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9篇帖子。
(轉載知乎)如果有足夠的錢,你會送孩子出國留學嗎?
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4

西日韓留學呂老師:


這個真得看家長的細節情況,反正如果家長真有這樣的資金送孩子出國的話也是沒有問題,但是得具體看孩子的獨立能力,年齡和相關的語言情況和專業資質的情況,包括孩子是否能夠適應海外的這種學習方式

知乎視頻124 播放 · 1 贊同視頻

3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5


三餘書屋:


當然,現在有點緊張還送呢,別說資金充足了。關鍵看孩子適不適合上國際大學,出去不是鍍金,是視野、資源、朋友圈和新的機會點...

3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5

呃呃呃:


會的,出去玩玩唄

3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5

外貿女掌柜Vero:


3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6


Audrey Yang:


當然。

3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6

首先我感覺您應該先問一下孩子的意願度,如果孩子對出國留學有著強烈的興趣,並且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那麼一定是要支持他的.還有就是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感興趣的領域,而國外這個領域的教育資源更為優越,是可以考慮送他出國留學.並且出國留學是可以幫助孩子開闊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這對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而且您首先也要確保您的家庭不會因為孩子出國留學而對您家庭的財務方面造成壓力,不要讓孩子在經濟上有後顧之憂.而且您的孩子是一定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並且您最應該考慮的是孩子的未來發展,如果出國留學能夠顯著的提升孩子對職業前景,幫助他在未開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發展空間.另外孩子出國留學意味著長時間與孩子分離,您也要考慮家庭團聚問題,確保不會對家庭產生負面影響.希望對您有幫助.



作者:張嘉樂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005860874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6

作者:三千繁星皆不是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017632134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有足夠的錢,是否送孩子出國留學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的決定,而不僅僅是經濟能力的考量。

1. 孩子的意願和性格

首先,孩子的意願非常重要。出國留學意味著離開熟悉的環境,面對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如果孩子有強烈的出國意願,並且適應能力強,那麼出國留學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孩子對此感到抗拒或不安,強迫他們出國可能會適得其反。

2. 教育質量和目標

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各有特點。如果孩子對某個國家的教育體系或專業領域特別感興趣,出國留學可能會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但如果國內的教育資源已經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出國留學可能並不是必要的。

3. 家庭的支持和陪伴

出國留學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庭的支持和陪伴也非常重要。如果家庭能夠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並且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幫助,那麼出國留學的成功率會更高。

4. 經濟能力

雖然經濟能力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即使有足夠的錢,也需要考慮這筆投資是否值得。出國留學的費用不僅僅是學費,還包括生活費、交通費、醫療保險等。需要綜合考慮這些費用是否在家庭的承受範圍內。

5. 未來的職業規劃

出國留學可能會為孩子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機會,但這也取決於孩子的職業規劃。如果孩子未來的職業目標在國內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那麼出國留學可能並不是最佳選擇。

6. 文化適應和獨立性

出國留學需要孩子具備較強的文化適應能力和獨立性。如果孩子在這方面表現較好,出國留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但如果孩子在這方面較為薄弱,可能需要更多的準備和支持。

7. 國內外的教育差異

國內外的教育體系和文化差異較大,出國留學可能會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這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但也可能帶來一定的挑戰。

3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7

作者:知乎用戶eUwa3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024334980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是否送孩子出國留學,需要結合家庭目標、孩子特質、專業方向、國家選擇等多維度綜合考量。如果經濟允許,分三步評估:

1. 匹配教育目標



若孩子攻讀量子計算、當代藝術策展等國內學科建設薄弱的領域,海外頂尖院校的實驗室資源、導師網路、產業聯動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瑞士聯邦理工的量子研究中心直接對接CERN,這種平台優勢值得爭取。
對法律、中醫等強地域屬性專業,反而應優先深耕本土資源。但若涉及比較法研究或中醫藥國際化,可選擇德國海德堡大學或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具備跨文化研究優勢的平台。

2. 評估成長適配度



採用SWOT分析法:對擅長自我驅動但社交偏弱的孩子,德國研究型大學強調獨立學習的模式可能是加分項;而依賴結構化教學的學生,更適合英國導師制體系。
進行預體驗:通過暑期學校(如芝加哥大學暑期科研項目)或線上課程(edX平台常春藤課程),觀察孩子在跨文化學術環境中的真實適應能力。

3. 設計風險對沖方案



建立"1+N"備選路徑:主申美國藤校時,同步申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中外合辦院校作為過渡選項,應對可能的簽證政策變化。
配置教育基金時採用"532結構":50%投入穩健型留學專項保險,30%配置港股教育ETF對沖匯率風險,20%留作應急資金應對突髮狀況(如全球健康危機)。


是否送孩子出國留學,本質上是對教育本質的追問——真正的教育投資不應被簡化為"預算充足就選國際路線"的線性思維。金錢只是實現目標的工具而非目標本身,關鍵在於如何用資源激活最適合孩子的成長路徑。以下四個認知誤區值得警惕:

誤區一:將經濟能力等同於教育質量



反例1:金融工程專業學生,若未來職業錨定中國量化私募領域,清北復交+國內Top券商實習組合的實戰價值,可能遠超花費百萬攻讀美國泛商科碩士(如約翰霍普金斯金融碩士)。
反例2:心理學方向學生,若研究興趣聚焦中國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理論心理學優勢,反而不如北師大"中國腦計劃"的本土數據資源優勢。
洞見:教育質量需匹配職業場景,脫離應用場景的"名校崇拜"本質是資源錯配。

誤區二:將海外學歷等同於競爭優勢



數據警示:麥肯錫《2023全球人才趨勢報告》顯示,在智能製造、新能源等領域,具有"本土產業深度認知+國際技術視野"的複合型人才溢價率達38%,而單純海歸背景溢價率降至12%。
案例對比:兩位建築學畢業生,A選擇義大利米蘭理工攻讀可持續設計,但未參與國內綠色建築認證標準制定;B在東南大學期間深度介入雄安新區生態都市計畫項目。在國企設計院招聘中,B的競爭力反而更勝一籌。
洞見:全球化3.0時代,"在地化能力"正在重構人才價值坐標系。

誤區三:將留學預設為性格塑造的萬能解藥



適應性陷阱:高敏感型人格學生進入強調自我展示的美國文理學院,可能因文化衝擊引發焦慮障礙(如Bowdoin College曾有中國學生因不適應"冷社交"文化休學)。
資源錯位:某自主招生進清華的競賽生,家長強行安排其轉學加州理工,結果因不適應美式通識教育導致GPA暴跌,反失去原本的科研優勢。
解決方案:採用"MBTI性格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評估"雙模型,識別孩子神經認知特性。例如ISTJ型學生更適合德國TU9理工院校的系統化培養,而非強調自由探索的布朗大學開放式課程。

誤區四:將國際化等同於脫離本土根基



戰略失誤:某私募股權家族送二代赴美攻讀經濟學,卻忽視安排其參與國內縣域經濟調研,導致其回國後無法理解"鄉村振興基金"的底層邏輯。
成功範式:紅杉資本某合伙人子女教育路徑:本科在人大攻讀政治經濟學(建立體制認知框架),碩士在LSE學習發展經濟學(嫁接國際視角),期間穿插參與寧德時代產業鏈調研(完成認知閉環)。
方法論:構建"雙循環認知體系"——通過寒暑假本土產業研習(如比亞迪工廠駐點)、學期內海外學術深耕的交替模式,實現認知的螺旋升級。

決策建議:建立動態評估矩陣



設置"三年滾動評估期":每年用《成長四象限模型》(學術潛力/心理韌性/文化適應/職業錨定)重新校準留學必要性。
設計"Plan B回撤通道":如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西交利物浦、上海紐約大學),保留學籍的同時體驗國際化教育。
實施"資源槓桿測試":假設家庭可承擔200萬教育資金,比較"全額支付美本四年"與"50萬用於國內985高校+150萬用於行業頂尖導師私董會"兩種路徑的邊際效益。

教育的終極命題不是"在哪裡學",而是"成為誰"。當我們在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實驗室里看到95後海歸與本土培養的工程師共同攻克光刻機難題時,便會明白:真正稀缺的不是留學經曆本身,而是跨越文化藩籬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本可以購買教育資源,但無法替代對個體成長規律的敬畏。


3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7


Dodd:


4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4 17:57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