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9篇帖子。
(轉載知乎)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太精英主義了?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7

知乎用戶2024:


PSLE 小六離校考試,AL~AL9 可以讀 IP 直通車學校,不實行最新的科目編班政策,不需要 O 考再分流(初中 4 年+高中 2 兩年),AL4~AL5 成績 中學 6 年,每年有 2000 多新幣獎學金,總共一萬多新幣(不包括中間每年其它獎學金)

下圖 3 有直通車中學 A 考成績,

所以知道孫燕姿為啥歇業一年,陪娃讀小六了吧 :P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8

作者:Tensor-貓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383390575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提到的困惑反映了關於新加坡教育模式的一些複雜性和爭議。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確實是以高標準、高期望為基礎,同時也具有分流的特徵,特別是在學生進入初中後的選擇性教育階段。這個教育模式有其優點和挑戰,值得從多個角度來看。

1. 精英主義的特徵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確實具有一定的精英主義特徵,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時要通過多次的考試,成績決定了他們進入的學校類型和專業方向。通常,成績優秀的學生會進入「特選學校」或「精英學校」,這些學校為未來的精英階層培養高級人才。整個體系強調競爭和考試成績,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業壓力。

2. 分流與公平的視角

然而,另一個常被強調的觀點是,新加坡的教育模式也為較低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提供了上升的機會。在新加坡,教育被認為是社會流動的重要工具。政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資助和支持,並且通過一些補習班和校外活動確保孩子有平等的機會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事實上,許多家庭認為這是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

3. 教育的公平性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推崇「公平競爭」,即通過系統的分流,確保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合適的教育路徑。雖然這種分流可能讓一些學生面臨較高的壓力,但也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了特定的支持體系,例如政府的獎學金、助學金和補習計劃。

4. 高評價與批評

你周圍的朋友可能看重的是新加坡教育體系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的能力。的確,新加坡的教育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是在數學、科學等領域,學生的成績常常領先世界。然而,批評者認為過度強調成績和競爭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且精英化的教育體系可能導致社會階層固化,難以讓所有人都平等地受益。

5. 結論

總體來說,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既有其精英主義的一面,也有其為社會流動提供機會的積極方面。是否適合某個孩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自身的興趣和特長,以及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如果你在考慮是否讓孩子參與新加坡的教育體系,重要的是要平衡學術壓力和個性發展,確保教育不只是一條通往精英階層的通道,也能夠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8

作者:新加坡教育網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97460156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加坡教育模式是高度目標導向的產物,其精英主義特徵在短期內為國家發展提供了人才紅利,但也付出了社會分化與個體幸福感的代價。

精英主義的特徵與表現

1. 分流制度與競爭壓力

新加坡教育體系以分流制度(Streaming)為核心,學生從小學階段(PSLE考試)開始根據成績被分流至不同課程(如目前的科目分班制)。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旨在優化資源配置,但也導致:

過早標籤化:學生從10歲左右被貼上「快班」「慢班」標籤,可能影響自我認同。

家庭資源差異放大:富裕家庭可通過補習彌補差距,加劇階層固化。

2. 學術至上文化

社會普遍將學術成績(如PSLE、O-Level/A-Level分數)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職業教育長期被邊緣化。

補習產業高度發達(家庭平均補習支出占收入15%以上),反映對「成績競爭」的過度依賴。

3. 名校效應與社會分層

頂尖學校(如萊佛士書院、華僑中學)享有更多資源,形成「名校-精英大學-高薪職業」的閉環,強化社會階層流動性壁壘。

支持精英主義的論點

1. 高效培養人才

分流制度被認為能快速識別和培養精英,助力新加坡在PISA等國際測評中名列前茅(2022年數學、科學全球第一)。

政府將教育視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精英教育確實為金融、科技等領域輸送了大量人才。

2. 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支持者認為分流避免「一刀切」,讓不同能力的學生獲得適合的教育節奏。例如,2019年推行的科目分班制(取代EM3分流)允許學生按單科能力選課,被視為更靈活的改進。

3. 社會共識與家長選擇

許多新加坡家庭接受競爭文化,認為努力通過考試是公平的晉陞途徑。政府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如教育部經濟援助計劃)也試圖緩解不公。

對精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1. 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下降

學生壓力問題突出:2020年調查顯示,新加坡青少年壓力水平居亞洲前列,自殺率呈上升趨勢。

過度競爭可能導致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被壓抑,形成「考試機器」模式。

2. 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

教育分流與家庭背景高度相關,弱勢群體難以突破結構壁壘。例如,低收入家庭學生進入頂尖中學的比例長期偏低。

3. 技能單一化與職教困境

職業教育學院(如ITE)長期被污名化為「失敗者的選擇」,儘管政府近年大力推廣「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但觀念轉變緩慢。

改革嘗試與未來方向

新加坡政府已意識到精英主義的副作用,並推行多項改革:

1. 減少分流標籤

2019年取消中學分流,改為「科目分班制」;2023年起小學取消年中考試,淡化低齡競爭。

2. 拓寬成功標準

推動「終身學習」和「多元卓越」,例如增加應用學科(如編程、設計)的權重,鼓勵非學術路徑發展。

3. 教育公平措施

通過「經濟援助計劃」補貼弱勢家庭,名校保留40%名額給非直通車學校學生,試圖打破資源壟斷。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8

作者:美移課堂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17808620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新加坡的教育架構中,分流教育機制如同一座精密的導航塔,指引著學生依據O Level考試的成績,邁向高級中學(JC)或是理工學院(Poly)的學術殿堂。這一機制巧妙地融入了精英選拔的邏輯,頂尖學府以其卓越的聲譽和資源,吸引著成績出眾的學生,為他們搭建起通往全球頂尖學府的橋樑,體現了對精英教育的深刻踐行。

新加坡公立教育體系,尤其是其高等教育機構,如大學及理工學院,憑藉其卓越的學術聲譽和豐富的教育資源,設立了高標準的學術門檻。與之相比,私立教育雖然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路徑,但在資源和認可度方面,或許略顯遜色,形成了資源分配上的精英化格局。這種差異化競爭,既體現了公立教育的領先地位,也促進了私立教育的特色發展。

新加坡教育體制深深植根於對學術成就的執著追求,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標準化考試與嚴謹課程如影隨形。這種文化氛圍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對學術的熱愛與追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氛圍,讓學生們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

新加坡的教育版圖宛如一幅多彩的畫卷,公立、私立、國際及外籍學校百花齊放,各校秉持獨特的教育理念,採用多樣的教學法,為學生們提供了通往夢想的多元化路徑。這種多元化的教育選擇,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也促進了教育領域的創新與發展。

新加坡教育體系不僅注重學術精進,更強調品格塑造與個人潛能的挖掘。通過豐富的課程與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實踐「學生中心」的教學原則,營造了一個既嚴謹又自由、既充滿挑戰又充滿機遇的學習環境。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哲學,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新加坡在教育領域積極擁抱科技,利用前沿設施與在線平台,打破傳統教學的界限,提供互動式學習體驗,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個性化、現代化的教育服務。這種科技融合的教育創新,不僅提升了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也展現了教育體系的高度包容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實現自己的夢想。

新加坡教育體系以其獨特的精英導向與多元包容和諧共生的特點,展現出了高度的全面性與創新性。它不僅僅是一個精英教育的典範,更是一個教育多元化、個性化、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新加坡的教育實踐,無疑為全球教育領域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啟示。

有不少人就是想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接受優質的教育,才選擇移民新加坡。

如果想移民新加坡,可以通過EP項目拿到身份。

新加坡自雇EP項目主要有三種經營模式,分別是存款移民、企業出海、PIC投資自雇。

其中,存款移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較友好,啟動資金不需要很多,門檻相對較低,獲批速度還快。

這個項目需要你在新加坡開始一家新公司,存一百萬人民幣作為運營資金,並與關聯公司發生業務往來流水,就能獲得身份。

不強制學歷要求,若沒有本科學士學位,可通過給自己提高工資水平來滿足打分要求。(每月薪資達22500新幣可直接豁免打分)

而且一百萬人民幣也不需要一次性入賬,您可以在半年內陸續準備好就行,也不需要您僱人,租用辦公室,性價比很高。

您投入的錢也可以通過發工資、分紅、個人諮詢費、傭金等方式轉出,換句話說就是有了100萬流水就能拿一個含金量超高的身份。

EP項目比較靈活,自由,而且速度很快,最快2個月可以拿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辦理EP項目拿到的是一個工作準證,並不等同於永居身份,新加坡轉永居核心看重「融入度」和「貢獻度」。

所謂「融入度」考察的是申請人是否滿足一定的居住要求,跟新加坡有沒有比較強的關聯,比如子女在新加坡上學。

而「貢獻度」指的就是申請人有沒有給新加坡的社會發展帶來一些價值,比如有持續的業務流水,公司正常運營、納稅等。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8

阮籍:


新加坡哪來的精英主義??真以為卷就能卷出精英?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9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確實帶有精英導向,但其核心理念是公平競爭+能力分流,既給學術拔尖的學生提供快速通道,也為不同能力的孩子匹配合適的發展路徑。

早期分流,因材施教 :小學四年級開始GEP天才班篩選,PSLE考試決定中學軌道(特選、快捷、普通)。

競爭壓力大,但機會均等 :公立教育高度重視成績,學生面臨較強壓力,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機會通過學術晉陞獲得更好的發展。

職業教育同樣受重視 :非精英路線的學生可以進入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ITE),政府提供良好就業支持。

整體來看,新加坡教育既有精英競爭的一面,也有社會流動的可能性,關鍵在於家庭和學生自身的選擇。



作者:新加坡小李說移民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32274625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9

Victini:


你最好只是在說新加坡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9

葉葉菩提:


本地高中生40%上新二

精英在哪?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8:09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