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毒客DUCK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3074156/answer/1128398422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遇到最奢侈的水果是什麼呢?

2019年7月9日,日本中部金澤市中央批發市場舉行的拍賣會上,由日本石川縣開發出的高級品牌「浪漫紅寶石」,吸引了日本40家葡萄廠商競拍,其中一串浪漫紅寶石葡萄以1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2萬元)的高價刷新了紀錄,其單位價值遠超同等重量的純金。
2018年5月22日,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一顆產自北海道夕張市的夕張蜜瓜,以320萬日元的天價,折合人民幣要8萬塊成交。

2008年,北海道出產的甜柱西瓜也一度以65萬日元的價格刷新的西瓜的價格!

除此之外,還有20萬日元一對的宮崎縣太陽之子芒果、單果高達3000日元的草莓,即便是普通的西瓜在日本也折合人民幣一百七一個,橘子10個35,香瓜一個要60,蘋果、桃子、梨每個都得12塊…
這個價格,放眼整個已開發國家圈子,日本水果也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當然其中也有科技投入、品種研發、植株培育等因素,畢竟「一分錢一分貨」一向是農產品的真實寫照,到日本水果、大米、蔬菜普遍價高現象的背後,真正的始作俑者其實一直都是——
畸形的日本農業協會。

日本農協最早可追溯到德川政府剛倒台的19世紀70年代,彼時的日本以德國信用組合制度為師,推進建立農業協同組織。這種早期組織主要存在於茶葉、蠶絲、紡織等手工業者,以促進銷售、購買以及生產資金的相互融通為目的。1998年,日本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關於合作社的法律產業組合法,以法律的形式將各農戶、團體等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到1920年代後,全球大蕭條重創日本農業,日本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引發的農業恐慌,開始通過行政干預和指導實現產業組合。1933年,出現了全國稻米銷售購買組合聯合會、全國產業組合制私聯合會和大日本柑橘銷售聯合會等行業組織。這些組織在日本侵華時期合併為農業會,積極為日軍籌集大量物資,為侵略擴張事業助陣。

日本戰敗後,農業會被取締,同時日本爆發飢荒,糧食儲糧大幅下降,價格上漲,許多人餓死,日本政府為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地主與農民的長期矛盾,1946年其制定了農地改革法,政府從地主手中收買土地,再以較低價格賣給佃農,從而確立了戰後日本農業家庭經營的基本制度。此外,當時的吉田茂政府還意識到,傳統的家庭農場也是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頑疾,必須進行改革。在此背景下,日本於1947年7月制定了農業協同組合法,在全國範圍內組建農協。
怪獸就此出籠!

日本農協的最初的宗旨是農民出資、農民管理、農民利用、農民享受。這對於受了千百年壓迫的日本農民階層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農業工業者紛紛踴躍加入,到1950年加入農協的日本農民超過99%。客觀來說,農協建立初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極大緩和了社會矛盾,有效保護了小農和小工商業的經濟利益,還加強了廣大中小產業者自立互助。對於日本農民來說,更多的事情可以交給農協考慮,自己只需要專心種東西就行。農協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收集起來進行集中販賣,在銷售過程中,為了調整供需和提高附加值,農協還要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篩選。農協還提供肥料、農藥、飼料、農機具甚至食品、日用雜品、耐久性消費品的生活生產資料,售價十分優惠,而需要農民回報的,就是只能通過農協獨家渠道購買,並接受農協的指導。
這兩個要求使得農協基本實現了百分之百對日本農業的壟斷!

從理論上,如果農協講良心還好,但一旦農協組織滋生出了自主意識,那麼農民可以說就是毫無還手之力的羔羊……
從日本農協歷史的發展看,農協從最初順從農民逐漸開始指手畫腳。到了最後,農產品賣多少錢,具體種什麼、種多少,完全是農協說了算,銷售渠道和定價權完全淪為其工具!
農協的干預導致日本農產品也使得日本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一下子進入到了一個違背市場規律的高價狀態。比如在糧價上,日本大米價格是泰國的9.5倍,日本農協又想方設法推動政府設置貿易壁壘,提高進口大米關稅,並拒絕向美國、中國、東南亞等地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很快,進口大米的價格也上漲到與日本國產大米一樣!

一方面日本農民的權益確實得到了保障,但高昂的消費溢價,最後還是靠普通消費者買單,日本農民真正得到利益了嗎?
不!
首先,農民本身就一直是消費者的最低端,其受到的剝削一直就是最重的!


其次,日本農協對於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典型的低價採購,高價賣出的過程。同樣以水果為例,日本水果上市的過程十分繁瑣,首先是果農賣給農企,在進入批發市場之後,經過拍賣銷售給經濟批發商、零售商、中間商、超市、餐廳等大宗消費場所進行銷售。部分水果經經濟批發商銷售給加工企業,得到飲料、罐頭的產品,再銷售給超市、飯店,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等產品到了消費者手中,已經遠遠超出採購價。假若農民想跳過這個環節,直接委託批發商進入,批發商則會遭到打壓,最終不得不妥協。更憋屈的是,日本農民連具體的種植計劃都沒有任何話語權。為了維持高級感,農協不斷洗腦農民,打出所謂的減產提質口號,不但嚴苛限制種植量,還出台多種規則,派出專家核驗,有不合標準的一律勒令爛在地里,不准在市場流通,甚至不准隨便贈送給親友。這些規則極為苛刻,果農種植的多半作物最終都白白損耗。就這樣,日本水果產業在農協的強力介入下越來越畸形,為了進口水果則被農協壓得死死的,一直到1980年代末,進口率都不足20%,即便在新千年後大幅度增加,也一直在50%左右徘徊。這對於一個本土種植條件本就先天不足的國家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當然,日本農協長期以來形成了對農村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全面壟斷控制,也的確讓農村保持高度穩定性,為日本低成本維穩立下汗馬功勞。但農協仗著自己是農村唯一壟斷組織的優勢,可以堂而皇之地打著維護農民利益的幌子來獲取政策優惠。可對於廣大日本農民來說,如果農協損害自己的利益,該找誰去說理呢?沒有!只能任人擺布,一如他們的祖輩被武士階層壓迫上千年一樣,再度進入歷史的輪迴。。。
因此,如果用一句話評價日本農協,毒客DUCK的評價是——屠龍少年,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