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族传统文化将首次出草猎首视为男子的成年礼,因此照理而言于最初的袭击与之后与日军的战斗中不该有未成年少年参加战斗之情形,少数在世的赛德克族奢老亦以此否定少年参战之可能。然而在赛德克族生还者阿威赫拔哈的口述历史中,却有主张曾有少年参加行动的证言。
少年队之形成应属于意外之产物,主要成员除一名自马赫坡社起事即加入队伍的少年巴万·那威(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有一同名角色,但出身及细节与史实并不相符)外,大多为小学校遭攻击时在场之原住民学童;由于受到起义大人之鼓动与刺激,少年才开始以竹枪为武器加入攻击,且可能是校舍内杀害日本人教师(日籍教师的歧视与体罚可能是主要动机)、妇女与学童行动的主要份子。不过在后续与日军的正式战斗期间,赛德克少年们的主要任务为搬运补给品与担任信差,并未作为正规战斗员投入战斗。
赛德克少年队之成员除一部分战死外,最后大多向日军投降,但日方对少年可能参加攻击日本人一事相当严厉,凡是承认曾杀死日本人或于公学校加入攻击行动之少年均遭到处决。巴万·那威虽一度逃脱嫌疑但仍于1936年被查出参与而被杀,最后仅有阿威·赫拔哈因能冷静回答事发时郡守及老师所在位置等问题而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