 燽 耀 爀 爁 爃 爄 爌 燹 爂 爅 爈 爉 爊 爍 爎 爑 爕 爆 爘 爋 爏 爐 爒 爓 爔 爙 爚 爛 爟 爖 爝 爜 爞 爠 爡 爣 爤 爥 爦 爧 爨 爩
四點底的字(30多個)
點照然煦煞烈熱烋焦烹烝煎熊熹熈爢熟煕熱燾煮熙燾焏炰爇熏煭炁焎燞黑無熬
180萬年前古人開始用火,八千年前,浙江跨湖橋人們就已經使用蒸鍋利用蒸汽了,至少從那時起,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就開始了熟食熱食,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出現了可移動的陶灶陶釜,將近五千年前,良渚文化有灶釜合一的陶鼎。到了青銅時代,陶蒸鍋演化成了青銅甗,陶灶進化出了青銅行軍灶,陶鼎變成了青銅鼎,還有各種類似於火鍋的的溫鼎·····傳承到今天,中華民族形成了多種菜系,食材熱加工的手法就有將近三十多種。所有這些,地中海北岸東岸南岸的古文明做到了哪個?
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用火) - 知乎 青青野草:古文物作證,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用火)
不止一個人在《金瓶梅》里總結出來了食譜:
2.
內容簡介:
誕生於十六世紀晚明社會的世情小說《金瓶梅》,對研究明代的飲食文化有著特殊的價值。作者把視線集中於市井群體,描摹世俗百態,繪成一幅鮮明生動的晚明山東一帶的《清明上河圖》。它的顯著特點便是,通過對西門慶日常生活場景的描述,達到「描寫世情盡其情偽」的目的。
目錄:
一、美饌佳肴
一根柴禾燒豬頭
炖爛蹄膀味濃香
膠汁冷凝水晶蹄
菜點合璧餛飩雞
紅糟烹制鵝胗掌
味美鮮香腌螃蟹
泰州鹹蛋紅鄧鄧
鮮嫩無比劈曬雞
遼東金蝦王瓜拌
油炸燒骨香噴噴
炮炒腰子剞花刀
別具一格火熏肉
應氏吃法糟鰣魚
鮮美異常煎鰣魚
家常菜肴炒麵筋
開胃可口酸筍湯
皮白肉嫩水晶鵝
鮮香多味八寶湯
清爽利口拌雙脆
桃仁並非「核桃肉」
滋補佳品羊貫腸
「龍戲珠」菜名增色
營養豐富燒泥鰍
白煮寸扎騎馬腸
雞子腰子皆補腎
羊肉菜肴流傳廣
風味獨特釀螃蟹
冬筍配炒春不老
明代盛行制魚鮮
蚱菜生吃改熟食
雞鵝鴨燒法多樣
腌臘製品風味濃
餛飩入湯成菜肴
食補珍品鴿子雛
雜熬當與雜燴同
補氣健身頭腦湯
葷素搭配雙味圓
酸辣鮮美雞尖湯
二、面點雜食
莫將炊餅當燒餅
清真小吃艾窩窩
黃米棗兒合制糕
匾食角兒皆為餃
果餡人餅香濃郁
元宵佳節吃元宵
榛松果品白糖粥
搽穰捲兒花色多
酥燒香脆作禮品
重陽循古品花糕
蒸酥茶食脆又香
薄脆宜用素油制
香甜可口松花餅
香茶餅中香料多
桃花燒賣呈特色
明代包子品種多
潔白暄軟饅頭美
豬頭鹵面味道佳
高裝肉包裂破頭
泡螺並非螺螄菜
夏令時節食涼糕
風味點心肉兜子
大眾食品荷花餅
攢肉絲卷即春卷
玫瑰鵝油燙麵餅
乳餅滋補營養佳
十香瓜茄為醬菜
玫瑰入餡味香甜
壽麵壽桃與壽糕
油酥點心頂皮餅
病人食粥益處多
立夏食李顏色美
身處棗鄉食棗易
苦瓜生食不入餚
江南水鄉出烏菱
鮮荸薺人見人愛
酒宴上冷落雪藕
枇杷最是稀罕物
衣梅更勝梅酥丸
山東食柑非易事
南北蜜餞風味殊
中秋美果數石榴
冬季應令吃炒栗
嗑瓜子不論尊卑
四、酒
葡萄美酒受青睞
白酒不與燒酒同
雄黃艾酒節令酒
重陽飲菊酒甜酒
喜慶禮俗羊羔酒
麻姑酒最宜賀壽
西門府第酒禮多
自釀木樨荷花酒
名貴藥酒竹葉青
不拘一格金華酒
五、茶
玉壺雪水烹團茶
茶兼花香更襲人
消食解酒六安茶
雀舌牙茶譽古今
金瓶梅里雜茶冗
茶佛一味淵源深
透心沁齒酸梅湯
結語
附錄
《金瓶梅》菜點研製
菜肴類
臘肉
熏肉
水晶膀蹄
炖蹄膀羊角
蔥炒核桃肉
油煤燒骨
山藥肉圓
爆炒腰子
燒羊肉
白切羊肉
水晶鵝
糟鵝胗掌
糟鴨
爐燒鴨
餛飩雞
干蒸劈曬雞
雞尖湯
紅鄧鴨蛋
炖鴿子雛
蒸糟鰣魚
黃炒銀魚
腌螃蟹
釀螃蟹
燒滑鰍
王瓜拌金蝦
豆芽拌海蜇
糟筍
炒麵筋
春不老炒冬筍
酸筍湯
面點類
鵝油燙麵蒸餅
玉米面蒸餅
裹餡肉角兒
荷花餅
攢肉絲卷
桃花燒賣
大飯燒賣
玫瑰搽穰卷
黃芽韭菜肉包
高裝肉包子
薄脆
酥燒
頂皮酥餅
蒸酥果餡餅
肉兜子
艾窩窩
黃米面棗兒糕
雪花糕
白糖萬壽糕
花糕
果餡涼糕
果餡元宵
鱔魚面
豬頭鹵面
《金瓶梅》宴席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