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小芸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3439865/answer/29514970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常在朋友圈裡混,你一定見過類似「成功的人都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管住脾氣是成年人的最高修養」等文章。
在這些文章中,我們總能讀到發脾氣的危害和學會控制脾氣的好處,但是,不發脾氣真的好嗎?
婉瑩是個非常溫柔的女孩子,說起話來讓人如沐春風,大家都說從未見過婉瑩發脾氣的樣子,婉瑩自己也說:「我就是不會發脾氣呀。」

雖然保持好脾氣讓婉瑩的生活順風順水,但婉瑩卻時常感到心中惴惴不安,有時甚至會頭痛難忍。在醫生的幫助下,婉瑩發現自己不是不會生氣發脾氣,而是她為了控制憤怒而壓抑了自己的情緒。
我們知道,不加控制的憤怒很可能會給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比如一氣之下摔了自己的手機,損失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控制憤怒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事情。
然而,對於某些人(比如婉瑩)來說,這種控制會更加嚴重。他們生怕自己不受控制的野性會跑出來傷害別人,甚至毀掉自己的生活。
因為被高估的情緒殺傷力,我們害怕自己無法承受憤怒帶來的可怕後果,於是我們對憤怒避而遠之,甚至還沒看清到底是不是它,便扭頭走開,生怕與它扯上半點關係。
而我們越是不去觸碰它,它對於我們就越是未知,越是未知就顯得越發可怕,越可怕越不敢去觸碰它,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長期壓抑憤怒等情緒,會讓我們產生疲憊感。每天拚命壓抑心中的憤怒,陪伴你的只有緊張和痛苦。

心理學家說過:情緒是一種能量,如果你不讓憤怒的能量向外攻擊,那麼它就會不得不向內攻擊自己。
壓抑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壓力,而壓力又會造成免疫力下降,最終損害我們的健康。
當我們使勁壓抑憤怒的時候,它們還會偷偷從你緊鎖的大門中溜出來,附著到外界任何物體上,這個過程被叫作「外化」。
比如,當我們討厭自己優柔寡斷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責怪身邊的人太沒決斷力。
也就是說,當我們害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暴力傾向時,我們會開始畏懼自身之外的一切毀滅力量,認為它們不受控制,極其可怕,從而形成恐懼。
這就是由於過度壓抑情緒造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
如果因為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幸被討好型人格困擾怎麼辦?
首先,別掙扎。
掙扎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一方面,你會因壓抑而產生疲憊感;另一方面,你會因壓抑不住憤怒而感到無力。接下來,萬一控制不住讓憤怒一點點表達了出來,你又會因此感到愧疚。
所以,請讓憤怒只是憤怒本身,你需要做的是不掙扎。
當憤怒的感覺到來時,你可以在情緒里待上一會,去感覺一下這個讓你隱隱感到恐懼的憤怒到底是什麼東西。
只有你接納憤怒,在憤怒的狀態里「躺平」了,憤怒才不會一直來與你對抗。

其次,想個辦法,與情緒玩耍。
只要用心感受,我們會發現,當一種情緒出現的時候,可能會伴隨著以下三種東西:畫面、聲音與身體感受。
比如當你表達憤怒的時候,你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對方淚眼婆娑地責怪你傷害了他;你可能會聽到一個聲音:對方板著臉對你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說話!」你可能還會有一種胸口緊繃的感覺。
這個時候,你需要學習與情緒做個小遊戲。
比如想像在對方哭著責怪你的畫面里加點搞笑元素,或者把對方想像成電視劇里愛哭鼻子的小女孩;接著再換一種聲音:「你真勇敢,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你還可以有意識地舒展胸口,做一做擴胸運動,改變胸口緊繃的感覺。
身體的感受改變了,情緒自然就會跟著改變了。
最後,換個角度觸摸「情緒大象」。
你有沒有想過,你對於表達憤怒的認知,可能只是和盲人摸象一樣,因為從自己有限的角度出發,所以造成了某些誤解。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景、不同角度來看,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你自以為「不得不壓抑」的情緒也是一樣,換個方式去觸摸,你就會發現固有認知模式
實在是不堪一擊,表達憤怒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可怕。
心理諮詢師滑洋說:不去討好任何人是我們成為自己的開端。
如果你一拒絕別人就心慌;如果你習慣無條件地附和別人;如果你不敢向別人提要求;如果你不等別人說就主動給人行方便;如果你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別人期待的;如果你從來不在人前發脾氣;如果你會習慣性地微笑著向別人示好;如果你習慣自我苛責……
那麼,你可能需要認真地讀一讀滑洋的《不去討好任何人》這本書。針對以上8種討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現,滑洋從心理學的角度幫我們詳細分析了出現這些現象的底層邏輯,告訴我們,如果「我」是這樣的人,「我」應該怎麼跳出討好別人的陷阱,做回真正的自己。
滑洋專註討好型、內向型、自卑型人格的自我成長領域多年,有著豐富的心理諮詢經驗。在書籍的最後,她還為大家準備了應對「心靈危機
」的萬能法寶——SELF心理自助療法,等待大家自行開啟。

希望我們都能被生活溫柔以待,也能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