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佼宇:
@狐狸先生 老師,你好。因為答覆字數有限,我重開一道答題來回答你的一些疑惑。我在國外待了有10年,從讀書到工作。本人父母都是老師,並有出國留學經歷,我家從祖父輩開始就已經接觸西方文化,祖父的飲食都是西式的。在我年幼的時候,祖父就已經開始用英語跟我交談,但一是因為當時我年紀太小,二是還是中國的環境,因此只能斷斷續續的了解西方文化。後來出國留學讀書,到工作,才開始慢慢理解西方文化,雖是10年,但還是不透徹。儘管如此,我想我還是能自信的回答你一些疑問。
首先,我想說的是,要從中式英語, 開始了解西方文化到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和接受西方文化,是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太大了。起碼要在國外待上5年或以上,才能初步了解。我可以看得出你文章里的照片,訪學笑得還是很含蓄。西方人凡是拍這些Party照,都是開懷大笑的,各種古怪姿勢都有。
其次,你文章里講的大部分是你學術上的內容,我們不需要了解你的學術,這個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國外大家一起相處,認識是一種緣分,我們都很珍惜這種緣分,因為自己人總是能給人溫暖。因此大家在一起要的是互相尊重,僅此而已。
三,我們不會無聊到在知乎網上荒謬的指責訪學,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例子,這個問題,現有44個回答,答題者我們大家都是不認識的,在不同的國家做不同的事情。沒必要為了訪學而去污衊誰。也不是我們讀書人的作風。
四,訪學和真正的留學生是有差別的。從英語考試,到申請學校,到選課和學校老師談方向,和西方朋友相處,到寫作業和論文,到畢業考試拿證書,這些都是需要過程來學習的。訪學的短短1,2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這些東西。理解是需要時間的。
五,中國人有個通病,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西方人能坦然的接受批評,並添加自己的意見,或一笑了之。西方人看一個國家人民的素質,不是幾個重點院校就能代表一切,而是看老百姓的素質,才能真正體現問題。
六,其實我們也有類似你文章里的相片,一起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室友生日,甚至同學朋友結婚等等這些都有。看了你寫的這篇文章,我好像又重新過了一次和訪學在一起的日子。
七,訪學是有好的,但是我也可以很老實的跟你說,相對較少。一是時間問題,二是個人在異國投資問題,三是英語問題,四是沒有任何負擔,五是名譽和信譽問題,這些都會使訪學在學術方面比起留學生壓力相對較少。
八,你列舉的一些「荒謬指責」,其實你誤會了,人各有各的自由,我們管不著,也沒有必要去理會,我也經常去買折扣物品。但是平時相處,肯定會產生矛盾,那麼如何解決矛盾,才是我們最為看重和需要理解的。
九,看得出來,你還是中國思維,你並沒有了解到西方的文化。在你的答題里你已經給你自己劃清界限。其實討論歸討論,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合理和絕對的荒謬,肯定會出現不同的答案,要嘗試著去接受。
大家出國都不容易,應該互相理解和包容。本人的言論比較膚淺,也希望能聽到不同的聲音和你本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