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小溝:
謝邀~
今年去了兩次日本,春節去的東京,十月又去北九州逛了逛,較2023年少了一次。
憑心而論,第一次去日本前其實對日本挺不感冒的。心想都是東亞的國家,頂天也就和香港差不多。
不過自從去了一趟之後便停不下來了,日本也成了近些年去旅行次數最多的國家。
究其原因,樓上的幾個高贊其實都答的挺全面了。
首先是服務質量。體會過日本人的彎腰鞠躬服務再回想香港的白眼服務,至少本人是再也不會去香港花錢買罪受了。
其次是便利程度。遍地都是便利店就不提了,今年去日本明顯感受到日本的移動支付普及程度提升了許多,連不少自動售賣機都已經開始支持微信/支付寶付款了,這在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過:
去日本後支付寶和微信錢包還能用嗎?7 贊同 · 5 評論回答

日本不少公交車也已經支持微信/支付寶付款了
另外,由於日本不論是招牌還是JR的站名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中文字,相較去韓國方便多了,至少對於不認識日語的人而言,不論怎樣還是可以辨識到大概的意思(雖然也會有像大阪難波駅故意寫成平假名なんば的情況存在)。
但如何也不會有像之前去韓國搭乘公共交通,由於站名都只有韓文,只能靠記住幾個方塊和圓圈來記站名的痛苦體會。

最後可能是物價的因素。隨着日元近些年的貶值,不論是吃飯還是日用品的價格,除了交通費外,綜合感受上日本的物價已經和上海差不多。
唯獨對遊客而言漲幅比較大的是酒店價格,這方面個人感受2024年的價格同比2019年可能漲了有30%左右。
客觀地說,網上搜了下,日本政府對於「吸引國外遊客」這件事是着實是挺認真的。
下面引用部分新華社https://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6/08/c_1119015493.htm"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1]的報道:
早在2003年,日本便確立了「觀光立國」政策。為規範旅遊市場、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日本不斷完善旅遊法規體系,出台旅遊基本法、旅遊專門法規和旅遊相關法規等,確保消費者從與旅行團簽訂合同之時起,其權益就得到法律保護。
比如,日本《旅行業法》就規定,旅行社所刊廣告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漏登影響遊客判斷的重要事實,不得僅刊登最低旅遊費用。旅行社在接受委託後,必須與消費者簽訂書面合同,而且必須事先如實說明所有情況,不得誤導消費者。
很多人一提到日本服務,便會想到「耐心」「禮貌」和「周全」等特點。的確如此,高品質的服務讓「回頭客」在每年訪客中佔到大半比重。
比如以東京迪士尼為例,他們必須時刻保持微笑,保持與顧客的目光接觸;面對小朋友和使用輪椅的殘疾人時,他們必須蹲下來,避免「高高在上」形成的壓力感。。。
日本旅遊業界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為法律在上,一旦違規操作被消費者投訴,相關企業或人員將遭到嚴厲處罰,甚至被吊銷執照或被開除。
而僅就「一旦違規操作被消費者投訴,相關企業或人員將遭到嚴厲處罰,甚至被吊銷執照或被開除」這一條或許便是國內的旅遊行業未來10年無法做到的罷。
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每次在國內旅行,總會被「坑」個一到兩次。
參考
^https://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6/08/c_1119015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