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
工
船
與
日
本
戰
前
無
產
階
級
文
學
運
動
史
考
索
蟹
工
船
與
日
本
戰
前
無
產
階
級
文
學
運
動
史
考
索
序
1930年正值中國內戰之際,小林多喜二非常關心中國的革命運動,《蟹工船》於1930年第一次在中國翻譯出版時,他親筆作序:
假如把《蟹工船》底極度殘虐着的原始榨取、囚人勞動,和被各帝國主義底鐵鏈所緊縛着、被強迫在動物線以下虐使着的中國普羅列塔利亞底現狀,就這麼換置了過來,是不能夠的麼?是可以的啊!那麼,這個貧弱的作品,雖是貧弱,但得成為一種力。我堅確地相信着這一點。
哦,同道的中國的朋友們啊,我永久地祝頌你們底康健與光明!
獻給你緊固的握手!
一
九
二
九
年
十
二
月
七
日
<
p
a
l
i
g
n
="
r
i
g
h
t
">
一
九
二
九
年
十
二
月
七
日
<
/
p
>
小
林
多
喜
二
<
p
a
l
i
g
n
="
r
i
g
h
t
">
小
林
多
喜
二
<
/
p
>
(右對齊打不出來,求教一下懂的網友)
一、作品介紹
《蟹工船》故事的原型發生在處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日本北海道。1926年4月26日「秩父號」蟹工船因遭遇海上風暴即將沉沒,而收到求救信號的「英航號」蟹工船卻未前往施救,致使船上254人中有161人遇難。同年9月,媒體披露蟹工船「博愛號」「英航號」勞工的悲慘遭遇。於是,在銀行工作的小林多喜二從1927年3月開始就此調查,1928年10月着手創作《蟹工船》。1929年3月脫稿後在無產階級文學雜誌《戰旗》上連載,不久被當局禁止發行
《蟹工船》主要描寫了漁船「博光號」上代表無產階級的漁工和代表資產階級的監工之間的鬥爭。由抗剝削的重要性,革命的火種也於當時的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大量工廠倒閉而失業的勞動者為生活所迫在漁船上做苦力。
在監工們殘酷的剝削和日本國內、國際的革命運動的影響之下,使得他們逐步意識到團結起來進行反在逐步萌發,有組織的罷工鬥爭在開展之後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但是在漁船回國之後立刻遭到了鎮壓。
作品通過對工人們充滿血淚的悲慘生活和監工們殘酷壓迫的描寫,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關係,將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剝削本質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學成就與小林多喜二在小說中大量運用寫實主義表現手法是分不開的。
二、蟹工船的文學價值
小林多喜二在《蟹工船》中對當時日本的國內環境和蟹工船上工人們的工作環境的描寫完全採用了一種寫實主義的手法,毫不掩飾的將當時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日本最陰暗的一面徹底暴露出來。蟹工船上的工人們住在「糞坑」里,工作在「冰窖」裡面,對於他們來說,蟹工船就像是「地獄」般。監工們完全沒有把他們當作正常人來對待,他們不過是獲利的工具,對整個環境的描寫充滿了工人們的絕望頹廢和監工們的殘酷無情。
在很多傳統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當中的主人公形象,往往被塑造成為一個個無私奉獻,機智勇敢,敢於為了革命鬥爭奉獻一切的光輝形象,他們身上基本上都是彙集了廣大無產階級優點,沒有太多的缺陷體現。而《蟹工船》中對工人們的描寫完全沒有給人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偉大光輝形象,他們除了代表無產階級的基本形象,同時也被作者運用寫實主義表現手法賦予了更多的人性,使得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更鮮活,讓讀者覺得更加親近真實。
三、蟹工船與蟹工船「二代目」
眾所周之,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意欲超越封建體制的資產階級革命。以此為契機,明治政府全面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提出了諸如「富國強兵」、「置產興業」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戰略口號。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原始積累過程中,日本同樣走過了血跡斑斑的歷史。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蔓延全球的經濟大恐慌的襲擊,日本眾多的中小企業紛紛倒閉。但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龐大的壟斷資本藉機得以迅速完成。失業者充斥着大街小巷,失業人數僅在1930年就超過了兩百萬人之多。農村經濟瀕臨破產,農民陷人困境,被迫離開土地,甚至到了出賣子女度日的地步。像這樣,以農村半封建制度為基礎的日本資本主義,早早地顯示出了破綻來。在這一時期,工人運動開始急劇地成長起來。為了掩蓋這樣的破綻和罪惡,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成了日本政府轉移國內矛盾的兩張王牌。
戰後,日本在美國單方面佔領之下致力於政治改革,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這為戰後經濟的重振奠定了基礎。
像這樣,在經濟繁榮的虛象背後,日本國內的階段對立被暫時懸置起來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資本似乎收起了它那舔血的舌頭,「勞資關係」(勞動者與資本家)被置換為「勞使關係」(勞動者與使用者)。
其實《蟹工船》復活的種子在上個世紀90年代早已經埋下。因為泡沫經濟崩潰,日本的經濟開始進入長期的蕭條期。
這意味着原來只要工作三年以上用人企業就必須無條件正式錄取臨時工的門檻被取消,企業可以在任何時候將臨時工掃地出門。
日本的非正式就業規模由此急遽膨脹,至2008年,在15-24歲年輕人就業人口中,非正式就業者竟然高達七成。
所謂的「勞動者派遣法」最初確實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更自由的就業方式,但它帶來的惡果卻有點類似「蟹工船」。就像「蟹工船」既不適用「航海法」也不適用「工廠法」而造成船主為所欲為那樣,「派遣社員」不受就業保障,企業主可以任意將其辭退,而形式上他們又從屬於「派遣公司」,因而也無法得到政府的失業救助。雖然他們承擔的往往是最苦最累的工作,拿的卻是最低的薪水,也無法享受住房、醫療等補貼福利,因此這一龐大的群體成了漂泊流浪在城市海洋中最不穩定的一群「蟹工」,他們逐漸掉進了赤貧、無望的深淵,日本也淪為了「格差社會」。
2008—2009兩年問,《蟹工船·為黨生活的人》在日本列島行銷近100萬冊之多(若從初版算起,總銷量逼近200萬冊)。讀者大多是被稱之為「失去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二三十歲年輕男女。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在於「格差社會」(貧富相差出格的社會)的出現。
四、日本戰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史
1905年列寧在《黨組織與黨的文學》一文中強調文學必須同無產階級相結合。1922年成立了全俄無產階級作家協會,1932年成立蘇聯作家同盟。在蘇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影響下,德國於1919年建立了無產階級文化同盟。同年,法國作家巴比塞創立了國際進步作家的組織光明社,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宣傳無產階級國際主義,1927年發起組織世界反帝大同盟。美國成立了高爾德俱樂部。1928年尤利烏斯·伏契克領導的文雜誌《創造》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中心。在我國,二十年代後半期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1930年以魯迅為中心建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高舉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一直活躍到抗日戰爭時期。
無產階級文學的國際組織有1920年建立的無產階級國際事務局,1925年改組為革命文學國際事務局,建立了國際無產階級作家同盟。該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30年1月在蘇聯烏克蘭哈爾科夫召開,有2個國家參加。
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出現於二十年代初,以《播種人》雜誌於1921年10月在東京重新創刊為標誌宣怖誕生。
《播種人》雜誌的出發點是擁護列寧所倡導成立的第三國際。
1923年9月日本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反動政府藉機對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進行殘酷鎮壓,《播種人》雜誌被迫停刊。這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興起後遭受的第一次打擊和挫折。
但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追求光明的運動並沒有因《播種人》雜誌停刊而停止。相反,大正十三年(1924年),在原《播種人》同仁的支持下,《文藝戰線》誕生。
1925年10月以《文藝戰線》為中心整合了東京大學「馬克思主義藝術研究會」即「馬藝」、《解放》雜誌等左翼文藝團體成立了日本普羅塔利亞文藝聯盟簡稱「普羅聯」實現了左翼文藝團體第一次大聯合,並將《文藝戰線》定為該聯盟的機關刊物。
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受第三國際和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影響,並同日本共產黨的黨內鬥爭有着緊密的聯繫。日本共產黨成立於1922年7月25日。日共創始人之一山川均在《前衛》雜誌1922年7、8期卻連載發表了《無產階級運動的方向轉換》,主張解散共產黨,把共產黨改組成為左翼工會和勞動農民黨。1924年3月日共解散。同年,福本和夫從蘇聯歸國,他批判了山川均的取消主義,但同時提出「分離結合論」,在政治上推行左傾機會主義,在組織上推行宗派主義。至1926年,福本和夫的理論已席捲全國。日本共產黨1926年12月重新建黨。1927年7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通過了關於日本無產階級運動的綱領,稱為《二七綱領》,批評了以山川均為代表的取消主義和以福本和夫為代表的左傾宗派主義。這些,對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都有直接的影響。
在1926年11月14日召開的「普羅聯」第二次大會上進行了改組,名稱改為日本無產階級藝術聯盟(簡稱「普羅藝」)。改組結果,「馬藝」出身的中野重治、鹿地亙、谷一等人成為了「普羅藝」的主導力量,這些年輕的福本主義者拋棄大聯合,要把「普羅藝」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藝術團體。以布爾什維克同無政府主義鬥爭的名義開除了一批無政府主義思想較濃的作家,如小川未明、加藤一夫、秋田雨雀、江口渙、壺井繁治以及早期的工人文學作宮島資夫、中西伊之助、內藤辰雄等。
原「普羅聯」的創始人青野季吉、林房雄等強調藝術的特殊性,中野重治、鹿地亙、谷一等強調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福本主義者已經將清野他們劃為山川均取消主義思想在文壇的代表。
1927年6月10日,「普羅藝」以受山川均取消主義思想影響為由,開除了青野季吉、林房雄、佐佐木孝丸、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藤森成吉及早期工人文學作家今野賢三、前田河廣一郎、里村欣三以及早期無產階級文學代表作家葉山嘉樹、黑島傳治和《播種人》的創始人小牧近江,計十六人。
被「普羅藝」開除的這些人,於同年6月底另行建立了日本勞農藝術家聯盟(簡稱「勞藝」),帶走了雜誌《文藝戰線》,作為「勞藝」的機關刊物。留在「普羅藝」的中野重治、鹿地亙、谷一、久板榮二郎等於同年7月創辦《無產階級藝術》。
1927年7月,共產國際發表了《二七綱領》。同年11月,山川均要在《文藝戰線》上發表他的《致某同志書翰》一文,在該文中山川均不作自我批評,只是猛烈地批判福本主義。《文藝戰線》編輯委員會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林房雄等為避傾向山川均主義之嫌而不敢發表。但青野季吉、葉山嘉樹等人則堅決要求發表山川均的文章,為此「勞藝」召開了臨時大會,會上導致了公開分裂。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林房雄等退出「勞藝」,同時另行建立了日本前衛藝術家同盟(簡稱「前藝」),創辦《前衛》雜誌為機關志。至此,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形成了「普羅藝」、「勞藝」、「前藝」三大集團三足鼎立的局面。
1928年2月,日本首次實行普選法,在國會選舉中,共產黨和勞動農民黨的力量開始增長,共產黨獲二十餘萬張選票,勞動農民推舉的山本宣治當選議員。在「前藝」的提倡下.於昭和三年(1928年)三月召開了「日本左翼文藝家總聯合」的創立總會,實現「普藝」、「前藝」、「勞藝」及左翼文藝團體和個人聯合。
為了鎮壓共產黨和扼殺工農群眾運動,田中義一政府於3月15日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一千六百餘人,稱為「三·一五」事件。「總聯合」剛成立.就被強行解散。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剛進入發展階段就又次遭受到打擊和挫折。從此,白色恐怖籠罩全國。
在反動政府的鎮壓面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深感團結的必要,在《二七綱領》的指引下,左翼文藝團體聯合的形勢趨於成熟。藏原惟人在《文藝戰線》1927年10月號上發表了譯文《共產國際關於日本無產階級運動的批判》,該文選自同年8月19日蘇聯《真理報》發表的《五月全會後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活動概要》一文中的日本問題部分。1928年,藏原惟人又在《前衛》1月號上發表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新階段》一文,提出文藝大眾化和建立全左翼藝術家統一戰線的口號。藏原惟人在上述文章中提出了關於建立左翼文藝團體聯合的條件:「一、以現有的無產階級藝術團體為中心,包括一切農民藝術家團體、左翼小資產階級藝術家團體。二、加入這一聯合的各加盟團體在組織和意識形態上保持獨立」。
1928年3月25日,「普羅藝」和「前藝」合併,成立了「納普」。同年5月創辦《戰旗》雜誌,作「納普」的機關志。「勞藝」未參加聯合,拒絕參加「納普」,機關雜誌仍為《文藝戰線》,一般稱為後期《文藝戰線》,「納普」的成立標誌着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進入成熟期,藏原惟人也由此成為了在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佔領導地位的理論家。「納普」的成立促進了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繁榮,湧現出小林多喜二、德永直、宮本百合子等無產階級優秀作家,寫出了不少的優秀作品。
1928年12月25日,「納普」召開了第二次大會,進一步擴大文藝隊伍。在這次大會上,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易名為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簡稱仍為「納普」。「納普」下設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同盟,機關刊物為《無產階級文學),尚有日本無產階劇場同盟、美術家同盟、音樂家同盟、電影同盟、詩人同盟。
1931年,藏原惟人受國際工會第五次會議決議代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及教育的各種組織的任務與作用》的影響,在同年6月號《納普》雜誌上發表了《無產階級藝術運動的組織問題》一文,提出「以工廠、農村為基礎」「確立共產主義藝術,實現藝術運動布爾什維克化」的改組「納普』的方案。「納普」內部雖有人反對,但藏原惟人等的這一主張仍佔了上風,終於在11月解散了「納普」,建立了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簡稱「考普」),下設的同盟由「納普」時的六個,增加到十二個,增加了攝影同盟、科學研究所、新興教育研究所、戰鬥的無神論者同盟、世界語同盟、節育同盟。
「考普」的領導機構是中央協議會,協議員除各同盟的負責人外,尚有名謄協議員片山潛、蘇聯的高爾基和克魯普斯卡婭、美國的高爾德、法國的巴比塞、中國的魯迅。「考普」建立後,日本無產階級文藝繼續向前發展,甚至在日本大企業中也建立了工廠文學小組,只作家同盟1932年就有工廠、農村文學小組260個,成員近五千人。「考普」的各種雜誌擁有廣大的讀者。
藏原惟人最大的理論貢獻便是提出了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強調對現實生活作真實的描寫,對當時充滿革命激情的「納普」作家來說是很需要的,使他們認識到忠實於生活的真實描寫的重要性。
但是,1931年9月藏原惟人參加國際工會第五次會議回國後,發表了《關於藝術方法的感想》,提出了辯證唯物論的創作方法,並說這是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這種教條主義的理論,限制了作家的創作,遭到部分作家的拒絕。1932年4月蘇共解散「拉普」批判「辯證唯物主義創作方法」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實仍是規範政治與文學的關係保證文學黨性的一種措施。不過這給德永直等反擊藏原惟人提供了武器。德永直於1933年9月在《中央公論》上發表《創作方法上的新轉換》一文,批評辯證唯物論的創作方法是機械的觀念論。正在獄中的藏原惟人寫信還擊。於是以德永直的文章為契機陣營內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問題展開了論爭。
1932年3月日本反動政府開始逮捕「考普」成員,同年4月藏原惟人、中野重治、宮本百合子等被捕。
為反擊法西斯的野蠻鎮壓,「考普」屬下的作家同盟、劇場同盟、美術家同盟、攝影同盟在東京日比谷公園集會,佐佐木孝丸、佐多稻子等任檢察長,布施辰治擔任律師,同警視廳特高科長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表現了無畏的革命精神。
至1934年,「考普」被捕者達四百餘人。「考普」就這樣被鎮壓下去,於1934年2月解散。另一方面,「勞藝」在1928年3月以後又經歷了一段發展,湧現出一批新作家,有不少優秀作品。1930年以後發生了三次大分化。黑島傳治、細田民樹、長谷川進、今村恆夫、今野大力、山內兼吾等人退出「勞藝」,參加了「納普」,還有些人退出「勞藝」另行建立文學組織,至1932年5月「勞藝」解體。
1933年2月20日作家同盟書記長小林多喜二被捕,當晚遭虐殺。
五、結語
《
聞
小
林
同
志
之
死
》
《
聞
小
林
同
志
之
死
》
日
本
和
中
國
的
大
眾
,
本
來
就
是
兄
弟
。
資
產
階
級
欺
騙
大
眾
,
用
他
們
的
血
劃
了
界
線
,
還
繼
續
在
劃
着
。
但
是
無
產
階
級
和
他
們
的
先
驅
們
,
正
用
血
把
它
洗
去
。
小
林
同
志
之
死
,
就
是
一
個
實
證
。
我
們
是
知
道
的
,
我
們
不
會
忘
記
。
我
們
堅
定
地
沿
着
小
林
同
志
的
血
路
攜
手
前
進
。
日
本
和
中
國
的
大
眾
,
本
來
就
是
兄
弟
。
資
產
階
級
欺
騙
大
眾
,
用
他
們
的
血
劃
了
界
線
,
還
繼
續
在
劃
着
。
但
是
無
產
階
級
和
他
們
的
先
驅
們
,
正
用
血
把
它
洗
去
。
小
林
同
志
之
死
,
就
是
一
個
實
證
。
我
們
是
知
道
的
,
我
們
不
會
忘
記
。
我
們
堅
定
地
沿
着
小
林
同
志
的
血
路
攜
手
前
進
。
魯
迅
<
p
a
l
i
g
n
="
r
i
g
h
t
">
魯
迅
<
/
p
>
(本文為我大一基礎寫作課程作業彙報,多處內容為引用、轉述,且均未標出,在此對原作者表示感謝及歉意。如有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