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與人類:
隆達王國(上)
隆達王國,中非草原地區的重要國家。因建立者為隆達人
而得名。18世紀的統治範圍包括今薩伊南部,安哥拉東部和尚比亞西北部。19世紀開始衰落,1909年被比利時侵佔。
1.興起
據傳說,隆達王國起源於開賽河上游,15世紀前只是一些分散的從事農業或漁業的部族。15世紀(一說16世紀),契賓達·伊隆加統一了各隆達氏族,創建了一種把宗教領袖、氏族長老和實際政治領導結合起來的中央領導體制。隆達王國由一系列小王國組成,統治中心位於今薩伊
南部加丹加地區的卡潘加,國王稱姆瓦塔·揚沃。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今尚比亞
與薩伊邊境盧阿普拉河流域的卡曾貝。在隆達王國的權力結構中,太后和傳統的長老擁有較大權力,但在戰爭中有特殊貢獻的人往往有更大的發言權。國王還根據能力和表現任用一些被稱為「王家信使」的行政人員,來處理日常事務。他們代表國王巡行各地,督促當地酋長和頭人徵收貢賦和稅收。王國的經濟基礎是農業,在此基礎上發展起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以進行擴張並掠奪奴隸。奴隸勞動在隆達王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早期歷史
隆達王國的疆域大體包括今剛果共和國的西南部、安哥拉的東北部和尚比亞的北部地區,是在隆達王國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而成的。
作為班圖人
的一支,隆達人於何時何地遷到剛果河流域
,尚無定論。根據史料記載和隆達人的口頭傳說,大約在16世紀下半葉,隆達人已遷到今剛果共和國沙巴省西南的布希梅河上游地區,在緊靠盧巴王國
中心地帶的西部定居。他們這時已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制度
開始瓦解,經濟活動主要以農業為主,兼以打獵、捕魚和採集。其社會內部已出現了勞動分工:年老體弱者留在家裡織酒椰纖維布,作為給成年子女籌集娶親的聘禮;年青男子則出去打獵和作戰,並以此贏得在社會中的地位;婦女承擔的社會勞動最重,要種莊稼和做家務,同時製作各種土罐子,用於貯藏和燒煮食品;未成年的孩子負責看管山羊,採集白蟻烘烤以及把鳥從高粱地里趕跑。
隆達人的社會結構
較為獨特。在建國前,隆達人普遍受被稱為「圖邦古」(tubungu)的長者們的控制。這些長老一般是大家族的首領,他們負責處理各個家庭之間土地和捕魚權的糾紛,還擁有精神上的權力。每個長老都有自己的封號,可以傳給後人,封號之間往往用親屬關係把它們聯結在一起,如用「父親」、「兒子」、「兄弟」來表示大小。在隆達人的口頭傳說中,一族對另一族的征服或融合有時也被說成是聯姻,如地位較高或勝利的一方被說成是「丈夫」,而依附的一方則是「妻子」。因此,隆達人的這種封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義。
在隆達人的早期歷史中,曾先後出現過三個大的家族,其中最早的是雅拉·姆瓦庫家族,當時有15個圖邦古受制於它。隆達國的雛型開始初步形成。取代雅拉·姆瓦庫家族統治地位的是金古里家族,在隆達人口頭傳說中,這次事件被說成是「父親」與「兒子」為爭奪棕櫚油
的控制權而發生的一次衝突,結果「兒子」獲勝。雅拉·姆瓦庫家族失勢以後,先前從屬它的各個家族便擺脫了納貢的義務,有的轉而依附金古里家族。在重新組合的過程中,又興起了一個新的家族——盧埃吉家族,它向金古里家族挑戰,雙方展開了較長時間的爭權鬥爭。大約在這個時候,東部的盧巴王國向隆達地區派出了一支狩獵隊,其首領享有「希賓達·伊倫加」封號。在金古里家族與盧埃吉家族的爭鬥中,這支狩獵隊站在盧埃吉一方。由於他們使用隆達人尚不熟悉的鐵制武器和原始宗教——使狩獵顯靈的符咒,金古里家族被擊敗。後來,這支狩獵隊沒有回盧巴王國,他們留下來與隆達婦女通婚,並引進了本國的某些制度,如按父系計算血統關係和繼承財產、給首領增添一層神秘色彩和設置地方官員基盧盧等,加速了隆達向國家的過渡。大約到17世紀中期,統一的隆達王國正式出現。
隆達王國的首任國王雅·納維吉,在他統治期間(1630—1660年),隆達的疆域向西擴展到開賽河,南達贊比西河上游和支流卡邦波河,東及盧瓦普拉河,成為中非地區的一個強國。為此,他贏得了後人對他的尊重,他的封號「姆旺特」(mwant,或稱mwata)成了隆達歷代國王們的封號,隆達王國亦稱姆旺特·雅烏(MwantYav),或姆瓦塔·雅姆沃(MwataYamvo)。
3.政治
雅·納維吉建立的隆達國,下設若干個省,由國王任命的省督進行統治。省督的一個重要職責是收集貢品,並負責運往首都。根據各自管轄的地區不同,各省省督有自己的封號,如「姆瓦塔」、「姆韋內」或「卡曾貝」等等。
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國王「姆旺特」。同庫巴
和盧巴國王一樣,他被看成是神靈的化身,不能吸煙飲酒,也不能當著臣民進餐,只有騎在奴隸的肩頭上才能出現在臣民面前。他擁有許多顯示尊貴的標誌,諸如頭頂一束紅鸚鵡毛,頸掛珠鏈,胸佩勳章似的銅飾,腕套金屬鐲子等。每任國王登基時都要舉行盛典,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儀式是由國王親自點燃一堆新火,然後各省總督由此火點燃他們自己的火堆,以表示對新王的效忠。新任國王還要在盧盧阿河的東部支流卡蘭古河和路易薩河之間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王府(稱「穆散巴」,musumba,意為「營地」),傳說第一代姆旺特就住在這裡。久而久之,這塊地方實際上成了隆達王國的都城,四周由一個築有堡壘的土牆和一條長約30公里的干沽的護城河
圍著。各個國王的「穆散巴」又單獨構成一個設防的大封閉體,外面用樹和木樁組成雙層籬笆,裡面建有許多院落,供國王及其家屬居住,也有的供舉行宗教儀式使用。在「穆散巴」里,還單獨划出一塊土地作為王室的墓地,設專門的宗教守護人員看管。據19世紀來訪的歐洲人記載,「穆散巴」里清潔衛生,道路很直,且設有開闊的公共廣場,供集會和集市使用。
國王和各省的總督都有自己的軍隊,使用的武器包括長矛、大刀、投擲用的短標槍和防護用的盾牌等,以及後來從奴隸販子手中購得的少數槍枝。軍隊用於對外擴張和捕捉俘虜。另有近衛隊負責都城的治安。
隆達國王雖然擁有國家最高統治權,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王后、貴族會議和民眾大會的制約。根據隆達傳統習慣,王后「羅孔克莎」(Lukonkeshia,意為「眾人之母」)的意見對決定王位的繼承有特殊的影響,貴族會議隊已故國王的兩個正妻的兒子中選出新的「姆旺特」時,必須徵求她的同意方可登基。平時,「羅孔克莎」的權力象一個大酋長,自設一個歸她管轄的朝廷,收授大臣們的貢品,她的意志不受丈夫的限制。貴族會議除了有權決定國王的人選外,還可對國家事務提出諮詢性意見,並對國王的意志起牽製作用。國家的另一重要機構是民眾大會,它有權批評「姆旺特」的過失,甚至將他廢黜,一些重大事件也由民眾大會表決決定,如向異族宣戰、道路的開閉等。
國王的權力受到上述三個方面的很大影響,說明在隆達王國里原始社會的殘餘保留較多,軍事民主制時代的痕迹仍依稀可見。在隆達王國的早期歷史中,氏族組織尚佔有重要地位。有著共同女祖先的一些血緣親屬構成的氏族,依然聚族而居,氏族酋長享有祭司和司法的職權,只是增加了在本族徵收貢賦的任務。隆達王國這種落後的社會發展狀況,是與它低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分不開的。在17和18世紀,農業經濟在隆達人生活中佔主導地位,但鐵制工具使用較晚,並且尚不普及;手工製作包括制陶、織布、曬鹽和緞打銅質製品等;集市貿易很早就已產生,而且在大西洋商業經濟的影響下出現了從事長途貿易的商隊,販運諸如歐洲金屬器具、巴西烈酒、煙草和亞洲的紡織品,以及當地的土特產。三次社會大分工
雖然都已出現,但均未完成。他們屬於定居的農業民族,可是在落後的生產工具的限制下,農產品尚不豐富,有時還需要靠打獵、採集和捕魚補充糧食的不足。專門以手工勞動為生的手工階層以及手工業
內部的進一步分工尚未產生,直到奴隸出現後依然如此。這種特殊現象或許是隆達社會性質較難斷定的一大原因。多種社會經濟形態
的並存,不僅在隆達人中存在,在剛果河流域的許多地區都是如此。
在隆達王國的中央朝廷里,大臣最初是一些圖邦古長者。他們代表隆達人的祖先,也是貴族會議中的主要成員。他們同各個家族的首領一起,共同維持新舊統治之間的平衡。後來,隨著頻繁向外擴張,在朝廷里又增設了一些軍事首領的職位,並按他們在戰場上擔任的職務,分別稱為「偵察」、「側翼」和「尾翼」。在朝廷之下,國王在各地設置的重要官員是「基盧盧」(Kilolo),他們與傳統的大酋長不同,一般與所管轄的地區沒有血緣關係。在19世紀中期,據說有36名「基盧盧」向「姆瓦塔·雅姆沃」納貢。對於離首都較遠的行政官員,國王還派了許多王室使者進行監督,在隆達語中他們被稱為「圖克瓦塔」(tukwata)。這些使者實際上是國王在外地的直接代理人,兼管國家的商業,監督商隊,護送外國旅行者,保護王室對某種商品的壟斷以及懲罰那些逃避捐稅和關稅的人。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