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发了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间如何保持科研干劲避免burn out?
2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0

2020年第一次听一个讲座介绍DQN,感觉很神奇。就想让学生把之前的一个分子设计的任务用这个跑一下。一开始定的reward是最后的成品,扔上去跑结果不一会儿agent就陷入了局部最优然后效果越来越差。之后有人就建议我们先让agent学习一部分半成品,再逐步过渡到成品,虽然比较慢,但是最终收敛的效果很不错。后来我才知道这东西叫reward shapping,既把最终的目标拆解成逐步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引导agent持续稳定的学习。

我觉得搞科研要想持续输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个比较trival的idea,你上来就要做一个NC级别的,可能不一会儿就懈怠了,就像我跟的第一个老板冲击NC失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精打采。但是你要把这第一个目标拆成很多小任务,可能一些就是CC级别的,你让他尽快完成。然后再组合起来,可能就能冲一把NC或者JACS。也不会觉得那么累。

除了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大部分第一个任务,还是需要导师帮忙拆小目标的。所以说到底,还是选一个好的lab,或者比较encourging的导师,最重要。



作者:Jan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169933294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1

快去多读舒博士:


刚进组时我导经常说,他读大学时很喜欢踢足球,有空就抱着足球往操场上跑,感觉精力充沛的不得了,后面做课题搞研究就是靠这个身体底子拼过来的。

后面听师兄师姐讲,博导当年一毕业就参与了,虽说是机会但也非常折腾——连轴加班,不眠不休。

出站后继续跟进参与了几十个省部级以上的重大课题研究,白天出差晚上写调研稿,又主持负责建设,持续多年,忙的几乎没影。

如今,博导早已荣誉等身,成为学术圈内一方诸侯,每每一起聚餐时,对我们反反复复强调的,不是多读文献,不是做好实验,不是学好英语,不是开拓视野。

而是锻炼身体。

如果不是那些年爱踢足球攒下的好身体,可能真吃不消后面高强度的科研任务。

而如今经历了才懂得,做科研,并非只靠脑子,不胜寒之处乃体力智力优先之人才可行至并坚持到最后。

近些年,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新闻屡屡见于报道。

中国科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研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惰于运动、忽视身体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但长此以往,积累下的苦果可能在某个点爆发,那时将不仅仅你自己的损失,更是家庭的损失、单位的损失、行业的损失、国家的损失。

学问做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是脑子转的有多快,而是脑子能持续转多久。

极端点说,同一个学术问题,同一个平台上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能琢磨结果出来,不过时间长短而已,但如果是一堆学术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去解决必须有足够的身体储能做基础。

所谓的拼命搞科研,貌似是拼智商和悟性,其实终究是拼身体和精力。

当你执着于科研时,其实是全身上下数以万亿计的细胞正在和你一起努力。

所以,厚积薄发的不应只是你的学识,还有你的身体。好好锻炼吧!


再来分享几条导师分享给我的科研习惯,对我的做事思维有很大的提升。

1. 动手之前先动脑。

有了新的idea时,不要着急做,先查文献了解有没有别人做过。

如果符合基本原理,则要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设备、材料等,并规划好实验时间。切记不要用行动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

2. 搞课题研究要先定框架,再填内容。

读研阶段你会发现无论是开题报告、组会汇报、实验方案、大论文和小论文的撰写等工作都是先列框架,再填充内容。然后,再不断修改和完善框架。

3. 每天坚持写一些东西。

无论是大论文、小论文,项目申报书,文献综述或是实验总结,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天至少500字,坚持下来后你会发现写东西并不难,而且前期写的多的话后期完成毕业论文和小论文就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了。

4. 文献不建议零散的看,一定要批量看。

文献下载下来先做好分类,每次打算看多少就下多少,比如下载了30篇文献,那就集中时间几天内把30篇文献全部看完,并且做一个文献综述的总结。

将这30篇文献进行梳理都总结到这篇文献综述中来,这样整理完写完,你对这些文献的理解可以上升至少一个层级。

5. 规划好实验数据用途。

做完实验,马上整理数据并作图分析,留好原始图 (origin PS等),方便以后使用,把图片、数据表格,数据分析的文字填充到大论文相应的章节里,再填充到列好框架的小论文里。

慢慢地大论文也丰满了,小论文也有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即使写专业论文也是如此。


还在头疼查找文献,写论文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领取!

点击这里:科研实用工具大全

我是本命搞科研的小舒学姐,会持续分享一些科研经验和吐槽贴,我们一起努力吧!


2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1

给你两个choice:

1.就这样混下去。反正只要写出论文能毕业就好。到后面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生都归于平凡,哪怕PHD也是一样

2.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投入。说真的你要找问题不难,问题到处都是,就看你是不是有解决问题的激情。那激情从何而来?最起码你要喜欢你自己搞的东西才行。



作者:higgara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36862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Pretired:


2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momo:


按你的说法 你读phd已经够自由了

要是在比亚迪 华子 及 字节 等互联网公司

不用一个月 你就burn out了

2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作者:Singer Y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9241232410788553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天起床,对着镜子里的人说,看,这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博士生!

当然,玩笑归玩笑,burn out 带来的害处是沮丧心理,而不是工作强度。如果心态乐观积极,还能化压力为动力;如果沮丧悲观,即使工作强度低,也会难以坚持。

为什么会产生,如何去解决沮丧心理/消极情绪:

Example 1:我很努力,但是我实验结果不好 -> 能不能多跑一些实验,有没有新的方法可以尝试 ->(a) 能,那明天又是希望满满的一天~ (b) 不能,恭喜我找到了一个完全不可以解决的方法,宣告了一个学科的死亡!(c) 不知道,那就先睡个觉,睡醒了再多试试。

Example 2:我同学有8 篇论文,我是他的一半,我只有0 篇 -> 他太辛苦了,没我活得轻松。只要活学活用精神胜利法,总能找到让自己赢的地方 -> 他文章多,然后呢,和我也没关系啊

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说服自己,避免消极的情绪,我觉得都是能够有效缓解burn out 的风险。很早我就认清了一个道理,推动人类进步的只有极少数人,其他人都是陪他们读书的,而我可能连陪读的资格都没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混日子的人而已——那就做好自己的事,做不好也没啥大不了,无非多花点时间,维持着每天都在努力干活的样子,整挺好。


2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Triviality:


吃吃喝喝玩玩,多摸摸鱼,一下子不要做太多research. 累了就休息,烦了就浪.

------刚和导师meeting完的phd student. 例行摸鱼,开始!

2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3

作者:菜菜想吃软炸里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79027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自律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个伪命题。

所有自律的人背后一定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反馈系统:大佬们的自律一定是在自律中找到了正向的反馈,要么是论文要么是自己的认知要么是增进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普通人的自律,比如考研、高考时的状态也是在做题在复习进度上有所回报,至少,即便没有客观的反馈,他们自己能感知到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提升:健身的人会觉得自己的身材、精神、能量有所提升等等。

所以,自律大概率是一个旁观者角度的评价,本人很可能觉得这就是平常的习惯,只不过我们没有进入他们的反馈机制或是反馈路径上而已。

那么科研这块,我不谈什么高大上的宏伟目标,我就只说一个:如果你觉得你burn out了,一定是你对你当前科研的认知出了问题。

单从科研论文的发表来说,当前科研的本质与其说是科研,不如说是讲故事的能力。这个会让很多有志于做科研的觉得不理解,因为大家都是抱着一个严谨且神圣的状态来看待科研的。但是,真正的科研其实本身跟传销没有太大区别:给人洗脑。

只不过你洗脑的人群有了一定的门槛:他不再是普通人民群众,他们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对你当前的专业方向有所了解,他们很会挑刺他们很会抬杠他们不懂装懂。

一定记住一件事,比起你的解决方案,你最后呈现在你论文读者,也就是审稿人面前的那份文章怎么讲故事,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再强调一点,你论文的读者群体中,最关键的是审稿人:不是你的导师不是你课题组的其他人,就是审稿人,你不用想你的论文别人看了怎么样,专业领域内的人看了怎么样,你就想一件事:审稿人能不能看懂,能不能认同。

所以你的论文里,你的问题,你的动机,你的knowledge gaps的总结,永远重要过你的解决方案。你一定要假设审稿人是一个大领域同行:他了解一些,但是不多。你不能让他们思考,琢磨你在引言部分中的任何一句话,所有的内容都是看一眼就觉得:嗯,是这样,并且逻辑非常清晰。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如果你不想burn out,那么一定重视起自己的论文写作,与其在其他部分投入大量精力,不如在论文写作、idea、讲故事上多下点功夫。

这总体说来不是一个很正能量的建议,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很实用。

收藏记得点赞谢谢(๑•̀ㅂ•́) ✧


2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3

fishRipper:


我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因为自己的拖延、恐惧和钻牛角尖而失去了博士学位,白读了 4.5 年。

我经常持续几个月一点进度都没有,组会跟老师说:“对不起,我什么都没做。”,但老师也只是让我调整状态,自己走出来。我就一边抱着愧疚和自我憎恨,继续重复上面的循环。

3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3

作者:春枫禾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645421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和题主一样,不是很自律,而且一件事干久了就觉得特别无聊。我觉得对我来说一个好的策略是“提早开始,每天有所进展”。

不自律但是能力还可以的人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自律程度。比如你以为以自己的能力,这件事加加班一周可以搞定,结果实际用了2周或更多时间。这个负反馈就挺令人沮丧的。以你的能力加上无敌自律这件事确实一周有可能完成,但是你太高估自律的难度了

而对于科研来说,正反馈非常重要,经常性期望过高,导致经常性自责,这十分不利于持续性的正向输出。其实你两周做出来了,也不错,事情还在往前推进,不要太苛责自己,降低期望,调整完美主义的心态向完成主义的心态转变,只要这个事情最终我完成了那我就是棒棒哒!

用我导师的话说“事情要有个结果”,过程你雕花,一直负反馈,最终事情没成,那这才是得不偿失。所以,每天有所进展,进展可大可小,只要事情再往完成的方向前进,那今天就挺好。

提早开始是对自己的自律有个清晰的认识,自己觉得一周可以做完,那就提早一周开始做事,这样在预期时间内即便你磨磨唧唧,只要每天有进展,两周后事情也就差不多了。

我确实挺佩服那种科研节奏特别规律,早七晚十一,每天雷打不动地做事的人,这不能不叫一种天赋,精力比较旺盛。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可以去学习效仿,尝试一下,但是实在不适合没必要硬撑,找到自己的节奏更重要!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