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la實習日記本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186666185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劍橋版墊底辣妹:從班級倒數到BCG諮詢顧問
嘉賓簡介
15歲來英國上高中
劍橋自然科學本碩,工程博士
畢業後做過應用工程師和量化開發
現在BCG做戰略與管理諮詢小紅書: Lizzie愛吃肉(分享進諮詢的經驗)
差等生的逆襲路
我一向不是一個勤奮的學生。初一的時候我學習成績很差,考過班裡倒數第四。數學老師對我爸說過一句「你家女兒數學極差」讓我當天晚上挨了一頓毒打,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真的是學不懂數學,覺得抽象,不理解到底能有什麼用。也似乎從那時候起,我就在掙扎中學習,在學習中掙扎。物理老師和美術老師是唯二對我特別溫柔的人
做一個差生的滋味真的不好受。那時候的自尊心就一次次地被班主任和數學老師踩在腳底下。那時在每次被罵的時候心裡只有一個聲音「我不是這樣的,我有自己的節奏」
在按着自己的節奏初三畢業的時候,我中考考到了全市前0.1%。
中考結束以後我就跟媽媽去了英國。在讀高中的時候認識了我的家教——一個牛津數學系畢業的老頭Simon。在學了微積分以後我感覺數學重新對我打開了大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數學的意義
Everything makes sense now!
Simon脾氣不好,但他似乎很清楚我應該是什麼水平,應該是什麼分數。在他近乎嚴苛的訓練下,16歲那年我把英國高中兩年的數學課在一年之內學完,考試接近滿分
在學校的鼓勵下報了劍橋的自然科學(物理),並拿到了面試,當時覺得肯定過不了就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去了
面試的時候發生了三個事情:
數學面試的時候,有個公式我完全不記得了,腦子裡一片空白。面試官給我了個小提示,然後我從基本的原理開始推,繞了一大圈彎路,最後才算出了答案
化學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的問題我完全沒學過,但我覺得有意思,就問他能不能給我講講,然後他真的給我講了15分鐘,當時心裡也沒什麼壓力,就是覺得學得很開心
面試官問我為什麼要學自然科學而不是藝術(我高中選了一門藝術,成績還不錯),我說學science能掙錢,學藝術掙不了錢……當面試官笑趴在桌子上的時候我才反應過來好像這句話不是很妥當
回到家就覺得面試估計沒戲,沒想到幾周之後收到了offer。
那時才明白,劍橋在乎的不(完全)是你懂多少,而是你能學多少
It was like a dream come true…

一個小插曲—— 高中畢業的暑假我回了初中的學校,本來打算去看物理老師結果在路上碰到了數學老師,記得他用近乎戲謔的語氣問我考上哪個大學了,我說了劍橋,笑着看了他表情僵住的一秒就走了。過癮!
在劍橋讀書的日子是我目前人生中最開心的日子了。安靜的小鎮和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可以讓人靜下心完全沉浸在學習中
騎着車穿梭在各個繫上課讓日子變得緊張而又充實。雖然上大課的時候80%的內容聽不懂,但是這些能在supervision中慢慢學會學懂(supervision是和導師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小課,屬於劍橋授課的一部分)

周圍同學都是很厲害的人,在各種並肩奮鬥和抱大腿的期間形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尤其是數學系(處於比我們物理系在鄙視鏈高一層的位置)從導師到學生彷彿都是大神。記得有天我剛上完課,收到一條微信,裡面是數學系一個教室的地點並寫着速來。騎着車就衝過去了
到了教室找到小夥伴坐下,幾分鐘後教室後方出現了機械性的呼吸聲——是霍金!他也來聽講座
那天的講座印象中是針對霍金悖論
的一些看法,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在講座期間霍金說了「yes」和「thank you」
這是我學術生涯中的巔峰了
I was exactly where I wanted to be.
劍橋的自然科學是本碩連讀
的課程,所以四年以後同時拿到了本科和碩士的學位。第四年讀碩士的時候開始有一些研究的mini project,我選了一個跟生物相關的項目。碩士畢業以後也不太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就跟着碩士項目的導師讀了博
博士快畢業了以後突然陷入了對人生的 巨!大!迷!茫!

從迷茫到自信
大概是小時候被家長保護得太好了,總是覺得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不用想其他。但是在我學業結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想做什麼樣的職業(不過至少決定了以後不做學術)
那個時候病急亂投報了各種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在幾個月的迷茫之後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作為一個19年都在學術的人我自己是這樣回答的:
-我喜歡什麼?
-物理
-我想做什麼?
-想知道科學是如何被運用到真實的世界中的
雖然這兩個回答可能有些naive,但是至少幫我弄清楚了篩選工作時對我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在重新確認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以後,我加入了一個物理模擬軟件公司,成了一名應用工程師。工作內容是幫各種企業和學術界的客戶解決物理模擬的問題,同時也要和銷售打配合,增加客戶群體
我當時主要負責電磁模擬
,電磁的實際應用比我想像中的要多得多得多!比如低頻電磁的模擬包括電纜,發動機,吹風機,手機原件,甚至還有食品加工機器
高頻的模擬包括很火的5G,物聯網,光學雷達(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每個應用方向都需要我在短時間內了解基本物理原理,再根據基本原理去幫客戶解決技術上的問題
聽上去和諮詢是不是很像?有時候我們需要對接的客戶甚至是tech諮詢公司,用我之前manager的一句話就是 we are doing consulting works for consultants
。那時就悄悄決定下一步要去諮詢公司看看
而且客戶接觸多了以後,我慢慢對公司的構成,經營以及管理有了興趣
當時的客戶各種行業都有,有幾十萬員工的大公司,也有三五個人的start-ups。每個公司的運作模式,決策方式和文化都不太一樣,很有意思。這也驅使我去開始了解戰略和管理諮詢,準備跳槽

但是申請諮詢的過程中又要經歷一片血海
記得有一次面試,身邊坐着3個同樣來應聘的男生,一個讀了MBA,一個在牛津學了管理,一個是LSE的經濟,只有我一個理工科出身的女生禮貌而又尷尬……

Tech出身想去管理諮詢其實是很難的(給理工科想轉諮詢的同學的建議我有寫在後面)。在初期我case練了很多很久,有時候能勉勉強強做下來但是總是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開始的五個面試連跪,雖然有的進了終面但最後還是差一點點。那個時候在強烈懷疑是不是不應該選這條路,是不是應該放棄
好在我先生一直鼓勵我,說「你其實缺的只是那個first yes」
那時就想,再堅持過下個面試好了,所以一直為了下一個面試在堅持練case,終於可能是量變引起質變或者是突然開竅了,我開始明白了做case的大概思路,有了自己的「直覺」
我拿到了my first yes!然後是第二個,第三個……
現在我在倫敦的BCG入職,還在新手入門階段,艱難且開心地學習着。要說理工背景有什麼優勢麼?我覺得在quantitative analysis上還是有一些的,比如excel建模
,怎樣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景加到模型里,並算出對結果的影響
劣勢可能也有,比如qualitative analysis里會需要的商業敏銳度,還是需要着重鍛煉並加強的
現在你如果問我下一步要去哪裡,我可能還是不清楚,也依然不確定自己未來十年的職業規劃,但是能確定的一點是
I am exactly where I want to be.

給大家的一些小建議
1.接受每個人有自己的節奏
不要用別人的節奏要求你自己,可能有時會暫時沒能達到你想到的地方或者你想要的程度,穩住,按照你自己的節奏慢慢來你總會走到那個地方
2.珍惜支持和幫助過你的人們
我非常感激在我至今生命道路上幫助過我的人們,包括我的父母,另一半,初中的家教,大學和博士的導師,以及歷任manager
他們的支持和信任幫我成為了現在最好的自己,失敗是讓你成功的最好的機會
3.沒有失敗的人生是很可怕的
因為你在失敗的時候才能比較客觀地檢討自己。我其實很珍惜在面試沒有過的時候聽面試官給我的feedback,因為那是讓我下一次離yes更進一步最好的建議
4.對於想進諮詢的小夥伴們:進諮詢很難,要做好心理準備,也要掌握好方法
在機率上來講,進MBB是個小機率事件。但是如何為你自己增加這個機率還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使用正確的方法。有時候do the right thing 比 do things right 更重要
case study是管理諮詢面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理工科背景可能會遇到兩個瓶頸:
分析思維模式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追求嚴謹,但是很多實際情況是沒辦法做到完全嚴謹的
我們要面對不完整的數據,要做一些假設,要從有限的分析中來幫我們做決定。這點可能是我們需要適應的。我們是要尋找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唯一的真理
金融和商業知識在諮詢里還是需要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識,比如說能看懂財務報表,明白各種各樣的ratio
是什麼意思。此外還需要一些商業敏銳度,包括每個行業的發展,未來走向等等
關於第一點,除了練習來讓自己熟悉這種思維方式沒有其他辦法。我在入職之前一共做了80多個case(包括面試時做的),真的是熟能生巧
對於第二點,我在讀博的時候自學並考過了CFA第一級,所以我的基本金融知識還是夠的。關於商業敏銳度,看新聞和讀報告真的很有用,每天看一點,積累一段時間就會有驚喜
我的故事可能並不是一個劍橋學霸典型的情節,也有各種掙扎和迷茫。感謝你花時間讀完我的分享,也祝大家都能到自己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