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5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晉陞?
21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5
作者:溪水人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21688307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晉陞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壓力。以前當個普通小職員,按部就班完成手頭那點活兒就行,到點下班還能有點自己的生活。

可一旦晉陞了,好傢夥,各種任務指標壓下來,出了問題第一個找的就是你,手底下人管不好也得挨批,那壓力就跟座大山似的,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為了那點多出來的工資,把自己整得天天焦慮,太不划算了呀。


其次呢,現在的職場環境有時候挺複雜的。晉陞可不單單是看你活兒幹得好不好,還得懂那些人情世故,得會拍領導馬屁,得跟同事各種周旋。

好多年輕人就煩這個,覺得憑本事幹活才是正事兒,不想捲入那些勾心鬥角的事兒里,乾脆就放棄晉陞的機會,落個清淨。

還有啊,現在年輕人更看重生活質量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晉陞後忙得沒日沒夜的,哪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比如旅旅遊、搞搞愛好啥的。而且有些崗位晉陞了也就是多幹些重複又枯燥的活兒,根本沒法實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價值,那升上去又有啥意義呢?

再者說,工資待遇這一塊,有時候晉陞帶來的漲幅也沒多大吸引力。拼死拼活升上去,工資就多那麼一點兒,還不夠彌補自己付出的精力和犧牲的休閒時光呢,那自然就不願意去爭那個晉陞的名額了唄。

22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6

開水白菜:


哪裡的年輕人不願意晉陞?說來聽聽。

我周圍的年輕人十個有八個都削尖腦袋想晉陞和當官。

23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6

木羊人:


我之前有個同事親口跟我說過,人事總監曾經跟她提過關於晉陞的事,就加一千塊,問她願不願意當運營主管,我同事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說主管才加一千塊,那我肯定選擇不晉陞,升職之後更忙就會沒時間陪她女兒,性價比不高,所以她當時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我聽了之後都覺得離譜,才加一千塊,就要人家當主管。誰會這麼想不開啊?

這年頭,晉陞的性價比太低了,越來越多年輕人都不屑於晉陞,情願當個小嘍囉,每天準時下班。

晉陞通常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加、責任的提升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年輕人可能更傾向於避免這種額外的負擔,因為他們可能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者更願意專註於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內容。

24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6
作者:悠悠我心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0983372062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晉陞的路不好走

晉陞特別難,這是一種金字塔往上走的過程。真可謂僧多粥少,幾率很小,付出的特別多。有時候經過大量的付出和積累,還不一定能夠得到晉陞。因為晉陞是不光看工作能力,工作付出還要看人際關係,崗位稀缺程度,實力佔一方面,機遇占另一方面。

第二,文化的多元性

晉陞知識職場的一個方面,可以說有多大的崗位又有多大的壓力。很多年輕人喜歡輕鬆的工作環境,並不想到晉陞的管理崗,給自己帶來人際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業績考核

的壓力。

在職場上做一個專業人士,解決專業的問題,這種工作的成就感也挺好的。

有的人就喜歡當士兵,不想當將軍。現在職場的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的。

每個人都有權鑒定自己的幸福,定義自己的人生。只要自己覺得開心快樂知足就好,不一定非得攀比。

晉陞並不是唯一的出路。社會進步了,價值觀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讓年輕人的幸福實現的途徑也是多元化了!



25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7

作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05131510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晉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工作壓力與生活平衡

- 工作強度增加:晉陞往往伴隨工作責任和任務量大幅增加,如從普通職員升為部門主管,需負責團隊管理、項目規劃等更多工作,常需加班出差,難以兼顧工作與生活。

- 生活質量下降:過度投入工作會導致個人休閒和陪伴家人時間減少,影響生活幸福感,一些人更看重生活品質,不願為晉陞犧牲生活。

職業發展的顧慮

- 晉陞瓶頸與天花板:部分行業企業晉陞渠道有限,即使晉陞也可能很快遇到天花板,職業發展空間後續受限,使一些人覺得晉陞意義不大。

- 專業與管理的矛盾:有些晉陞意味著從專業領域轉向管理崗位,而部分專業人才更願專註專業,擔心晉陞後無法深耕專業,影響職業成就感和競爭力。

個人價值觀和工作態度

- 工作的本質追求:一些人認為工作是為獲取經濟收入維持生活,晉陞帶來的收入提升與付出不成正比,他們更願在現有崗位穩定工作。

- 對權力和責任的態度:晉陞意味著更多權力,但也需承擔更多責任和風險,有些人不願承擔決策失誤等責任,也不追求權力帶來的地位感,滿足於做好本職。

職場環境與氛圍

- 公司文化與氛圍:若公司文化不良,如存在、內部競爭惡性等,會讓員工對晉陞反感,覺得晉陞靠關係而非能力。

- 人際關係壓力:晉陞可能改變同事關係,面臨更多人際關係處理問題,如管理曾經的平級同事,若處理不當會帶來工作阻礙和心理壓力,使一些人對此望而卻步。

26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7

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晉陞,說白了就是覺得「升職加薪的性價比太低」。說說我的看法:

一、錢沒多多少,活兒翻好幾倍

升個職工資可能就漲幾百塊,但天天開會、寫材料、背指標,周末加班成常態。領導看著風光,實際累成狗,年輕人一看:「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

二、不想當「背鍋俠」

職位越高責任越大,項目出問題領導先挨罵。年輕人精著呢:「工資不夠精神損失費,不如在基層摸魚保平安」

三、討厭職場「宮斗劇」

以前升職要陪領導喝酒送禮,現在年輕人最煩這套:「讓我跪著掙錢?不如躺著刷抖音」

四、人生不止有工作

這屆年輕人更會算賬:「加班賺的錢不夠植髮,升職加的錢不夠看病,不如準點下班陪對象擼貓」很多人副業搞自媒體、開網店,賺得不比工資少。

五、看透職場真相

很多公司晉陞標準玄學,還不如直接擺爛:「反正努力也不一定升職,不如把領導熬退休」特別是體制內,一眼望到頭的晉陞通道更讓人沒動力。

說白了,不是年輕人懶,而是他們更清醒——用健康換職級?用尊嚴換頭銜?這買賣早就不划算了。現在流行的是:「你給多少錢,我干多少活」



作者:Smith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05732528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7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7

悟天愛悟空: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鋼筋水泥環境惡劣,

氣候異變生存不易。

28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8

作者:壯漢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07021093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前陣子參加同學會,發現個魔幻現實:在投行當VP的老王羨慕當自由插畫師的阿凱,而身為上市公司總監的琳達正在偷偷備考教師編。這屆年輕人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他們正在職場金字塔前緊急剎車,甚至開始主動後撤。


Excel表格撕碎升職畫餅

打開國家統計局《2023年企業薪酬調查》,一個反直覺的數據刺破幻想:管理崗年均收入增幅(9.7%)首次被技術崗(11.3%)反超。更扎心的是某會計師事務所流傳的「五年損益表」:


職級

  

薪資漲幅

  

隱形成本

  

淨收益

  

高級崗

  

+45%

  

日均加班3h/植髮2萬/心理諮詢1.2萬

  

-8%

  

管理崗

  

+68%

  

24小時待機/三高治療/離婚訴訟

  

-15%

  

在深圳科技園咖啡館裡,95後程式設計師小陳給我演示了他的「時區切割法」:拒絕晉陞後,他利用時差同時承接澳洲和德國的遠程項目,收入反超主管30%,還完美避開早晚高峰——畢竟「地鐵座位可比總監辦公室沙發舒服多了」。


從「向上攀登」到「橫向拓荒」

老一輩奉為圭臬的科層制神話,正在遭遇三重解構:



權力通脹:某地產公司的「總字輩」從2015年的7人膨脹到2023年的43人,總監頭銜的含金量堪比縮水的年終獎
決策真空:在杭州某網際網路大廠,產品總監的實際許可權還沒ChatGPT的API調用額度大
責任黑洞:教培行業大地震時,最先被優化的中層管理者們突然發現,自己這些年淨練就了「替老闆群發裁員郵件」的手速

更顛覆性的認知來自Z世代的「職場樂高論」——他們拒絕被釘死在某個固定位置,而是把技能拆解成可拼接的模塊。就像B站上爆火的95後UP主「矽谷逃兵李湯姆」,他白天是外企工程師,晚上變身AI繪畫導師,周末還能接商業諮詢,這種「職場樂高式生存」讓他的收入結構比總監更抗風險。


在「燃燒自己」與「滋養生活」間精準卡位

上個月在急診室撞見前領導,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營銷副總,此刻正蜷縮在輸液椅上批OA。他苦笑著亮出手機屏保:女兒小學畢業典禮的照片,拍攝者是他花388元雇的跑腿小哥。

年輕人正在覺醒的**「情緒時薪」意識**,讓升職誘惑徹底失效:



看見部門經理在團建時躲進衛生間開跨國會議
聽說新晉總監為保職位冷凍卵子延期生育
發現領導們的微信運動步數常年徘徊在200步以下

我的瑜伽教練蘇珊堪稱人間清醒:當教練時她可以邊教課邊考證,升店長後卻被困在無休止的報表和客訴中,「現在時薪漲了30%,但每周末要吞4顆布洛芬,這筆賬怎麼算都是血虧」。


尾章:
這代年輕人不是喪失了上進心,而是進化出了更精明的「職場ROI計算器」。當發現「升職」這個理財產品實際年化收益為負時,他們果斷選擇把人生籌碼押注在更可控的賽道——可能是打磨獨家技能,可能是開拓斜杠身份,也可能是守護住清晨的咖啡香和傍晚的晚霞。

就像《瓦爾登湖》里說的:「我們為何要如此匆忙地成功?」眼前的年輕人給出了新解:真正的職場自由,或許不在於能指揮多少人,而在於能拒絕多少「不得不」。


29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8

作者:伊莉莎白白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16035580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晉陞提不起興趣,原因很簡單:「性價比太低」,「生活壓力太大」。說白了,升職加薪聽起來很美,但現實卻很骨感。

1. 升職=加班+背鍋,工資卻只漲「一丟丟」
舉個例子,小李升職後,從「朝九晚五」變成了「996」,工資只漲了2000塊,但工作量翻倍,還得天天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動不動就背鍋。算下來,時薪可能還不如以前。這種「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感覺,讓年輕人覺得晉陞簡直是「坑」。

2. 生活壓力山大,沒空為工作拚命
現在的年輕人,房貸、車貸、養娃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與其拚命加班,不如多陪陪家人,畢竟生活不止工作,還有詩和遠方(雖然遠方太遠可能也去不起)。

3. 職業選擇多了,晉陞不是唯一出路
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副業、自媒體、自由職業都是他們的選擇。晉陞?不如搞點自己喜歡的,既能賺錢又能實現自我價值。

4. 職場變數大,升職也不一定穩
就算升職了,也可能因為公司裁員或業務調整被「優化」。很多公司裁員,第一個被裁的就是不上不下又飄忽的中層管理者。這種不確定性,與其冒險升職,不如穩紮穩打,保住飯碗更重要。

言而總之,年輕人不是不想晉陞,而是覺得「划不來」。

他們更希望找到一種平衡:既能賺錢養家,又能享受生活。

畢竟,人生苦短,何必為了那點工資把自己逼成「社畜」呢?


30楼 JosephHeinrich 2025-8-23 17:09

作者:大大偉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170596245/answer/1141577394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 價值觀的顛覆:從「官本位」到「生活本位」



「成功」定義的多元化
新一代年輕人不再將「升職加薪」視為唯一的成功標準。他們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個人興趣的實現以及精神世界的滿足。例如,有人寧願在基層服務中踐行社會責任感,也不願捲入高層權力博弈。
金句:「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這種態度讓年輕人拒絕為晉陞透支健康或犧牲家庭時間。
對「權力遊戲」的祛魅
體制內晉陞往往伴隨複雜的權責分配和人際關係。許多年輕人發現,即使升職後權力也可能被稀釋,反而需要承擔更多協調責任和風險追溯壓力。與其「背鍋」,不如做個「無官一身輕」的普通職員。

二、 職場環境的現實困境



性價比失衡的晉陞
公務員每晉陞一級工資僅增加幾百元,但工作量可能翻倍。有年輕人吐槽:「領導工資比我高500塊,但每天比我多加班3小時,這買賣不划算!」 企業中也存在類似現象,管理者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晉陞通道的隱形壁壘
雖然「論資排輩」的傳統被打破,但體制內晉陞仍受限於編製、資歷等因素。許多年輕人意識到,努力未必能換來提拔機會,反而可能因表現突出被「按在原地發光發熱」。
責任與壓力的指數級增長
一位基層公務員直言:「當科員只需對自己負責,當領導卻要為整個部門兜底。」晉陞意味著更重的KPI、更複雜的危機處理,甚至可能因下屬失誤被追責。

三、 個人選擇的理性轉向



「副業剛需」的崛起
年輕人開始追求「斜杠人生」,利用業餘時間發展副業或興趣愛好。晉陞帶來的時間侵佔可能切斷這些額外收入或自我實現渠道,導致機會成本過高。
風險規避與舒適區依賴
部分年輕人奉行「不犯錯哲學」,認為晉陞會增加暴露缺點的機率。與其在管理崗上如履薄冰,不如在技術崗安穩發揮專長。
家庭優先的代際差異
90後、00後更重視家庭陪伴。某拒絕下基層的公務員坦言:「我不想為了當領導和孩子變成網友。」這種選擇在面臨異地調動時尤為明顯。

四、 社會結構性變化的催化



職業安全感的重新定義
傳統「鐵飯碗」吸引力下降,年輕人更看重職業成長性。如果晉陞不能帶來技能提升或跨界機會,他們寧願選擇橫向發展而非垂直攀登。
經濟基礎的影響
部分年輕人因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無需通過晉陞改善生活。正如某網友調侃:「家裡有礦,上班只為交社保」。
信息透明化與權利意識覺醒
社交媒體放大了職場負面案例(如「畫餅式提拔」「背鍋俠領導」),使年輕人對晉陞保持警惕。同時,勞動法規的普及讓他們更懂得權衡權利義務。

結語:從「向上爬」到「向外走」

這種現象並非單純的「躺平」,而是職場生態演化中的理性選擇。當晉陞不再等同於幸福感的提升,年輕人開始用腳投票,重新定義職業成功的邊界。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我的KPI不是職位高低,而是人生體驗的豐富度。」 或許未來的職場改革,需要更多關注個人價值實現路徑的多樣性,而非單一晉陞通道的優化。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