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哥妙妙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670206/answer/35011714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米哥朋友圈陪你日拱一卒 142/1000
今天聊一聊關於說話「尖酸刻薄」的一點看法。
你發現沒有,生活中有些人在處理事情時候,一開口就特別容易引起爭端,起衝突。
比如說,兩個人因為排隊或者搶位置有了點小衝突,本來問題不大,好好溝通即可。
但如果有一方發問:「你這人咋這麼沒素質?」
那麼下一句大機率是:「我咋就沒素質了?」
雙方就開始吵了起來。
還有一些話,聽起來很熟悉,也很扎心。比如考試考砸了,有些事情沒做好了,大機率聽到這樣的批評聲音:
「你就是從不好好學習,不認真不上心。」
「你做事就是弔兒郎當的,不靠譜。」
「你這又懶又蠢的,還有希望嗎?」
這樣的話,似乎很稀鬆平常,但是聽起非常刺耳,令人不快,就像容嬤嬤拿著一根針一下一下扎在人心上!
什麼是刻薄?這種說話方式,就是刻薄,還有更尖酸的,我寫不出來。
那這種表達方式為何會讓人感到討厭呢?
因為對方一開口,是對人,不對事,只評價人,不分析事。
更惡劣的是,當評價人的時候,是用嘲諷的方式,進行全面否定,直接打擊的自我認同感。
當孩子考不好了,就開始責怪孩子從不努力。而不是分析,這次考試失敗在哪裡,下次如何提升。
當遇上鄰里相處有衝突,就會罵別人沒素質,而不是考慮如何提醒和建議。
當遇上別人做事慢了忘了,就說這個人不靠譜,而不是思考是否提醒或者對方遇到什麼難題。
反正,只要有什麼事,就先往對方身上潑一身髒水,渲泄自己情緒,而不是考慮如何更好解決事情。
你說對方是故意打壓嗎?有些也不是,初心也是為對方好,也並不是故意要傷害別人,以為自己只是刀子嘴而已。
但,說話刻薄的人,但是真的忽略了一點,或者是錯誤認為,只有狠狠刺痛對方,才能讓對方引起重視。
以為只是輕飄飄地幾句評價人的話,卻不知落在對方心裡的,是一把把尖銳的刀。
或許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錯把「刻薄」當「嚴厲」了。
嚴厲,根本不是尖酸刻薄。
嚴厲,是指對事情有明確的、高標準的要求。而尖酸刻薄,是指的對人的否定和評價。
換個角度看,這種方式,不就跟以前說的,棍棒教育嗎?只不過換成了,用自己的刀子嘴,刀的是別人的豆腐心。
所以,你可以嚴厲地批評,但是請別尖酸刻薄的諷刺。
因為當一個人的行為出錯而受到批評,他還有可能通過改正行為來獲得認可。
但是當人格受到攻擊時,這種被否定的感覺是深刻的,且難以擺脫的,需要用很長時間去療傷。
尤其家庭教育中,越是關係親密的人,越沒有防備,越是容易受傷害。
快樂的童年治癒一生,
悲傷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這就是溝通中,我特別厭惡的,尖酸刻薄的表達。
請別再以為,刀子嘴是會說話的表現,那其實是情緒不穩定的表現。
而且,可笑的是,說話刻薄的人,面對問題時候往往容易不自覺採取雙重標準。
比如說,開車時候,看到有人從車窗外里丟東西,就會評價對方沒素質。但是假如是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順手往窗外丟垃圾,就會認為是車裡沒有垃圾桶,或者太乾淨,沒辦法偶爾為之。
或者過馬路,看到別人闖紅燈是因為對方沒素質,而自己闖紅燈是因為自己有急事。
總之,自己的問題,一切傾向於外歸因,是由外部環境或他人的錯誤導致的。
而對於他人,則傾向於內歸因,認為問題出在個人身上,是人的問題。
當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的時候,不能期待對方去改變,因為我們很難去改變一個看問題雙標,活在自我世界的人。
所以,面對尖酸刻薄的言語,我們需要去建立自己的防禦機制。
一方面,如果遇到無法逃避的場景,比如瘋狂輸出的家長,比如暴跳如雷的上級,那麼,盡量主動忽略那些評價內容,就當是個響屁給放了,讓自己聚焦於提煉有效的反饋,而不是全面接受負面評價。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讓耳根子清淨最舒服。而如果你能用魔法打敗魔法,那就另當別論。
另一方面,盡量選擇遠離那些習慣於尖酸刻薄表達的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因為一個人的溝通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投射。
無法接受對方的表達方式,背後也正是彼此價值觀的差異引起。
所以,在選擇合作夥伴或終身伴侶時,觀察對方的價值觀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尤為重要。
古話說,「妻賢夫禍少」。
我曾刷過兩個現實錄像的短視頻,視頻中的兩位妻子對待問題的態度截然不同。
同樣是夫妻外出旅遊,遇到衝突的場景。
其中一位是努力拉住丈夫,平息爭端,避免事態升級,最後和平處理。
而另一個是妻子喋喋不休,火上澆油,最終導致丈夫暴走,事態失控。
當遇到問題時,身邊有一個讓自己聚焦於理性處理事情的人,和一個天天跟你吹風都是別人問題的人,結果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尖酸刻薄的語言習慣,是一把看不見的刀,扎的是為你敞開的心,滴的是看不見的血。
它傷人,也傷自己。
所以,有必要讓自己學會辨識別人的尖酸刻薄,遠離這些隱性語言的傷害,避開那些看不見的刀。
如果可以,從自己做起,改變通過尖銳表達刺激人的習慣。做到先對事,少評價人,盡量不評價人。
如果要評價人,請包容,理解,正向鼓勵。
並不是只有棍棒才能教育,
鼓勵才是最好的教育。
【今日分享】
舌頭雖軟,卻能傷人。—— 班傑明·富蘭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