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倫茲變換42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11870/answer/35143271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最經典的校園七大不可思議事件開始看,感覺篇幅很長,出場人物很多(第一集,一些看起來還蠻重要的人物竟然就這樣痛痛快快地死了,很新奇)。
我感覺金田一系列有一種通病,這種套路的結構大約是:在一些出場人物並不是很多的案件中,單獨在一間陰暗屋子裡的人死去(甚至看到誰出現在這種密閉的小屋子裡,伴隨着恐怖的音效就能得知他必死無疑),隨着接連被殺剩下人數越來越少,金田一從案件相關人物的話語里得知一件離奇的往事(一般是有一個人驚嚇過度才說出的,他們實則聯手殺害/失手害死角色A)而角色B是角色A的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偶然得知了真相,潛藏身份跟剩餘出場人物打交道,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報仇雪恨。
我覺得以上結構的槽點在於,當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物說出:」是xx的復仇/和那件事有關「,我差不多就知道哪個角色是用了假名/假身份前來複仇。這樣的結構太過簡單,也缺少人文關懷,沒有更多對於人性的反思了,相應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單薄及平面。對於日漫也許大可不必這樣苛責,但我想看到的劇情實則是:
對我自己的腦洞不感興趣可以跳過不看 C, D, E聯手殺害A之後的幾年他們都很愧疚(而不是復仇近在眼前時突如其來的驚慌),B騙取到了C的信任,跟他獨處準備下手的那一晚C卻翻開了A的相片,C沒有解釋什麼,他們陷入了沉默。B猶豫是否要殺掉愧疚的C(角色自己對於復仇這種行為進行人文思考,案件也不只是強調解密),事件已經過去好多年了,C也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B沒有藏好的刀突然掉了出來(鑒於這是B沒有太多經驗,豐滿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C看到了本能地想要逃跑,B在恐懼中殺死了C,他也發覺自己並不只是為A復仇了,甚至剛剛他都替A原諒了C, D, E。B給已經是他女朋友的D打電話承認他殺了C,D想要為B掩護,到現場擦了血跡,利用詭計將案發現場變成了密室(就像誤殺A時也是她處理了現場)。B一瞬間感到很無力,膽怯地縮在自己的床上,跟D說出了自己想要為A報仇這一真相,然後掛斷電話,閉上眼睛,明天所有事情都會好起來的,他很慶幸自己認識了D。D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一直有反省,他會原諒她的。明早起來,B在C的案發現場看到D自殺了。E猜測到了有人在給A復仇,終於打算把這一切都告訴警方,E被捕了,而殺死C的犯人還在搜尋中。
有一些逃脫出這種套路的案件還是不錯的,動畫版的《異人旅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