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0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農協是什麼組織?
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2

洗衣機飲品:


我發現像我這種品客經常認為別的國家一定和東小一樣官商勾結和充滿剝削,東小農民有人一半生活質量和消費力,購買力都得超過美國

3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2


momo:


東大沒有農協,農民一定很富裕吧。

3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3
作者:知乎用戶Ut9eAI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3074156/answer/18990408956109178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日本農協不好的人一看把它與人民公社南街村混淆了,人家農協的確是有那個協調組織一些官方主導層面定價權,但是不代表農民沒有辦法好吧。




看看即可哈哈。

對了打破一個認識日本農民是典型的經濟上偏向自民黨,歷史觀念上偏向日共他們。

3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3

作者:hong zuo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3074156/answer/189764263856960756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壟斷性食品金融組織

用什麼統購統銷來給農協洗地的就歇著吧

不通過農協,種子哪來?化肥哪來?農機具哪來?

農協暴力針對一般只針對大農戶,對小農戶自銷農產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它們絕對能確保小農戶自銷農產品賺不到錢,光經銷商幾層扒皮就夠自銷農戶受的,對了,日本部分超市的所謂自銷櫃檯就是農協弄的,你看,你們不喜歡農協,那你們該支持農民吧,高價支持吧,你們可以說農協壞,但千萬別說農協蠢,農協的金融創新還是挺多的

農協最可怕的地方是金融化,農民的補貼存款被存在農林銀行,農民想購買農機具化肥種子交易要通過農林銀行,因為農業存在巨大風險,所以大多數日本農民依然依賴貸款,猜猜貸款方又是誰?不通過農協,日本農民在金融層面上受到的限制遠比種植銷售層面更多

想脫離農協?貸款提前償還吧,產業支持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農協的水渠農協的路,農協的標準農協的評級,之前日本那家種哈密瓜的為啥被毀田,是因為就那家夠狠,硬生生的把各種打壓挺過去了,那就只能找十來個小夥子去毀田嘍,有壓迫就有反抗,但現在日本農民的反抗也在被農協所引導著,這點就十分可悲,農協在利用日本民眾對農協的反感向政府開價

農協現在真正的利潤大頭是投資,農民存在銀行的存款,往往是有使用周期的,日本政府給農民的各項補貼,也不是需要馬上下發的,那麼大一筆錢,支出周期穩定,你能忍著不拿來干點啥?

過去農協只是誘導農民種植特定經濟作物,脅迫農民貸款購買各自農機具,對農民種植指手畫腳,對部分農業研究成果進行侵吞,現在的農協,老項目沒丟,新項目也是搞了不少

種地哪有玩錢舒服啊,是吧,當然玩錢可能會虧,那猜猜誰來托底?


3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3


寶貝請轉身:


現在明白為什麼不讓搞協會了吧?和貓協狗協一樣。

站利益和立場,就不說人話,呈現物種的多樣性。

3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3


拉拉:


美國人在上世紀50年代為了防止日本赤化,通過溫和土改搞出農協來代替地主。

等到80年代日本沒有赤化可能後,農協這種外力建立的組織很快就光速成為新時代地主。

3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4

作者:鴻雁復北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3074156/answer/18954586485174854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黑社會組織,乾的那些事就是明面黑社會行為

日本的農協不是國內想像的什麼農業協會,代表了農民的利益。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日本農協就是典型的牙商。
他們一面壓低收購價打壓個體農民、一面哄抬終端農產品價格、搞得消費者怨聲載道,現在還打著低收入農民的旗號、要求政府財政為他們的竭澤而漁兜底

實際上這幫貨只能代表他們自己的利益,純純的兩頭吃,一邊利用身不二正的高價本土產品,割消費者韭菜。

通過控制全日本的農業生產銷售渠道,來割農民韭菜,作為一個日本農民你想用自己的農產品大規模交易只能靠農協,你種什麼、種多少、賣多少、完全是農協決定的,日本農民幾乎沒啥自主權。

日本農協發動交農造反,要求提高米價

日本農協剛剛組織了發動了發動「百姓一揆」,也就是著名交農造反,說一下傳統農民造反分兩種,大家熟知的起兵造反是第一種,第二種就是日本現在這樣交農造反,意思是農具交了,不種地了,歷史上大多數農民造反都是交農造反。(用現代化說就是罷工,不種地了)

儘管日本米價已經比去年翻倍,但是運動訴求依然是提高米價,同時進一步減少農產品進口配額。

運動提出三點核心訴求:1. 為農民提供類似歐美國家的收入補償。2. 確保所有市民(包括貧困階層)能穩定獲得糧食,建立相關機制。3. 提高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保障食品安全。(減少進口配額)

你說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繞過農協搞網購,搞訂單農業,直播帶貨,那你家田地大機率,一不小心地里就多了幾十瓶農藥,農作物全部死光光。

農民本人要是不聽農協的話,那半夜你家房子可能會莫名其妙走了水,畢竟日本鄉下房子木製居多,失火也很合理。

你說想去告狀?日本議員不依靠農協的選票還真上不去,所以現在的表現就是日本沒人想當農民,農民人數年年下降。


3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4


王欣宇:


如果拿中國人習慣的視角和概念來理解日本農協:

你家鎮上的農信社、供銷社、農技站、保險代辦點、甚至部分超市和社區服務站,全都合併成了一個叫做「XX鎮農業合作服務中心」的機構(基層JA)。無論是農民還是鎮上居民,都可以交點「股金」成為會員。

你可以在這裡存錢貸款(農信社功能),買化肥農藥日用品(供銷社功能),賣你種的糧食蔬菜(供銷社功能),諮詢種地技術(農技站功能),買保險(保險功能),甚至可能還提供加油、看病、辦喪事等服務。

這個中心賺了錢,除了留下一部分用於發展和風險準備,剩下的會根據你的「股金」和你使用服務的多少,給你發「分紅」和「返點」。

這個中心吸收的存款,大部分會上交給市裡的「XX市農村信用社」(縣級JA),市裡的再交給國家級的「農業銀行」(農林中金)去投資。投資賺的錢再層層返還下來,成為這個中心的重要收入,用來支持各項服務,尤其是補貼那些不太賺錢但農民必需的服務(比如農技指導、農產品收購)

同時,在買農資、賣農產品方面,這個中心也接受市裡和全國的「供銷總公司」(經濟連/全農)的協調和支持,實現大規模採購和銷售。

JA的金融業務架構

以上比喻跟中國最大的不同是:JA只是個民間組織,它接受政府監管,有時也幫助政府做事,但它也能反過來影響政府決策,甚至在某些方面與政府進行公開博弈。

本輪日本米價暴漲,其實就是JA通過市場手段維持高價併疊加了一些外部搶購因素,在市場上壓倒了農林水產省開倉放糧所作出的努力。

當然,日本普通消費者肯定也是頗有怨言的,但他們更關心的是JA內部運作以及跟政府關係的透明度,而不是單純的否定JA或者把它簡單的描繪成一個「作惡的組織」


3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4

作者:毒客DUCK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3074156/answer/1128398422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遇到最奢侈的水果是什麼呢?

2019年7月9日,日本中部金澤市中央批發市場舉行的拍賣會上,由日本石川縣開發出的高級品牌「浪漫紅寶石」,吸引了日本40家葡萄廠商競拍,其中一串浪漫紅寶石葡萄以1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2萬元)的高價刷新了紀錄,其單位價值遠超同等重量的純金。

2018年5月22日,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一顆產自北海道夕張市的夕張蜜瓜,以320萬日元的天價,折合人民幣要8萬塊成交。

2008年,北海道出產的甜柱西瓜也一度以65萬日元的價格刷新的西瓜的價格!

除此之外,還有20萬日元一對的宮崎縣太陽之子芒果、單果高達3000日元的草莓,即便是普通的西瓜在日本也折合人民幣一百七一個,橘子10個35,香瓜一個要60,蘋果、桃子、梨每個都得12塊…

這個價格,放眼整個已開發國家圈子,日本水果也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當然其中也有科技投入、品種研發、植株培育等因素,畢竟「一分錢一分貨」一向是農產品的真實寫照,到日本水果、大米、蔬菜普遍價高現象的背後,真正的始作俑者其實一直都是——

畸形的日本農業協會。

日本農協最早可追溯到德川政府剛倒台的19世紀70年代,彼時的日本以德國信用組合制度為師,推進建立農業協同組織。這種早期組織主要存在於茶葉、蠶絲、紡織等手工業者,以促進銷售、購買以及生產資金的相互融通為目的。1998年,日本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關於合作社的法律產業組合法,以法律的形式將各農戶、團體等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到1920年代後,全球大蕭條重創日本農業,日本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引發的農業恐慌,開始通過行政干預和指導實現產業組合。1933年,出現了全國稻米銷售購買組合聯合會、全國產業組合制私聯合會和大日本柑橘銷售聯合會等行業組織。這些組織在日本侵華時期合併為農業會,積極為日軍籌集大量物資,為侵略擴張事業助陣。

日本戰敗後,農業會被取締,同時日本爆發飢荒,糧食儲糧大幅下降,價格上漲,許多人餓死,日本政府為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地主與農民的長期矛盾,1946年其制定了農地改革法,政府從地主手中收買土地,再以較低價格賣給佃農,從而確立了戰後日本農業家庭經營的基本制度。此外,當時的吉田茂政府還意識到,傳統的家庭農場也是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頑疾,必須進行改革。在此背景下,日本於1947年7月制定了農業協同組合法,在全國範圍內組建農協。

怪獸就此出籠!

日本農協的最初的宗旨是農民出資、農民管理、農民利用、農民享受。這對於受了千百年壓迫的日本農民階層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農業工業者紛紛踴躍加入,到1950年加入農協的日本農民超過99%。客觀來說,農協建立初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極大緩和了社會矛盾,有效保護了小農和小工商業的經濟利益,還加強了廣大中小產業者自立互助。對於日本農民來說,更多的事情可以交給農協考慮,自己只需要專心種東西就行。農協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收集起來進行集中販賣,在銷售過程中,為了調整供需和提高附加值,農協還要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篩選。農協還提供肥料、農藥、飼料、農機具甚至食品、日用雜品、耐久性消費品的生活生產資料,售價十分優惠,而需要農民回報的,就是只能通過農協獨家渠道購買,並接受農協的指導。

這兩個要求使得農協基本實現了百分之百對日本農業的壟斷!

從理論上,如果農協講良心還好,但一旦農協組織滋生出了自主意識,那麼農民可以說就是毫無還手之力的羔羊……

從日本農協歷史的發展看,農協從最初順從農民逐漸開始指手畫腳。到了最後,農產品賣多少錢,具體種什麼、種多少,完全是農協說了算,銷售渠道和定價權完全淪為其工具!

農協的干預導致日本農產品也使得日本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一下子進入到了一個違背市場規律的高價狀態。比如在糧價上,日本大米價格是泰國的9.5倍,日本農協又想方設法推動政府設置貿易壁壘,提高進口大米關稅,並拒絕向美國、中國、東南亞等地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很快,進口大米的價格也上漲到與日本國產大米一樣!

一方面日本農民的權益確實得到了保障,但高昂的消費溢價,最後還是靠普通消費者買單,日本農民真正得到利益了嗎?

不!

首先,農民本身就一直是消費者的最低端,其受到的剝削一直就是最重的!


其次,日本農協對於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典型的低價採購,高價賣出的過程。同樣以水果為例,日本水果上市的過程十分繁瑣,首先是果農賣給農企,在進入批發市場之後,經過拍賣銷售給經濟批發商、零售商、中間商、超市、餐廳等大宗消費場所進行銷售。部分水果經經濟批發商銷售給加工企業,得到飲料、罐頭的產品,再銷售給超市、飯店,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等產品到了消費者手中,已經遠遠超出採購價。假若農民想跳過這個環節,直接委託批發商進入,批發商則會遭到打壓,最終不得不妥協。更憋屈的是,日本農民連具體的種植計劃都沒有任何話語權。為了維持高級感,農協不斷洗腦農民,打出所謂的減產提質口號,不但嚴苛限制種植量,還出台多種規則,派出專家核驗,有不合標準的一律勒令爛在地里,不准在市場流通,甚至不准隨便贈送給親友。這些規則極為苛刻,果農種植的多半作物最終都白白損耗。就這樣,日本水果產業在農協的強力介入下越來越畸形,為了進口水果則被農協壓得死死的,一直到1980年代末,進口率都不足20%,即便在新千年後大幅度增加,也一直在50%左右徘徊。這對於一個本土種植條件本就先天不足的國家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當然,日本農協長期以來形成了對農村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全面壟斷控制,也的確讓農村保持高度穩定性,為日本低成本維穩立下汗馬功勞。但農協仗著自己是農村唯一壟斷組織的優勢,可以堂而皇之地打著維護農民利益的幌子來獲取政策優惠。可對於廣大日本農民來說,如果農協損害自己的利益,該找誰去說理呢?沒有!只能任人擺布,一如他們的祖輩被武士階層壓迫上千年一樣,再度進入歷史的輪迴。。。

因此,如果用一句話評價日本農協,毒客DUCK的評價是——屠龍少年,自作孽、不可活……


4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7 20:05

忘川擺渡翁:


就是一個把控壟斷著日本農產渠道的合法黑社會團伙,向上聯合農水省囤積糧食高價賣出獲利,向下以拒發種子和斷絕採購渠道等手段威脅欺壓農民,有什麼事就紅豆泥私密馬賽一下當無事發生,頗有一種民國期間四大家族的風采。

真就資本主義學進骨頭裡了。

在抗戰期間,四大家族通過政治特權與官僚資本深度滲透四川蠶絲業,形成系統性壟斷,成為發國難財的典型案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孔祥熙率先以祥記商行等企業為工具,試圖吞併四川絲業公司及全省蠶絲產業鏈。宋子文則通過中國銀行向四川絲業公司注資近40萬元,並連續五年擔任常任董事,安插錢新之、徐廣遲等親信進入管理層,逐步蠶食控制權。宋美齡系統更以「改良蠶絲實驗區」名義,將樂山等七縣劃歸其新生活運動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管轄,直接搶奪當地繭源和第六絲廠資源。這種掠奪引發地方軍閥激烈對抗,最終在張群斡旋下達成「利益均沾」協議,四大家族持股比例在1941年攀升至38.98%。

壟斷體系建立後,四大家族通過貿易委員會操縱價格體系:1939年出台《四川省土繭土絲管理大綱》,強制規定官定收購價僅為市場價三分之一。例如一等繭每公斤僅0.85元,遠低於生產成本,迫使蠶農在黑市拋售。同時設立「土繭土絲管理委員會」壟斷運輸,嚴禁蠶農自主加工銷售,所有生絲必須經該委員會轉售貿易委員會出口。這種雙重壓榨導致四川生絲出口利潤被四大家族獨佔,而蠶農陷入破產境地。據記載,1941年國統區出口生絲90%來自四川,貿易委員會通過操縱國際市場價格差,單筆交易利潤率可達300%。這種以抗戰名義實施的行業壟斷,最終將民生經濟異化為官僚資本的提款機。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