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勤奮博士老學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852076/answer/35428615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體界寫論文的很多,蘇炳添
夠牛逼吧,10個楊冪在演藝圈的地位都比不上蘇炳添在田徑的地位。發的核心C刊十多篇,也沒見引起多大討論。

楊冪的文章引發重複率,C刊的諸多討論,關鍵還在於「亂入」學術界,在碩博士乃至青年教師都無比焦慮的當下,「添堵」了。
其一,重複率低於百分之一,這應該是吸取了翟天臨
的教訓,不讓人在文獻參考上做文章,想來費了很多心思。熟悉科研論文寫法的都知道,真要卯足勁降重,降到0也可以操作。
但楊冪的文章有點欲蓋彌彰的意味,拋開文獻參考不說,學術化語言的表達以及學術語彙的使用,都是規範化或者套路性的,要麼你必須使用,要麼你就別發。發也就發到意林,讀者上吧,偏偏上C刊。
其二,有關C刊
的含金量。楊冪之所以能發出來,目前看完全是因為她自己就是那個「研究對象」或者「實驗材料」,若是碩博士寫的,估計發個普刊還得找代發。這也是公眾討論的焦點,要知道目前有將近4000萬在讀大學生,400多萬在讀碩士,70多萬在讀博士,還有幾百萬青年教師對期刊發表嗷嗷待哺。你一個藝人,來學術圈「刨活兒」,關鍵寫的還比較水,怎能不犯眾怒。要知道,c刊是關乎碩博畢業,職稱晉陞的硬杠杠。學術圈的稀缺資源,這麼來一個鶴立雞群的反義詞,怎麼不讓人惱火。
其三,有關查重率過低引起的學術垃圾。比如我說「美麗」,為了降低「重複率」只得改成「漂亮」或者「好看」,儘管世俗表達中差別不大,但在學術表達中,每個詞彙都有相應的概念界定和內涵蘊意,在學術研究中,「漂亮」≠「美麗」≠「好看」。
降重過低便有這樣的弊端,好比醫學領域的「精神障礙」,楊冪給降成了「神經病」,意思還是那個意思,重複率肯定不會違規,但表達的已然不是一樣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