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间如何保持科研干劲避免burn out?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5

如题,并且本人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感觉各位大佬那种特别规律的生活,包括读论文,想idea,健身,旅游,家庭等等都能安排的很好,很羡慕。是否有对于非典型不自律博士的建议呢?

(本人属于本科读书也都是抱佛脚,写paper也是赶ddl,即使正在干活家人/女朋友/兄弟喊一声也能立刻开始打电话/打牌/桌游/吃饭的类型。)最好是可以不用改太多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建议。

提前感谢各位同学、前辈和老师的回答!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SobotHub:


谢邀。

最重要一点预防burn out: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妄想在读博士期间push自己成为全方面的精致和优秀的六边形战士是基本不可能的,还可能累死自己。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读博士做科研是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即便如此,大多数博士生也只能达到毕业标准。而且,大家在小红书看到的,学术能力拔尖优秀,还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发型打理能力,化妆技术,健身塑形,泡吧撩妹撩汉水平,旅游吹牛逼功底,拍照PS技巧,还有什么骑马射箭高尔夫特长爱好的学霸们,我在现实的学术界从未见到过。什么六边形顶校博士生,多才多艺的常青藤博士学霸,没有几个敢直接把publication list直接亮出来的,很有可能在MCN的建议下休学且全职自媒体,开开心心地收割无脑拥趸。我前段时间在B站看到一个牛津还是剑桥的博士,人设就是全能王,在视频里吐槽自己找不到博后,感叹天地之间居然没有他容身之处,又开始骂现在太卷了,人才找不到工作得不到尊重,弹幕粉丝纷纷附和,以此博取流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便从他的视频的蛛丝马迹上面找到他本人信息,去谷歌学术一看,确实有比肩诺奖的成果:一篇MDPI和一篇Frontiers还都不是一作。

你如果要学他们,不仅没有流量也赚不了钱,还大概率全面平庸,毕业延期或者劝退,拜拜不如重开。真正的学神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何况我们普通人。

找到兴趣点去做科研,会让人动力十足。

兴趣是一切驱动力,如果没有对所在科研方向的兴趣,没有内在的动力去完成这项科研使命,我善良地劝你不要读博。

科研作为读博期间的主要矛盾,其他娱乐休闲是为其服务的。

在读博期间,我每天会都抽两个小时运动,一为了放松身心卸下压力维持心理健康,二是为了锻炼也保持身体健康。运动后的一身大汗刺激出来的激素会让人更加乐观向上看待的科研生活。另外,我还喜欢一周和朋友一起打一晚上的游戏,一周自己在参观或者自己在家放肆地大餐一顿,均是为了给自己放松充电,迎接好下一阶段的科研学习旅程。

降低预期,摈弃完美主义,放下架子,多向别人请教。

我经常看到的案例:博士入学踌躇满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爸爸天下第一,看不上任何增量工作,只瞄准着正刊子刊,觉得投行业top都是自降身价,于是开始憋大招,随后几年经历多次投稿被拒,临近毕业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出,成为实验室的怨男怨女,最后草草水两篇文章毕业了事。各位天子骄子,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牛逼,大多数人能拿到博士offer的时候就是人生巅峰了,随后一直走下坡路,这是常态。

在我刚开始读博的时候,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发一篇文章能够满足毕业要求毕业,我也希望身边的老师同学学弟学妹都把我当傻逼(我那个时候就是个学术傻逼,啥都不懂),可以一把屎一尿地耐心为我讲解,我每天能有那么一点进步就已经很开心了。我时刻在想,那些有博士偶像架子的且自己不懂也拉不下脸去请教别人的小天才们是怎么在读博几年活下来的,自己向反方向猛干外加许愿大力出奇迹?直到现在,我即便是AP了,我也会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学生请教问题,更不用说前辈大佬和同辈同事们了。

积极的给自己正反馈,不要因为别人的优秀而自怨自艾地困扰。向优秀的别人学习,和昨天的自己比较。

像我上述说的一样,读博的时候,我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开心的不得了。因为我本来就对自己的预期很低,有了一些进步反过来还证明了自己好像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愚蠢,每天都像中彩票了一样,开心的很。另外,我身边有很多比我强百倍的同龄人,我羡慕但是不会嫉妒或者困扰,反而还十分高兴。这样的大腿我去跟别人多学学,不是一件赚飞的事情吗?从每个人身上学一点,长年累月的积累起来,我这种高数65分的猪都可以飞,何况是屏幕前的你呢?

希望能够帮到你。


各位同学 我正在招全额奖学金资助博士[酷]:SobotHub:各位同学 我要招聘啦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作者:平凡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6319149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的建议是你要先burn out一次。

你得先知道你的upper and lower limits,尤其是你的upper limit,这个太重要了。

比如说一天你可以保持非常高效的工作状态,最多可以坐在电脑前工作几个小时?

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决定了你一天工作时间的upper limit。

如果你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值,那么你怎么做计划?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DDL,根本不讲理的只给你留2,3周,甚至更短的时间。

你要想赶上这个DDL,你就必须得按照你的upper limit做计划。

这个很重要。

如果你之前就知道并且非常了解你的upper limit。

那么你就可以在后期做计划的时候完全避开这个值,或者你有了burn out的经验,可以相应的稍微的突破这个limit。

当然这个不是什么长久之计,人不可能保持在临界点很长时间。

但是它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做计划的重要标准。

比如我知道我精力集中的连续坐在电脑面前写代码的极限时间就是4个小时左右,那么我就从来不在上午写代码,因为中午吃饭会打乱我的思路,下午也不太好,因为可能有别的干扰因素。晚上是最佳时间段,我可以成块的写代码,效率会比别的时间段高非常多。

自此以后,我在定计划的时候,就几乎不把白天作为写代码的时间,即使是安排在晚上也顶多4个小时。

做实验也是同理,你不能老想着你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力存在一个你臆想中的范围,而经常性的怕超过这个范围,或量达不到最低值而感到焦虑。

实际上你不是试着尝试几次超额工作,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能力界限在哪里。

甚至你尝试了几次突破极限的工作,你发现你的缓冲区大的可怕,再不济也知道如何更好的适应更高压的工作。

人的可塑性极强,读博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大的部分其实是在全方位的塑造自己,因为这是一趟长达4、5年,甚至更长的完整时间段。

你得用这部分时间去更深度的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再跟自己和解。

Burn out就是了解自己的一种途径,了解自己的极限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远远超过那些所谓的知识。

平凡

42 次咨询

5.0

编程、AIGC、英语优秀回答者

1122103 次赞同

去咨询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期望用什么健身,旅游来平衡长期的延迟满足是行不通的,至少个人是失败了的。

最后悟下来就是要有除了学术之外的一个目标,尽可能的和学业分开,保证即使一条线崩掉了另一条也能让你有生活的动力,简单一点例如有个能满足自己的生活习惯。学业上放平心态做一些功利一点的工作,有DDL给你去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以上言论仅限于因为内驱导致的burn out,外界因素请个别讨论)

少看什么‘大佬那种特别规律的生活’,都是拍出来的,或者运气特别好和实力特别强那一小撮的的人生(其实还是拍出来的)。比起这种互联网信息,不如在现实中多和相同立场的人聚一下,一起骂一下要来实在得多。



作者:MIOSAM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777249376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最近老板经常问我会不会tasks太多容易over-work。我说已经缓过来了。

其实分析自己这段时间的问题,主要是“对自己期待太高,想做的太多,但时间本来就有限的”。

而且我总结的解决方法就是:“短期内合理降低事情的期望,但总体目标要进取”。

而我观察大部分顶尖科研人才的做事情方法基本也属于“用最有效的时间,做最难且最有价值的事情;这些事情不用多,少数几件就够了”。后来发现大部分科研成功的例子你会发现几年PhD期间他们也就2~3篇好的代表作,但大部分的工作都非常有深度而且很全面。

落到每天的计划。我觉得top-3 priority的方法也不错(简单来说就是一天大部分时间就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但这里隐含的一个重要的技巧,那就是这三件事情里面必须要有一个期待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简单到“完成一页纸的理论证明”或者是“看完10篇论文并写好一页的总结”。做科研难就难在每天没有正向反馈而且大部分是自己和导师合作推进(合作是很好的,但一般操作起来难度大,这里不讨论);但其实正向反馈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而核心就是降低期望,把重要的事情合理拆分成小的部分,并耐心逐个解决。



作者:MGSMG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59565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九如:


从我多年带博士生,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发现博士生有这种自己感觉工作效率不高,从而产生焦虑,进而状态更差进入一个恶循环的现象很普遍。你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案,说明你还是有上进心的,解决方案也是一定有的。

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小时侯被老师家长催惯了一般自律性都比较差。我自己还算是从小比较自觉的那种,到读大学后也无法做到很自律。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自律然后变优秀的愿望,但落到实处非常难。

自律的本质是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我自己真正面对这个问题也是到了博后阶段,看了“getting things done”那本书之后开始采用推荐的时间管理方法,从此迷上了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方面的方法论,后来又陆续看了Carl Newport关于这方面的系列书,也成了他的粉丝,最近几年的“deep work”,“slow productivity”,都是非常不错能激励人的书,还有他的podcast “deep questions”,也经常回答和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做到自律,首先要有方法论,比如阅读上面推荐的几本书。可以选任何一种方法去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个持续性问题。我们经历过很多次三天热情的事情,无法坚持下去是导致很多次尝试失败的主要原因,再牛的人也会遭遇这种境况,比如Carl Newport也不例外。

他的deep work那本书,我最爱看的一章就是怎么高效安排时间后获得高产出,他举自己例子的那年,在完成一本书的写作之外还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他本人是计算机科学的教授。我专门去学校主页看过他的文章发表,确实那一两年产出很高,但随后的几年数量有下降。我的结论是,那段时间他很自律,能够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在坚持做某件事一段时间后,谁都有倦怠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自己有放松了,立即重新开始,把自己拉回到原来计划的轨道上。

我采用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方法论的书再拿出来翻翻,做为不断激励自己的一个方法。坚持上几年之后,就会形成习惯,习惯之后,倦态会慢慢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凡是有用的书我一定会购买纸质的,方便经常翻阅。

这种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不仅最大化学术产出,还有时间做别的事情。相同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别的方面,比如锻炼,学语言,看书等,效果也是杠杠的。

总结来说,先学习方法论,参考时间管理专业方法论书籍,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立即实践,然后坚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重新开始,直到养成习惯,获益终生。

我其他的一些回答也有这方面的具体例子,有兴趣可以参考。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感觉身体沉了就去跑步,

感觉困了就买杯最爱的摩卡,哪怕它在我眼中很贵,

感觉情绪很沮丧,就去公园遛弯,喂喂小松鼠(伦敦的松鼠真的很可爱),

感觉自己在失去睡眠,并且很焦虑,就买一大杯啤酒,让自己晕乎乎地忘掉一些世俗烦恼,

想家了就给爸妈打电话,

想女朋友了就给女朋友打电话,

总之一句话,关注自己的情绪并及时顺从它。人是很神奇的,可能前两天还充满干劲,睡5个小时都不累,结果今天起床开始就丧得很。这种时候别苛责自己,听你自己身体的信号就好了。



作者:Klopp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448303383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作者:Physh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801931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PhD刚毕业,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贡献一个数据点。读博期间遇到过很多很厉害也聪明的同事,毕业后大部分都去工业界没有继续博后(科研)了。以至于博士期间自己思考了很久,我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比我厉害的人都不做了,我还做什么呢

分析了一下周围人不继续的原因,主要两个。1. 觉得科研太枯燥。2. 工业界给的太多了

尤其是很多欧洲人,读博阶段就当成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拿个学位直接工业界躺平。对科研的兴趣肯定有,但不大。科研又累又穷,教职卷到上天。读完博基本就burn out,选择自己更感兴趣/钱多的职业发展了。

纠结了很久后决定再做一段时间博后,然后根据我PhD的经历,也总结了两点让自己保持动力的tips:



永远interest driven. 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Burn out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兴趣,或者兴趣不足以支撑自己继续。

博士期间有段时间非常想quit,原因就是自己对那个课题完全失去了兴趣。每天去lab做样品测量一点动力没有,甚至早上起来,想到去实验室继续折磨就头大。每天的工作就是测量,分析,再设置新的测量。

后来跟老板商量换了方向,马上提起兴趣。基本24/7测量,晚上11点发现设备有问题,换个衣服就跑去实验室调整。早点睡醒第一件事打开手机,连接远程桌面看昨晚的数据。

这段经历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是兴趣驱使的。当你load一个新样品,你会特别期待到底会有什么结果,背后有什么物理。尤其是测到non-trivial的信号,可以一连几天整晚看文章想物理。

前段时间找位置,访问面试的时候和一个新AP聊,跟我说:“我最幸福的就是博后的时候。比起博士懂了一些物理,知道该做什么。每次做新样品都特别兴奋,期待测量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新东西。”后来,也是这句话激励我再做一段时间科研。

累,确实累。但是科研兴趣满足的那种乐趣,是其他世俗的乐趣难以比较的。

当你发现自己没有干劲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个课题。不喜欢能换就换,不能换quit。之前遇到读了两年PhD quit重新申的,感觉不能理解,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觉得太明智了,没兴趣千万不要碰科研。不要想着逼自己读完,拿一个title,没有意义。二十多岁最好的年纪,做什么不好。

2. 降低期望,适度娱乐

PhD后期找到了一个技巧:每次做完一个样品,开始测量前默认这个device不work。之后能测到任何的信号,都会让自己开心。当然这只是心态上的,做下一个样品的时候还是要好好思考应该怎么设计,怎么改进。

当然,如果真的遇到了不work的项目,也不要责怪自己。之前博士期间不work的项目,整个领域都没人做出来。老板后来跟我说:“what should I say, nature doesn't like this.”你再努力,work your ass off, 也改变不了物理规则。要认。只要你在这期间学到了新知识,新技术。这段经历就没有白费。

同时,给自己适度娱乐的机会。东亚人可能都有一种休息时候的负罪感。我有时候忙完一大波,想休假的时候有时候就会感觉很罪恶,浪费了时间。

但是大脑不是这样运作的。Work smart, not hard. 做科研,要忙的时候能忙成狗,然后休假的时候完全忘记工作,享受下世界的美好。

老板是我见过最拼的,马上退休的人,每天晚上十一二点还回邮件,各种学术committee的任务,每天日程排的满满的。但是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这段时间绝对不看邮件。去山里骑车,陪家人带孙子。

科研是马拉松,做出来好工作的不是跑的最快的,是跑的最持久的。一开始就burn out自己,不知道休息,只会提前结束自己的学术生涯。


最后一点,别和别人比。周围人选择工业界的,工资马上上了一个档次。说不羡慕是不可能。不过想想自己平时的爱好,打打游戏爬爬山。最花钱的也就滑个雪,好像也不需要那么多钱。够用就行,做自己开心的事最重要。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atlasxile:


玩游戏,看电影,上山,下水,吃饭,谈恋爱,跑马拉松,酗酒,参加银趴

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好的事,burn out了就早点翘班回家,好过盯着电脑屏幕蹉跎一天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GYK:


你有一篇CNS正刊,哪怕不是一作,你都会开始不焦虑。你有了你想去厂的intern,你更加不焦虑了。你和老板的funding下来了,你慢慢走Eb1A发现律所接单了,你直接忘记了焦虑。焦虑的都是得不到的,学术道路选择了非教职的话就一本道,向前冲是唯一解。选择教职的话你的焦虑永远不会结束。

我的idea基本都是睡前想出来的,第二天做出来点东西就给老板汇报一下,他反正大概率也不回。接着开始摸鱼刷柯南(上千话够看小2年的了),饭前出门跑30分钟回来做饭,此后我脑子就关机了,开始养生。我发现了做不出事情的时候就是做不出来,我脑子就这么笨。至于自律,其实你有“真的”事做而且高质量完成就是好的自律。每天都是baby step,走着走着就到终点了。这不就是所谓的自律?

如果你的体检没有任何异常,心理自测下来没问题,那么大家说的健身、交友、结婚、旅游、培养爱好或者做副业(例如国内中介的海外顾问)等等这些我认为都和焦虑没啥关系。因为做这些只是暂时的麻痹自己罢了。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