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dronz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475768883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兩會期間提出「有些同志體重管理得不太好」,並計劃引導醫療機構設立體重門診。這一舉措看似聚焦於個體體重問題,實則暗含了我國慢病防控體系的一次重大轉向——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但這一嘗試能否真正撬動慢病防控的深層矛盾?我們需要從更立體的視角來審視。
一、體重門診的深層定位:預防醫學的破局點
傳統醫療體系長期聚焦於疾病治療,而體重門診的設立本質上是對「預防醫學」的補位。根據《柳葉刀》預測,到2050年全球超半數成年人將受肥胖影響,我國目前已有1.8億肥胖人群,其中僅4.8%主動就醫。這組數據暴露出兩個關鍵問題:公眾對肥胖的疾病屬性認知不足,以及現有醫療資源對預防性健康管理的缺位。
體重門診的突破性在於重構醫療價值鏈條:
1. 早期干預關口前移:通過體脂率、內臟脂肪等指標監測,識別代謝異常性肥胖人群,將干預節點從「已病」提前至「未病」。
2. 醫療資源重新配置:如中國科大附一院整合健康管理中心、內分泌科等多學科團隊,使三甲醫院從「救火隊」轉型為「防火隊」。
3. 健康責任再分配:通過個性化方案(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營養-運動聯合干預),將「個人自律」升級為「醫患共治」。
二、與傳統醫療的差異化競爭:多維度破圈效應
相較於傳統科室,體重門診展現出三個顛覆性特質:
1. 多學科協同作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案例顯示,內分泌科聯合營養科、中醫科甚至康復科,形成「代謝干預-膳食調整-運動支持-心理疏導」閉環。這種模式打破了科室壁壘,更符合肥胖作為「全身性疾病」的特徵。
2. 數據驅動的動態管理:上海十院提出的「不以體重論輕重」,強調通過代謝指標、基因檢測等技術,實現精準分型(如代謝正常性肥胖與異常性肥胖)。這超越了傳統BMI指標的局限性。
3. 社會場景滲透:雷海潮呼籲賓館標配體重秤,將健康管理嵌入日常生活場景。這種「無感化干預」比單純說教更具可持續性。
三、慢病防控的社會協同實驗:超越醫療的戰場
體重門診若要真正發揮作用,需構建「政策-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生態:
1. 政策槓桿效應:「體重管理年」行動聯合15個部門,從食堂健康餐到城市健身步道改造,形成跨領域治理網路。這種頂層設計比單一醫療干預更具系統性。
2. 社區網格化落地:將體重管理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如北京海淀區通過基層衛生站定期追蹤青少年肥胖案例,解決三甲醫院服務半徑不足的問題。
3. 科技與商業的博弈:司美格魯肽等藥物被納入指南,既體現醫學進步,也需警惕資本驅動的藥物濫用。體重門診的規範化診療將成為抵禦「減肥神藥」亂象的防火牆。
四、長期挑戰:理想與現實的三重鴻溝
儘管前景可期,但三大矛盾可能制約成效:
1. 資源錯配風險:當前體重門診集中於三甲醫院,與基層需求形成倒掛。若不能實現「三甲制定標準-二級醫院落地-社區跟蹤管理」的分級體系,可能加劇醫療資源虹吸效應。
2. 健康認知代際差:年輕群體沉迷「體脂秤社交」,中老年人群仍將肥胖視為「福相」。這種認知斷層需要差異化的傳播策略,而非統一的健康教育。
3. 商業利益裹挾:減肥市場亂象(如代餐產品肝腎損傷、切胃手術濫用)可能侵蝕公立醫療的公信力。體重門診需通過權威科普(如衛健委開發的微信表情包)重建公眾信任。
五、未來想像:從體重管理到健康自治
體重門診的終極價值可能超越慢病防控本身,成為公民健康素養的孵化器:
• 個體層面:通過動態健康檔案(如血尿酸、肌肉量監測),培養「數據化自我認知」;
• 社會層面:催生「健康管理師」新職業,預計形成60萬人才缺口,創造新型就業市場;
• 文化層面:重構「以瘦為美」的審美霸權,轉向「代謝健康」的科學價值觀。
結語:一場靜悄悄的健康革命
設立體重門診絕非簡單的醫療服務增量,而是一次對現代醫療範式的重構嘗試。它既需要打破「看病才去醫院」的思維定式,也要平衡預防性投入與短期醫療績效之間的矛盾。若能在未來三年內實現「二級以上醫院普及體重門診+基層健康管理網格覆蓋」,我國慢病防控或將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藥物依賴型的新路徑。這場以體重為切入點的健康革命,本質上是在與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代謝危機賽跑——勝負尚未可知,但方向已然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