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vin Chia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5687393013/answer/189251803549295826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Carney 執政黨單獨過半
援引本人在天下雜誌的文章
卡尼民調在關稅大棒下恐怕會更高
如果明天投票 會贏4-5%普選票
以下為原文
—分割線—

卡尼宣布參選自由黨黨魁,到接替杜魯道擔任「看守總理」後,其支持率已突破四成。 Photo Credit:Bank of England@Flickr CC BY-ND 2.0
自從卡尼(Mark Carney)宣布參選(加國執政黨)自由黨黨魁,到接替杜魯道擔任「看守總理」後,其民調可謂從谷底火速翻身──從杜魯道宣布辭職前的兩成不到,時至筆者撰文時間(2025 年 3 月 30 日),其支持率已突破四成,且和主要對手,保守黨
的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出現黃金交叉 。
今年 3 月 23 日,卡尼宣布加拿大將於 4 月 28 日舉行聯邦大選,這一日也被不少當地人士預判為「博勵治的受難日」:依照目前局勢,民調自年初一直遙遙領先的博勵治,目前卻被穩定反超約 4 個百分點。如果最終真以敗選收場,他不僅問鼎總理無望,更恐將為此負責,辭去保守黨黨魁一職。

3 月 23 日,卡尼宣布加拿大將舉行聯邦大選,這一日被不少人預判為「博勵治的受難日」。圖/Harrison Ha@Shutterstock
大家要知道,現在執政的自由黨政府可是一個在年初「仇恨值極高」,滿意度僅有 22%、不滿意度則超過七成的執政黨。接替杜魯道擔任自由黨黨魁與「看守總理」的卡尼是何方神聖?他又究竟做了些什麼,幫助自由黨的選情急速「起死回生」,甚至可能開啟自己的完整總理任期?
曾任英國央行 319 年首位非英籍行長,半輩子都在「和金融危機打交道」
首先我們看一下卡尼的學經歷背景:他分別在哈佛和牛津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之後於知名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了 13 年並擔任要職。2003 年,當時的執政黨自由黨邀請他回國先後出任加拿大央行副行長、副財長,而在 06 年大選「政黨輪替」後,保守黨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同樣信任這位金融專家,於 07 年底任命他為加國央行行長。在加國央行行長任內,卡尼碰上全球金融海嘯,卻因成功帶領加拿大實現 G7 各國的率先復甦而「一戰成名」。
隨後,卡尼更在 2013 年出任相當於英國央行的英格蘭銀行
(Bank of England)行長。在當時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的力邀下,卡尼不僅成為該行(1694 年)成立 319 年來的首位非英籍行長,隨後更在英國脫歐期間負責穩定國內的金融秩序。
從以上經歷可以看出,身為金融、財政與貨幣政策領域的專家,卡尼不僅在國際資本、金融市場的實戰經驗豐富,甚至可說是和「金融危機」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人。放眼當今全球各國,能有他這樣履歷的官員可謂屈指可數,其財經資歷因此被眾多加國選民抱以期待,能解決當前加拿大嚴重的經濟民生問題:
與當年金融海嘯時的「紓困優等生」不同的是,自從 Covid-19
疫情以來,楓葉國的經濟一直飽受挑戰:除了在七大工業國
中經濟成長率始終位居後半段外,由於過去 5 年,加國每年仍持續湧入上百萬移民,也造成人口增長過快下,基礎設施和公共衞生與社會福利資源緊缺等問題。同時,加國財政赤字更屢創新高,導致加幣匯率貶至石油危機以來新低。
更重要的是,南邊的「川普回歸」與他發動的關稅戰,更讓加國經濟前景充滿隱患──川普當選後至今約 3 個多月,基本上就與加拿大連續上演了為期 3 個月的關稅鬧劇,讓國內民調已十分低迷的杜魯道雖然疲於奔命,卻又彷彿藉此機會「撿到槍」。
作為繼任者,卡尼是如何提出他的「經濟藥方」,又或者是有什麼「外部因素」,讓執政黨的民調意外起死回生,甚至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火速翻盤?
果斷甩開「左派政府」包袱,大打「國際牌」我們先來看看卡尼的總理競選政見:制定移民配額上限;暫停課徵消費端碳稅;減少接受難民入境(直至加國經濟「足以承擔」);加強遣返非法滯留在加拿大境內的簽證逾期者⋯⋯。你沒看錯,這不是保守黨的政綱,而是代表自由黨參選總理的卡尼政見。
在政策上,卡尼不僅和杜魯道政府做切割,更和過去 10 幾年來的「自由黨價值」大相徑庭──因為他知道這如今已是負面資產。
同時,由於個人黨派色彩不強烈──自由黨和保守黨執政時期,他都擔任過央行要職。甚至被多數民眾認知為加國政壇近十多年來的「局外人」(2013-2020 在英國央行擔任行長),也使得他相對容易甩脫上一屆政府的負面形象,吸引中間選民的支持。

卡尼擅長利用行政資源和「國際舞臺」,增加個人曝光量與好感度。圖/Flickr
另一個關鍵點則是,卡尼在接任看守內閣的總理後,也擅長利用行政資源和「國際舞臺」,增加個人曝光量與好感度:其實就在本月卡尼接任總理前,他的民調仍微幅落後於博勵治,但一走馬上任後,卡尼先是開始一次「全球反美大串聯」,率先訪問英法兩國──兩個同在七大工業國,同樣遭受川普冷遇的「挺烏派」──表現他作為國家領導人,對美國川普的強硬面;但同時間,他近期又與川普通電,聲稱與美國的「舊有關係正式結束,即將開始新的篇章」,既對內維持「不讓步」的形象、也對外營造談判空間。加上各國財經媒體也多為他造勢,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
反觀保守黨作為在野黨,沒行政資源不說,在美加貿易談判中也沒有舞台,自然沒有話題與媒體曝光,聲量因此大幅下滑──這在多數選戰中都是大忌。反觀如今卡尼每天靠「美加新關係」的發言不斷佔據頭版,且正中「反川」情緒高漲的選民下懷,這次選戰開局,單從觀感和宣傳量能上,已經分出明顯高下。
路線不同,卻能複製杜魯道當年的「逆轉勝」劇本?
當然,作為加國南邊最重要的鄰國新總統,「川普」也是個不得不談的因素:面對川普的反覆無常和關稅威逼,不僅讓自由黨的杜魯道「先硬後軟」,連保守黨也不知如何因應,僅安省省長福特(Douglas Ford)強硬表態,其他人包括博勵治在內,都只能暫採「忍」字訣觀望。
反觀卡尼則是直接開嗆,直言加拿大「從不畏懼,並隨時準備加徵報復性關稅」,並呼籲川普停止不尊重加國的言論。此外,川普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但卡尼都能在第一時間回應,並開啟「芒果乾」模式,要加國人民「做好最壞打算」。
當一個有豐富財經資歷的「硬漢」,對上年輕且國際經驗相對不足的「白面書生」,儘管前者有着前朝政府的執政包袱,在此刻的加拿大選民心中,卻似乎已經產生動搖──目前根據加國最新民調,卡尼的支持度目前來到三成九,領先博勵治的三成三。尤其當卡尼明確切割杜魯道後,博勵治作為「在野黨」的優勢不再,必須在外交或內政議題上尋求突破點,才有可能挽回其聲勢。
依照目前趨勢看,卡尼在 3 月已經完成民調「黃金交叉」,且目前大有拉開差距、(自由黨)單獨過半之勢。這劇本不禁令人想起十年前,一開始聲勢大好,甚至直到投票日前半個月還保持民調微幅領先的時任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最終卻在馬拉松式的超長競選後,被經驗不足但面容帥氣、總在鏡頭前侃侃而談進步價值的杜魯道逆轉翻盤,黯然下台。
但如今十年過去,加拿大的社會今非昔比:自由黨如今反而推出沈穩的財經老手,對上保守黨推出的,口若懸河的新生代政客,卻同樣大有演出「終局逆轉」之勢。我猜想如果卡尼最終成功當選,嘴上一定會感謝選民,但內心深處,恐怕也會默默感謝著南邊的「惡鄰」川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