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郁練級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691459/answer/265829269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德國,紅燈區合法,性工作者能依法交稅和購買社保,而且一年只工作200天,剩餘的時間都在玩,玩壞了怎麼辦?醫院免費幫看,請心安。
很多人不相信,可事實是如此,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問:「他們是怎麼成為已開發國家的?」
品質優異的「德國戰車」
世界上有32個已開發國家,分別是:瑞典,美國,丹麥,芬蘭,新加坡,日本,荷蘭,比利時,德國,澳洲,韓國,法國,奧地利,瑞士,愛爾蘭,挪威,加拿大,英國,以色列,紐西蘭,冰島等。
德國作為歐洲排名第一的國家,被當做是歐洲的一大代表。
德國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地處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國土面積357582平方公里,首都為柏林。
說到德國,很多人稱之為「德國戰車」,這和德國強大的工業密不可分,他們的嚴謹,讓他們的工業富有特點,這些特點被世人所認可。
德國工業結構及特點:
(1)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力等部門是支柱產業,其他製造行業如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採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太空業也很發達。
(2)高度外向,德國製造主要工業部門的產品一半以上銷往國外。
(3)中小企業是中流砥柱,一多半的工業企業僱員不到100名,但是企業專業程度強,技術水平高,靈活性強。
(4)壟斷程度高。
其中,備受中國人喜愛的汽車品牌奔馳、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都位於德國,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
除此之外,讓人仰望的德國機械化的使用,也是其作為工業強國的堅強支柱。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德國是很晚才開始發展工業化的,當時在英、法兩國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他們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一直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德國人不相信德國人
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
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範圍內, 就堅決不讓人做。
這也就造就了如今機械手替代人工作的情景,而且這種思維方式已經被世界上很多國家認可並得以借鑒。
而今,德國製造業機械化應用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德國目前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
簡單點來說,德國的工廠車間的崗位上,除了一個「操作工」以外,幾乎沒有其他人存在,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疊全部由機器完成。
而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就可以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視頻中看到德國機械化的時候,裡面都是智能機械化運作,很少看到有人在機械化的工作。
德國人很「懶」
德國大量運用智能化、機械化的同時,減少了工作中犯錯的幾率,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也讓德國人變得無所事事,閒了下來,工作時間也得到了很好的管控。
據統計,中國人的年工作時長為2100小時,位居世界前列,而譬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其國人的年平均工作時長都不足2000小時,而其中,德國人的平均年工作時長為1496小時。
這個一向以勤勞嚴謹作為標準的強國,在工作時長數據面前,暴露得反而是其「懶惰」的一面,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如此。
德國法律規定,每周工作5天的人,年假不得少於24個工作日,而且,如非必要,不得安排加班。
另外,德國人的年工作日只有近200天,也就是說,在剩餘的150多天了,德國的上班族們都在休假中,其中,有至少30天的時間裡,他們還是「帶薪休假」。
一年這麼閒,相信還真是不好辦,休閒的時間做點什麼好呢?對於這一點,德國人有自己打發時間的一套方式。
德國人的日常生活
休閒時間這麼多,如何度過成為了每一位德國人要考慮的事情,如果在中國,人們一到休息日,大都選擇去商場或超市採購,但是德國人卻享受不到這樣的福利,因為他們的商場和超市周末和節假日都不營業,因為店員也要放假。
如果繼續日用品的話,他們只能去火車站和加油站裡面的小賣部了。
逛街不成,只能另選其他,早前德國消費分析中心公布的一個有關德國人業餘愛好的民意調查,排列前10 名的依次是:
1、聽音樂
2、看電視
3、與朋友聚會
4、品嘗美食
5、看報紙
6、閱讀雜誌
7、駕車
8、騎自行車
9、游泳
10、讀書
沒有想到吧,8000多萬人口的一個國家,騎自行車都能進入前十,不得不說德國人的文化與我們相差很大。
另外,以排名第十的讀書來說,據數據調查顯示,91%的德國人在過去一年時間裡曾讀過一本以上的書,23%的人年閱讀量在9—18本之間,25%的人年閱讀量在18本以上,以書贈人也是朋友間最受歡迎的方式。
以年齡來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有讀書熱情,14歲以上的德國人中,69%的人每周至少會看一次書,36%以上的人覺得自己看書頻率還可以,22%的人看的書「很多」,而每天讀書的人也不在少數,佔到16%。
在德國,喜愛讀書的人佔到70%,有一半左右的人有定期買書的習慣,書籍與啤酒一樣都是這個民族的最愛。
看到這些數據,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德國會是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了,圖書市場的年銷售總額高達96億歐元。
相比於德國人的這些業餘愛好,「紅色文化」在2002年被搬上桌面,讓德國多了一筆額外收入的同時,也讓德國人有了一個新的去處:紅燈區!
德國的「紅色」產業
2002年,德國將賣淫嫖娼全面合法化,性工作者可以正當入保險、交稅。目前,德國性工業年度規模據信高達160億歐元。
性交易合法化的初衷是讓賣淫女擺脫皮條客的控制,但是批評者說,這樣自由的政策導致德國逐漸成了買春人的天堂。
在過去20年里,德國妓女的數量翻了一番,達到60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攀升,預估已經接近百萬大關,每天可以為150萬人提供有償服務。
更有甚者說,德國打算為窮人買單,讓那些想體驗性服務的窮人免費體驗,而費用均由財政支出。
作為生活在德國的窮人來說,做夢都能笑醒。
德國的福利讓人嫉妒
試想一下,能為窮人買單的一個國家,這樣的福利還有誰?德國除此之外的福利,同樣讓人眼紅,讓人嫉妒。
德國作為歐洲福利國家的代表,有著較多的福利政策,而這些政策不單單是針對本國家的人,連在德國居住生活或者求學的外國人也有權利去享受這些。
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涵蓋的方面非常的廣泛,從對孩子出生的育兒補貼,家庭補貼,到各種救濟金,德國的福利政策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確保其公民的基本的生活條件。
①三年的產假
凡是德國的公民、持有長期居留簽證者(包括法人簽證)及其配偶都可以享受生育福利。育齡婦女在懷孕期間及其產後短期間內享受法律保護不被解僱,而且繼續享受工資,並有權利享受每個孩子三年的育嬰假。
而且育嬰假不但是母親可以申請享受,父親也同樣可以申請育嬰假。
如果育齡婦女在寶寶出生前沒有工作,那麼每月可獲得300歐元補貼。如果申請人在寶寶出生前工作,生育補貼是寶寶出生前後平均稅後工資差額的67%。也就是說,如果休假不工作,就拿原工資的67%。
此外,孕婦從懷孕到生產後的調養等一系列費用皆由保險公司承擔。
②兒童金
德國兒童金是在小孩出生後每個月可以領到的一筆財政補助。
當孩子出生以後,孩子的父母每個月都理由領取200歐元左右,作為撫養孩子的費用,兒童金這個補助可以一直領到孩子年滿18歲。
18歲×12個月/年×200歐元=43200歐元,換算成人民幣的話,相當於30多萬。
另外,如果孩子18歲以後還在讀書,領取兒童金可以延長至25歲。
③免費醫療服務
在德國,法定醫療保險是一種福利政策,德國公民或者外國人都有權利享受,這種保險對於被保險人的覆蓋率是100%。
從醫療的方面來講,法定醫療保險包括了牙科、外科、內科、婦產科、精神科、預防措施、替代治療法、住院、護理、復健、慢性病等各種疾病或身體疾患的治療與醫藥費用。
而且,法定醫療保險承擔所有的治療與醫療費用。
說白了,就是看病不花錢,沒錢也不要緊,國家免費給你治療,費用由保險公司承擔。
④上班族的福利
1、硬性的休息要求
在勞動保護政策方面,國家法律嚴格規定,禁止招收童工,禁止讓18歲以下的青年工人上夜班,禁止休息日和節假日上班,禁止讓孕婦在產前六周,產後八周上班,除每周休息兩天以外,每個工人每年享受六周帶薪休假。
德國人嚴格遵循節假日不上班的規定,到了禮拜天,連商店都關門了,商店的服務員說,我是人,我也要休息,要尊重我的人權。
2、公司欠薪,政府賠錢
一旦企業拖欠職工的工資,則由政府先支付給員工。企業欠員工多少錢,政府就給職工多少錢,先讓職工回家,接下來的事就變成了政府最後一次工資,和違法企業之間的事。
德國政府先出動警察局、檢察院介入欠薪事件。
3、夫妻異地也賠錢
假如夫妻不在一個城市裡面工作,丈夫為了去另一個城市讀進修學校而跟妻子分居,如此國家是要給錢的。
另外,工人回家探親,路費由勞動局支付。
已開發國家中的「農村」,發展中國家的「城市」
和很多國家不同的是,德國作為已開發國家,整體看過去並不像大都市,更像是一個「大村莊」,主要體現為建築上。
在德國,很少能看到摩天大廈,最高的建築物的高度為259米,坐落在我國的上海中心大廈是它的兩倍(上海中心大廈高632米),德國最高建築物排行如下:
1、商業銀行大樓:259.0米(法蘭克福)
2、商品交易會大廈:256.5米(法蘭克福)
3、城西之塔:208米(法蘭克福)
4、美茵塔:200米(法蘭克福)
5、185大廈:200米(法蘭克福)
6、歐姆尼大廈:189.9米(法蘭克福)
7、特里亞農大廈:186米(法蘭克福)
8、歐洲央行大廈:185米(法蘭克福)
9、格蘭塔:180米(法蘭克福)
10、歌劇大樓和陶努斯大廈:皆為170米(法蘭克福)
和德國相比,我國排名前十的建築物,高度都在500米左右。
所以,一個國家的建築物普遍偏低,而且外觀比較樸實,讓人感受不到城市的氣息,仿若一座「村莊」,這樣的建築群,在我國頂多是一座縣城級別的。
德國人喜歡的食物
說到德國人對飲食的要求,是真的一點都不高,說不高吧,其實又很高,首先來說,德國人普遍喜歡吃肉,跟中國一樣,豬肉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愛。
德國人對於豬肉的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香腸是德國知名度最高的食物之一。
另外,德國的主食不是饅頭和米飯,而是各式的食用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
他們早餐大都是喝一些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麵包,以及與麵包相配的奶油、乾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
到了午餐,又比較簡單,一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麵包,或炖牛肉配米飯和生菜,飯後喝一杯咖啡或吃一個冰淇淋就打發了,這樣的飯量放在國內,可能工作不到2小時就餓壞了。
而他們的晚餐通常是冷餐,一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新鮮的水果,當然,主食肯定是麵包。
如果心情不錯的話,他們還會拿出來啤酒解解乏,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為138升,喝啤酒也是德國人打發時間最喜歡的一種方式。
德國的喪葬文化,和我們之前一樣
和我們花葬習俗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德國家屬都不願見到親人火葬,故葬禮選擇以傳統土葬比例居多,也就是我們六七十年代比較流行的土葬習俗。
當然,也會有一小部分人選擇火葬的方式和親人告別。
在德國,當死者過世後,家屬必須申辦死亡証明書,據此証明書,家屬可以向各地墓園或殯儀社要求辦理葬禮,無論是火葬或土葬,死者必須先由殯葬公司專車載往墓園停放,且都得為死者備妥棺材。
以火葬而言,棺木將被送往火葬場處理,火葬必須事先約定時間,火葬場也單獨處理個案,家屬可以親自在場,火葬人員行禮如儀,連一絲骨灰也不遺漏。不過,德國人由於不忍心親眼見此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屬不會在現場觀看。
另外,早前他們的醫保卡中還附有殯葬費補貼,可在2004年的時候取消了這一項補貼,對於無法支付親人安葬費用的人,可以向政府社會福利部門申請資助,後者可承擔最多750歐元的殯葬費,以及火葬廠和墓地的費用。
德國這個國家,基於發達的工業化,讓人遠離機械式的工作狀態,讓人得以得到很好的休息,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其他的事。
生活在德國的人,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因為就算沒有工作,國家也會出錢援助,讓人活得沒有太多壓力。
我想說的是,德國雖然看似很完美,但暗地裡也隱藏了很多不被公開的秘密,我們承認他們強大的同時,也要轉過頭看看自己,只有證實與別人的差距,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另外,如果你要去德國的話,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1、在德國不等紅綠燈亂穿馬路,不僅會遭路人白眼,還有可能會收到5歐的罰款。
2、德國人對垃圾分類這件事很較真,如果亂丟,同樣會收到罰款。
3、在德國千萬不要有向納粹致敬或與此相關的任何其他納粹標誌,旗幟或口號。這在德國是非法的,如果被抓,任何違規行為都可能導致高額罰款和最高五年的監禁。
4、不要隨意將水瓶扔進垃圾桶,每扔一個空瓶子意味著扔了0.25歐。為了促進資源循環,德國開發了回收瓶子系統,當你在超市買瓶裝或塑料的水時,每瓶水將會產生額外的0.08到0.25歐元,以此鼓勵你積極地將瓶子退回。
5、不要走在自行車道上,這不僅違法,說不定還會遭到自行車手會瘋狂按鈴向你提示。
6、在德國,安靜的時間受到法律管制,這意味著周日不能有響亮的音樂,鑽探或吸塵等有噪聲的活動,否則會引起鄰居一連串的投訴和公共秩序官員的來訪。
面對如此魔性的德國,如果有機會去旅遊和居住,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