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1

哈哈哈:


對有門路的人來說:院士/傑青門下讀博+海外博後是可以把所有便宜都佔一遍的。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1

平凡:


博士的能力天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大學的同一屆入學同一個實驗室的個位數的幾個人之間,他們的能力也想差非常的大。

有些人的能力非常的強,理論上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學讀博,能攔得住他們的最大問題一般只有簽證。

我認識的大佬,國內碩士申請美國Top博士,簽證死活下不來,遂投了簡歷到劍橋大學,收到offer,後來因為方向不是那麼喜歡,也沒去,最後去了中東某所土豪大學,因為那邊老師說了資源管夠,你想研究啥就研究啥。

說白了,這既是一個選擇題,也是一個能力問題。

有能力的會覺得在哪裡讀博都無所謂,但問題是大多數都是普通人。

而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國內讀博的難度相對來說就是要逼國外讀博低很多,不需要學英語,不需要陌生的申請方式,以及可能的各種面試以及各種paper work。

當然也會有其他人說的抱緊國內大腿的現象,但是這種關係並不是在大佬名下讀幾年博士就能穩固的。

別的不說,你去看看那些高校的大佬搞科研的子女,他們的子女是在國內讀的博還是國外讀的博?

現在國外博後確實也變難了,因為國內的博士每年畢業的太多了,多到全世界範圍內投簡歷都顯得多的程度,倒也不是國外要求有多少,只要能力適配就能滿足基本要求,但問題就是人太多了。

平凡:AI寫畢業論文:半天內寫完初稿|本碩通用|包含多款AI工具

平凡:普通人如何抓住ChatGPT 風口?(附工具+教程+提示詞)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1

夜色:


除非博士期間工作做得比國內大組好不少,否則大組牛導土博加海外大佬實驗室博後

才是目前國內混的最優解。

至少我的身邊統計學是如此。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2

咔咔咔咔:


很多人都是從未來發展說的,我就從普通人申博的角度說吧。

因為非top學校top團隊的學生,沒這個本事,沒這麼優秀。外加家裡沒錢,沒資源,沒路子。

選擇土博+國外博後而非國外博的理由就以下幾個:

1.大部分人其實根本不懂出國留

出國又不像出家門一樣,我國至少90%的人都沒有護照,出個國門都費勁,還出國留學呢?當然,我身邊也有幾個出國的,但我深入了解了才明白兩句話:

果然幾乎每個留子都有一個國外的親戚。

以及,真的想讀國外博的,碩士階段就跑了

土博就簡單多了,學校官網會發招生簡章。

2.對海外留學經歷的硬性要求

如果不是很多工作要求海外留學經歷,大部分人其實連海外博後都不想讀。

3.錢和年齡

至少對於大部分碩士研究生來說,海外博後最多兩年,哪怕拿博士期間的工資自費混經歷也可以。但讀博三年起步,錢和年限未知,並且不保證能拿到學位。

至於土博申請國外博後的難度,難道申請國外博士的難度很低嗎?

同時,非大佬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其實就是25歲小孩,根本無法做出成人的決定,把自己送出去。而經歷博士畢業後,至少身心都是成年人了。

4.其實很多讀博的人根本不知道10043

我也是申土博後的某天,突然心血來潮想起來的。因為我們學校的性質,大機率進制裁名單,所以才去查了。

於是我問了周圍一圈的人,大部分竟然都不知道。

5.其實大部分人本身就沒那麼優秀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2

TroyXC:


安慰自己罷了

真能申到美國前50誰讀土博...

而且說白了那些讀土博的 把時間花在申請上 估計成果直接大幅度降低 根本申不到


而且註明一些還沒讀土博的

土博去海外做博後的難度非常高 想去海外做博後就早點出去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3

董不懂在摸魚:


根據我了解到的一手資料,香港的幾所學校里最近幾年招了好多個清華博士來做AP,讓我很是羨慕。

最近看到好幾個年輕的清華phd到港校做AP…​

www.zhihu.com/pin/1756115978583412736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側面,一方面說明土博已經不會因為背景而減分了(至少是在號稱追求國際化的港校),更重要的是說明主要還是看成果、看和研究方向跟系裡的招聘是否match。

老董在這裡不負責任地大膽預測一下,隨着咱們國家的迅速發展和影響力急速擴大,將來大機率土博和海外博士的區別會越來越小,直到毫無任何區別。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3

陳安研究員:


國外的博士淘汰率太高了,課程階段就幹掉相當大的一個比例,我熟悉的學科達30%,在進階階段又是近乎半數。

所以最後能拿到學位的也就是30%以下,那些被幹掉的人去了哪裡啊?只好胡亂找個工作干。

而中國的博士生淘汰率就相當低了,甚至某種意義上說你即便稍微努力就能拿到學位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3

現在的情況是越來越割裂。

據說本土博士想去刷一個海外博後難度已經很大了,但是講難聽的是因為自己憑自己的能力去刷難度大。

如果在國內真的是有粗大腿的話,還是抱着大腿最好使,因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對於過招聘關來說,真10043的可以解釋敵人越反對我們要越支持。另外也不是非得要刷一個美國的博後才算數,歐洲那邊實力也不算差,也滿足了規定。還可以導師發動面子果實,因為不是敏感學科的話國外導師最看重的就是能力問題害怕找到不靠譜的,有導師用名譽背書的話會好很多。尤其如果老師是校友或者跟那邊的學校有關係的話,非常好使。比如說老師和想念的博士導師是同門的話,一句「這孩子要是不好使的話我出門讓泥頭車創死」錄取率已經快拉滿了。

對於戴帽關來說,國內的青長也是帽啊!

所以割裂就出現了。

對於很看重海歸經歷的學科打算走海博路線的很多碩士就出去了,不然就很難出去了。

對於一些文科完全不看重海歸經歷的,出去了反而對於在國內找教職很不利。



作者:ytbytlxmd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410707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4

見崎花陽:


國外2023起為了給拜登政府無限發債擦屁股博士生經費消耗量漲了快一半(原來5萬多的博士培養年預算變成7.5萬往上了),搞得很多學校今年根本沒錢招學生。

沒錢讀個毛,招自費博士是當學生傻麼?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54

工藤正男:


即使你要留985當老師的話,直接去國外讀博也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國外博士後足夠了!

我說這些是有數據支撐的,我在天大機械學院官網上爬了一下我們動力機械及工程熱物理專業,85後(含85年生人)青年教師的入職前的教育背景,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發現:

首先說明一下,85後是根據本科入學年份推斷出來的,統一認為2003年上大學為1985年生人!以我這種篩選方法我一共篩選出35位,出生年份跨越1985~1995十年間,入職年份分佈在2015年~2023年八年間。

2020年之後,再無以講師身份入職的青椒,應該是徹底實施了非升即走政策!所以我們把2020年作為一個分水嶺:

2020年前:

2020年前入職青椒共18人,佔比達到51.4%,1人為博士後(助理研究員),12人為講師,5人為副教授!

5名副教授,1人為土博+土博士後,2人為土博+海外博士後,1人為海外博士+土博士後,1人為海外博士+海外博士後,海外博士的比例40%。

12名講師,2人為土博+海外博後,2人為海外博士+土博士後,1人為CSC博士+海外博士後,4人為CSC博士,3人為土博士後,海外博士比例經歷比例僅為六分之一。

1名博士後為海外本科+博士

綜合一下,海外博士佔比27.77%

2020年後:

2020年之後入職的青椒共17人,佔比達到48.6%,10人為博士後(助理研究員),6人為副教授/副研究員,1人為教授!

1名教授,博士和博士後均在香港的大學就讀,並拿到了國家級青年人才;

6位副教授/副研究員,4人為土博+海外大學博士後組合,1人為海外博士+海外博士後,1人為土博+土博士後,這其中還有一位是四青!海外博士比例六分之一。

10名博士後,9人在博士階段有海外經歷,CSC和交流都有,1人為本科和博士均為美國知名高校,海外博士比例10%

綜合一下,海外博士佔比11.76%

從教職這個體系上來說,想入職就拿到副教授不必要拿海外博士學位,但至少是要有個海外的博後經歷的,這個規律近8年都是如此!我覺得已經是必選項了!

無論是20年前,還是20年後,土博+海外博後或者是博士聯合培養+海外博士後的組合仍是現在高校教職的主流!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個多讀了幾年書的博士,你的點贊、收藏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每周五晚10:00視頻號直播,敬請關注!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