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鞠
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11441/answer/13698731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客觀上,漢語、日語【無法】去漢字,我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語即便想去漢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就是【技術上都完全不可能】,可能很多人會用拼音寫一小段話,然後說【你看,可以看懂啊】,但是我敢肯定要去寫科學論文,法律文書,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從根兒上對漢語的詞彙做全面改造。
本來,拉丁字母就是適合那種輔音豐富、形態豐富的語言,漢語、日語這種在歷史演化的長河中,輔音被大砍特砍,化作聲調、高低調的語言,在用拉丁字母上本來就存在先天不適,越南語作為聲調語言,用拉丁字母,因為自己有3000個音節,用拉丁字母的確沒問題。
但聲調語言的產生,反映到拉丁字母上,等於說是把一堆輔音,變成了小小的聲調符號,本身就已經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6世紀的中原漢語,有3800個音節,這個版本的漢語,非要拉丁化,還是可以拉丁化的,但隨着北宋時期入聲合併、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一路暴跌到20世紀的1200-1300個,這就使得各地漢語方言的【漢字依賴症】大幅升高。
我認為,在12世紀中原漢語的 -p、-t、-k全部消失後,拉丁化已經從技術上宣告不可能,不要拿東干語做反例,這個東干語他不需要寫什麼複雜高深的東西,就寫寫民歌、通俗故事,文字承載量極低,日語同理,甚至更徹底。
日語從很早的遠古時期,至少2000年前,就已經變成了全世界語音最簡單的語言,濁音清化、開音節化,以至於日語連很多核心基礎詞彙,都得用複合詞,比如:
蛋=tamago(球兒)
日語加入漢字圈,漢語詞彙大幅湧入,自然使日語從一開始8世紀就患上了嚴重的漢字依賴症,但若日語不加入漢字圈,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看看現在的紐西蘭毛利語,就是一堆特別特別長的詞彙,雖然日語從8世紀就患上漢字依賴症,日語依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基礎音節從88個砍到67個,從而也使得日語不論是本土詞還是漢借詞,都被漢字牢牢地綁定,韓語在對待漢字上,跟日語其實是同一種路徑,本來都是既有音讀也有訓讀,,但是因為韓語有韻尾-p、-k、-r,對漢字的依賴程度遠遠低於日語,自從15世紀發明拼音後,韓語的訓讀就大規模消失了,因為朝鮮人發現,本土詞用拼音寫完全沒問題,漢借詞用漢字來寫,一直堅持到了二戰後,,到了70年代,韓國大規模普及了教育,本來百姓用的不多的漢借詞也得到了大規模普及,這個時候,就不斷地有民眾嘗試減少漢字的使用,比如嫌【經濟】太難寫,就直接寫 경제,試着試着,就發現好像大部分的漢借詞寫成拼音也是可以的,所以韓語就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了,現在韓語基本上只有在非得用漢字才能表達清楚的地方,才會把詞彙寫成漢字,日語其實也想像韓語這麼做,但日語的語音過於簡單,被漢字綁定,,所以日本人這麼做的空間很小,目前漢借詞只有極少數諸如 きれい(綺麗)這種詞一般是寫假名,本土詞的話,寫成假名的會稍微多些(如代詞)。
但絕大多數實詞還是寫成漢字的,總的來說,越南語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漢語保留-p、-t、-k的方言 如 粵語、閩南語,也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韓語比較特殊,基本可以去漢字,但因為沒有聲調,很多漢借詞和人名又需要藉助漢字來輔助表意,而90%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和 日語,都已經被牢牢綁上了漢字的戰車。
以上是技術角度,此外還有道德角度、歷史階段角度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姓氏跟別人的姓氏合併,光是這一點,就連漢字的進一步簡化都阻止了,遑論拉丁化,而且這幾年,中國為了尊重姓氏,恢復了很多異體字、繁體字,比如 鍾-鐘(鍾);甯-寜(寧);於-於;等等。
從歷史角度來說,石油時代,各個社會都大規模普及了識字率,中國最晚到70年代初已經全面普及了識字率,這之後,已經沒有人有辦法再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改動,因為民眾都已經習慣了,兩岸如果哪天統一,台灣的繁體字還能不能用下去,也會吵翻天的,拉丁化之類的問題根本就是被掃進塵埃、無關緊要的了。
以上三個角度
最後還是要慶幸一下,機械打字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否則那個時候,打漢字真的太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