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多读舒博士:
刚进组时我导经常说,他读大学时很喜欢踢足球,有空就抱着足球往操场上跑,感觉精力充沛的不得了,后面做课题搞研究就是靠这个身体底子拼过来的。
后面听师兄师姐讲,博导当年一毕业就参与了,虽说是机会但也非常折腾——连轴加班,不眠不休。
出站后继续跟进参与了几十个省部级以上的重大课题研究,白天出差晚上写调研稿,又主持负责建设,持续多年,忙的几乎没影。
如今,博导早已荣誉等身,成为学术圈内一方诸侯,每每一起聚餐时,对我们反反复复强调的,不是多读文献,不是做好实验,不是学好英语,不是开拓视野。
而是锻炼身体。
如果不是那些年爱踢足球攒下的好身体,可能真吃不消后面高强度的科研任务。
而如今经历了才懂得,做科研,并非只靠脑子,不胜寒之处乃体力智力优先之人才可行至并坚持到最后。
近些年,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新闻屡屡见于报道。
中国科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研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惰于运动、忽视身体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但长此以往,积累下的苦果可能在某个点爆发,那时将不仅仅你自己的损失,更是家庭的损失、单位的损失、行业的损失、国家的损失。
学问做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是脑子转的有多快,而是脑子能持续转多久。
极端点说,同一个学术问题,同一个平台上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能琢磨结果出来,不过时间长短而已,但如果是一堆学术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去解决必须有足够的身体储能做基础。
所谓的拼命搞科研,貌似是拼智商和悟性,其实终究是拼身体和精力。
当你执着于科研时,其实是全身上下数以万亿计的细胞正在和你一起努力。
所以,厚积薄发的不应只是你的学识,还有你的身体。好好锻炼吧!
再来分享几条导师分享给我的科研习惯,对我的做事思维有很大的提升。
1. 动手之前先动脑。
有了新的idea时,不要着急做,先查文献了解有没有别人做过。
如果符合基本原理,则要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设备、材料等,并规划好实验时间。切记不要用行动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
2. 搞课题研究要先定框架,再填内容。
读研阶段你会发现无论是开题报告、组会汇报、实验方案、大论文和小论文的撰写等工作都是先列框架,再填充内容。然后,再不断修改和完善框架。
3. 每天坚持写一些东西。
无论是大论文、小论文,项目申报书,文献综述或是实验总结,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天至少500字,坚持下来后你会发现写东西并不难,而且前期写的多的话后期完成毕业论文和小论文就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了。
4. 文献不建议零散的看,一定要批量看。
文献下载下来先做好分类,每次打算看多少就下多少,比如下载了30篇文献,那就集中时间几天内把30篇文献全部看完,并且做一个文献综述的总结。
将这30篇文献进行梳理都总结到这篇文献综述中来,这样整理完写完,你对这些文献的理解可以上升至少一个层级。
5. 规划好实验数据用途。
做完实验,马上整理数据并作图分析,留好原始图 (origin PS等),方便以后使用,把图片、数据表格,数据分析的文字填充到大论文相应的章节里,再填充到列好框架的小论文里。
慢慢地大论文也丰满了,小论文也有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即使写专业论文也是如此。
还在头疼查找文献,写论文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领取!
点击这里:科研实用工具大全
我是本命搞科研的小舒学姐,会持续分享一些科研经验和吐槽贴,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