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書亞迦南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262238/answer/19462517278892174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很多教科書里,對日本1990年代經濟停滯的解釋非常統一:那就是「通縮」。
物價下跌讓企業利潤縮水、投資收縮,消費意願減弱,於是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成了「日本失去的十年」。
這套說法聽起來很順,但如果你去翻開歷史的細節,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日本的停滯,並不是因為通縮,而是因為日本政府和央行一次次錯誤的干預,把市場的自我修復機制徹底掐死。
廣場協議之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出口受挫。
政府擔心經濟下滑,於是要求央行大幅降息,瘋狂放水。
結果,股市和房地產在短短几年內被吹成了超級泡沫。
東京房價貴到離譜,「賣掉東京的土地,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1989年泡沫破裂,股市樓市雙雙崩盤,企業銀行資產負債表被擊穿。
照理說,這時候市場應該進行出清:壞賬銀行破產,殭屍企業倒閉,資源重新分配,經濟才能恢復。
可日本政府卻不允許這種「陣痛」發生。
第一步,祭出「零利率+量化寬鬆」。
政府通過央行釋放廉價資金,結果大量「殭屍企業」靠貸款苟活,卻不再創造價值。
資本和勞動力都被浪費在不賺錢的企業里,整個經濟效率被拖垮。
第二步,瘋狂搞財政刺激。
日本政府不斷上馬基建項目,修高速、建橋樑。
這些投資短期能創造一些就業,但收益寥寥,留下的是越來越龐大的政府債務。
第三步,人為阻止價格下跌。
很多企業本來可以通過降價清庫存、恢復現金流,可政府擔心「通縮」,硬是通過各種補貼和政策,阻止價格下跌。
結果,企業失去了調整的機會,只能拖着沉重的包袱硬扛。
於是,原本可能三五年出清的危機,被硬生生拖成了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停滯。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通縮」,而在於政府為了防通縮,製造了更大的扭曲。
經濟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讓市場出清。
當壞賬銀行不倒、殭屍企業不死、價格不准下跌,市場的自愈機制就被完全剝奪,經濟只能陷在半死不活的狀態。
所以,歷史不忍細看,真正讓日本停滯的不是通縮,而是央行和政府一次次錯誤的救市政策,把短期危機拖成了漫長的病灶。
錯誤的經濟學觀點,受害的最終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