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书亚迦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262238/answer/19462517278892174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教科书里,对日本1990年代经济停滞的解释非常统一:那就是“通缩”。
物价下跌让企业利润缩水、投资收缩,消费意愿减弱,于是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成了“日本失去的十年”。
这套说法听起来很顺,但如果你去翻开历史的细节,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日本的停滞,并不是因为通缩,而是因为日本政府和央行一次次错误的干预,把市场的自我修复机制彻底掐死。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出口受挫。
政府担心经济下滑,于是要求央行大幅降息,疯狂放水。
结果,股市和房地产在短短几年内被吹成了超级泡沫。
东京房价贵到离谱,“卖掉东京的土地,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1989年泡沫破裂,股市楼市双双崩盘,企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被击穿。
照理说,这时候市场应该进行出清:坏账银行破产,僵尸企业倒闭,资源重新分配,经济才能恢复。
可日本政府却不允许这种“阵痛”发生。
第一步,祭出“零利率+量化宽松”。
政府通过央行释放廉价资金,结果大量“僵尸企业”靠贷款苟活,却不再创造价值。
资本和劳动力都被浪费在不赚钱的企业里,整个经济效率被拖垮。
第二步,疯狂搞财政刺激。
日本政府不断上马基建项目,修高速、建桥梁。
这些投资短期能创造一些就业,但收益寥寥,留下的是越来越庞大的政府债务。
第三步,人为阻止价格下跌。
很多企业本来可以通过降价清库存、恢复现金流,可政府担心“通缩”,硬是通过各种补贴和政策,阻止价格下跌。
结果,企业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只能拖着沉重的包袱硬扛。
于是,原本可能三五年出清的危机,被硬生生拖成了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停滞。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通缩”,而在于政府为了防通缩,制造了更大的扭曲。
经济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让市场出清。
当坏账银行不倒、僵尸企业不死、价格不准下跌,市场的自愈机制就被完全剥夺,经济只能陷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所以,历史不忍细看,真正让日本停滞的不是通缩,而是央行和政府一次次错误的救市政策,把短期危机拖成了漫长的病灶。
错误的经济学观点,受害的最终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