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8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以前日本没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3

地缘和环境不允许。

日本地狭,且四面临海,建立根据地或者获取外援难度极大,没有回旋空间。

二战失败的日本赤色活动多次都会被集中搜捕破坏,比如315,416,人民阵线等等事件,加上特高课配合邻组的基层严密监控,使得革命根本不可能。

二战后这个趋势也没有改变,虽然民主化让控制松动了,但地缘劣势依旧存在,19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日本赤色活动家进行游击战准备,组织人民舰队运输,但经过民主化和收入休息提高的日本人生存压力大大减少,就没有吸引力了。在经济政治上也失去了土壤。

这种根据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作者:yzc000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435035/answer/1051488198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3

因为日本资产阶级政府在日本工业发展还不充分的1920年代就开始大力镇压工人运动并且出台相关法律,这是由于当时日本上层建筑还有大量封建残余加之借鉴了欧美国家经验所决定的。

而当日本工业蓬勃发展的1930年代日本又转型成为法西斯政权,众所周知的是,法西斯意识形态对底层的迷惑性极强,在1920-1930年代是可以作为共产主义代餐而存在的。

战后日本又在美国扶持下经济快速增长,福利政策也相应跟上,也没有工人运动的土壤。但即便如此,6 70年代日本依旧爆发声势浩大的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运动



作者:饿魔喵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435035/answer/1053833959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3

作者:杰尼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435035/answer/1048566424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粮断供+涨价,都没出问题,还想闹革命? 他们富裕过一轮了,应该是没有多少无产的,干什么活都能买房和养家,说明经济结构比较合理,也就“驯化了”,黑帮老伯都能出来跳宅舞的还有什么血性。

再往前看,没富裕的时候,估计都被原子弹打怕了,看到皇室那么懦弱也没人敢另起山头。成了美国的小老弟之后,科技发展然后人均很富裕,吃饱饭就不会有流血的革命。

财团应该才是稳定因素,正常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财团允许日元连续贬值那么多年,有人认为财团会从海外资产输血回来也是无稽之谈,他们国内银行都能明知外国人薅羊毛而借日元给他们来套利的,说明本来内部就没有什么硬骨头,都是妥协,日本财团能代表日本权贵的核心利益,海外资产一直在增值就行,国内资产一直贬值也无所谓,老外强行来薅羊毛也默许。

说到底还归功于人家社会保障制度好,也就是托底工作做得好,说明财团对内没有进行过度压榨,重心是在海外赚钱,但是没有看到补贴国内的证据。人是地球上最厉害的生物,只要自然资源没被少数人霸占,每个人靠自己劳动肯定是可以过得衣食无忧的,我们这种卷生卷死,一年到头全在加班没啥休息,最后还没有土地只能勉强供小区房的现状就是不合理的,只能说明内部经济结构,要么管理水平极低,导致分工合作做的大部分都是无用功和内耗,要么就是有人拿得太多,外部经济就是为了用低成本好卖货来获取顺差,也就是补贴外国人,委屈自己人。社会保障全靠别人有没有良心,保障制度这么多年还一直在改变,缴费年限还能说变就变的,保障待遇也能说变就变而且还不是人人平等,为了安抚和奖励开国后那一辈人的艰辛而倾斜资源,但又不是全部50后60后,重点还是对体制内退休的倾斜太多,人治太突出了,人治总是忽略客观事实,最后就总想让后来者吃亏。一切少数人拍脑袋的“定价”活动都是人治,他们根本不比普通人明智,决策很多时候都是情感驱动的。

种地,伐木,捕鱼,这些是人都会干的农业工作都能足够养家糊口的,自然没人闹革命,革命总是底层人发起的,农民都是老实人,忍得了就忍,忍不了才闹,所以只要保障了老实人的生活,就彻底安稳了,上层再怎么软骨头都无所谓。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4

布谷鸟的血液型:


德田球一、野坂参三、中西功等日共老炮你是完全不知道啊,或者说,你知道有日共吗?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4

日本在二战后曾经受中国影响想爆发来着,但日本是个民族主义传统浓厚的国家,共产主义者刚想冒头,就被某些所谓的“右派”民众本着民族责任感,抱着自我牺牲精神自发的一刀给斩断了(照片得过摄影奖,是很出名的黑镜头)。那些共产主义者还成立红军想去山区打,最后失败。

虽然这群左狗在日本失败了,但有群人流窜到了中东,还亲身启发了那群包头怎么发起自刹式攻击,对中东人的战斗思维有着深远影响。



作者:golde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435035/answer/1074054807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4
作者:东方文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435035/answer/1071179222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60年,曾受毛主席亲自接待的浅沼稻次郎,在一次公开演讲时,被17岁的山口二矢冲上讲台,用短刀刺死。

山口二矢身上还带着一封信,内容是:你,浅沼稻次郎,企图赤化日本。我和你没有私仇,但你作为社会党的领导者,访问中国时发表恶语,以及在国会中的暴行,让我无法忍受。我要替天行道消灭你。


毛泽东接见浅沼稻次郎

整个刺杀过程被直播

山口二矢突刺一刀后,冲到了浅沼稻次郎的另一边准备刺第二刀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4


as蓝月儿:


革命又不是为了杀人,如果改革已经把问题调节得七七八八了,缝缝补补又可以过了,还革什么。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5

清池浅:


怎么没有,看你革命定义,没成功不代表没有

还活着的温和派有日共等,革命极左翼容易被维稳法系打成恐怖分子,如日本赤军

还有一点日本是美苏冷战的重要一环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5

gxdxgfs:

因为日本的资产阶级太弱了,而封建残余又太强了。只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都同时衰弱的情况下,才能爆发那种苏俄式的无产阶级革命。

日本作为一个穷鬼帝国主义,国内连一个可以内循环的工业体系都没建立。在西方列强不愿意配合的情况下,自己的产业链要布局到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甚至东南亚去。也就是说日本资本统治下的无产阶级相互之间既不认识,各自的境遇也是千差万别,而且中间往往还隔着一个所在国的买办阶层。那受日本剥削的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对象就不一致,没有团结的基础。

而日本本国的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少,那巴掌大的国土上也没有可以藏起来猥琐发育的空间。加上军队里都是农民没几个工人,在这支军队于国外战场上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前他们是不会跳反的。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25


  1930年正值中国内战之际,小林多喜二非常关心中国的革命运动,《蟹工船》于1930年第一次在中国翻译出版时,他亲笔作序:

  假如把《蟹工船》底极度残虐着的原始榨取、囚人劳动,和被各帝国主义底铁链所紧缚着、被强迫在动物线以下虐使着的中国普罗列塔利亚底现状,就这么换置了过来,是不能够的么?是可以的啊!那么,这个贫弱的作品,虽是贫弱,但得成为一种力。我坚确地相信着这一点。

  哦,同道的中国的朋友们啊,我永久地祝颂你们底康健与光明!

  献给你紧固的握手!

<

p

a

l

i

g

n

="

r

i

g

h

t

">

<

/

p

>

<

p

a

l

i

g

n

="

r

i

g

h

t

">

<

/

p

>

(右对齐打不出来,求教一下懂的网友)

一、作品介绍

  《蟹工船》故事的原型发生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日本北海道。1926年4月26日“秩父号”蟹工船因遭遇海上风暴即将沉没,而收到求救信号的“英航号”蟹工船却未前往施救,致使船上254人中有161人遇难。同年9月,媒体披露蟹工船“博爱号”“英航号”劳工的悲惨遭遇。于是,在银行工作的小林多喜二从1927年3月开始就此调查,1928年10月着手创作《蟹工船》。1929年3月脱稿后在无产阶级文学杂志《战旗》上连载,不久被当局禁止发行

  《蟹工船》主要描写了渔船“博光号”上代表无产阶级的渔工和代表资产阶级的监工之间的斗争。由抗剥削的重要性,革命的火种也于当时的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工厂倒闭而失业的劳动者为生活所迫在渔船上做苦力。

  在监工们残酷的剥削和日本国内、国际的革命运动的影响之下,使得他们逐步意识到团结起来进行反在逐步萌发,有组织的罢工斗争在开展之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是在渔船回国之后立刻遭到了镇压。

  作品通过对工人们充满血泪的悲惨生活和监工们残酷压迫的描写,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剥削本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与小林多喜二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二、蟹工船的文学价值

  小林多喜二在《蟹工船》中对当时日本的国内环境和蟹工船上工人们的工作环境的描写完全采用了一种写实主义的手法,毫不掩饰的将当时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日本最阴暗的一面彻底暴露出来。蟹工船上的工人们住在“粪坑”里,工作在“冰窖”里面,对于他们来说,蟹工船就像是“地狱”般。监工们完全没有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来对待,他们不过是获利的工具,对整个环境的描写充满了工人们的绝望颓废和监工们的残酷无情。

  在很多传统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当中的主人公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为一个个无私奉献,机智勇敢,敢于为了革命斗争奉献一切的光辉形象,他们身上基本上都是汇集了广大无产阶级优点,没有太多的缺陷体现。而《蟹工船》中对工人们的描写完全没有给人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伟大光辉形象,他们除了代表无产阶级的基本形象,同时也被作者运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赋予了更多的人性,使得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鲜活,让读者觉得更加亲近真实。

三、蟹工船与蟹工船“二代目”

  众所周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意欲超越封建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此为契机,明治政府全面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诸如“富国强兵”、“置产兴业”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战略口号。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日本同样走过了血迹斑斑的历史。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蔓延全球的经济大恐慌的袭击,日本众多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但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庞大的垄断资本借机得以迅速完成。失业者充斥着大街小巷,失业人数仅在1930年就超过了两百万人之多。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农民陷人困境,被迫离开土地,甚至到了出卖子女度日的地步。像这样,以农村半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日本资本主义,早早地显示出了破绽来。在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开始急剧地成长起来。为了掩盖这样的破绽和罪恶,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了日本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两张王牌。

  战后,日本在美国单方面占领之下致力于政治改革,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这为战后经济的重振奠定了基础。

  像这样,在经济繁荣的虚象背后,日本国内的阶段对立被暂时悬置起来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资本似乎收起了它那舔血的舌头,“劳资关系”(劳动者与资本家)被置换为“劳使关系”(劳动者与使用者)。

  其实《蟹工船》复活的种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早已经埋下。因为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的经济开始进入长期的萧条期。

  这意味着原来只要工作三年以上用人企业就必须无条件正式录取临时工的门槛被取消,企业可以在任何时候将临时工扫地出门。

  日本的非正式就业规模由此急遽膨胀,至2008年,在15-24岁年轻人就业人口中,非正式就业者竟然高达七成。

  所谓的“劳动者派遣法”最初确实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更自由的就业方式,但它带来的恶果却有点类似“蟹工船”。就像“蟹工船”既不适用“航海法”也不适用“工厂法”而造成船主为所欲为那样,“派遣社员”不受就业保障,企业主可以任意将其辞退,而形式上他们又从属于“派遣公司”,因而也无法得到政府的失业救助。虽然他们承担的往往是最苦最累的工作,拿的却是最低的薪水,也无法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福利,因此这一庞大的群体成了漂泊流浪在城市海洋中最不稳定的一群“蟹工”,他们逐渐掉进了赤贫、无望的深渊,日本也沦为了“格差社会”。

  2008—2009两年问,《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在日本列岛行销近100万册之多(若从初版算起,总销量逼近200万册)。读者大多是被称之为“失去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二三十岁年轻男女。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格差社会”(贫富相差出格的社会)的出现。


四、日本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史

  1905年列宁在《党组织与党的文学》一文中强调文学必须同无产阶级相结合。1922年成立了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1932年成立苏联作家同盟。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德国于1919年建立了无产阶级文化同盟。同年,法国作家巴比塞创立了国际进步作家的组织光明社,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宣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927年发起组织世界反帝大同盟。美国成立了高尔德俱乐部。1928年尤利乌斯·伏契克领导的文杂志《创造》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心。在我国,二十年代后半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1930年以鲁迅为中心建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高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旗,一直活跃到抗日战争时期。

  无产阶级文学的国际组织有1920年建立的无产阶级国际事务局,1925年改组为革命文学国际事务局,建立了国际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该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30年1月在苏联乌克兰哈尔科夫召开,有2个国家参加。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出现于二十年代初,以《播种人》杂志于1921年10月在东京重新创刊为标志宣怖诞生。

  《播种人》杂志的出发点是拥护列宁所倡导成立的第三国际。

  1923年9月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反动政府借机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行残酷镇压,《播种人》杂志被迫停刊。这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后遭受的第一次打击和挫折。

  但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追求光明的运动并没有因《播种人》杂志停刊而停止。相反,大正十三年(1924年),在原《播种人》同仁的支持下,《文艺战线》诞生。

  1925年10月以《文艺战线》为中心整合了东京大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会”即“马艺”、《解放》杂志等左翼文艺团体成立了日本普罗塔利亚文艺联盟简称“普罗联”实现了左翼文艺团体第一次大联合,并将《文艺战线》定为该联盟的机关刊物。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受第三国际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并同日本共产党的党内斗争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共产党成立于1922年7月25日。日共创始人之一山川均在《前卫》杂志1922年7、8期却连载发表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方向转换》,主张解散共产党,把共产党改组成为左翼工会和劳动农民党。1924年3月日共解散。同年,福本和夫从苏联归国,他批判了山川均的取消主义,但同时提出“分离结合论”,在政治上推行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推行宗派主义。至1926年,福本和夫的理论已席卷全国。日本共产党1926年12月重新建党。1927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通过了关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的纲领,称为《二七纲领》,批评了以山川均为代表的取消主义和以福本和夫为代表的左倾宗派主义。这些,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都有直接的影响。

  在1926年11月14日召开的“普罗联”第二次大会上进行了改组,名称改为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简称“普罗艺”)。改组结果,“马艺”出身的中野重治、鹿地亘、谷一等人成为了“普罗艺”的主导力量,这些年轻的福本主义者抛弃大联合,要把“普罗艺”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团体。以布尔什维克同无政府主义斗争的名义开除了一批无政府主义思想较浓的作家,如小川未明、加藤一夫、秋田雨雀、江口涣、壶井繁治以及早期的工人文学作宫岛资夫、中西伊之助、内藤辰雄等。

  原“普罗联”的创始人青野季吉、林房雄等强调艺术的特殊性,中野重治、鹿地亘、谷一等强调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福本主义者已经将清野他们划为山川均取消主义思想在文坛的代表。

  1927年6月10日,“普罗艺”以受山川均取消主义思想影响为由,开除了青野季吉、林房雄、佐佐木孝丸、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藤森成吉及早期工人文学作家今野贤三、前田河广一郎、里村欣三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叶山嘉树、黑岛传治和《播种人》的创始人小牧近江,计十六人。

  被“普罗艺”开除的这些人,于同年6月底另行建立了日本劳农艺术家联盟(简称“劳艺”),带走了杂志《文艺战线》,作为“劳艺”的机关刊物。留在“普罗艺”的中野重治、鹿地亘、谷一、久板荣二郎等于同年7月创办《无产阶级艺术》。

  1927年7月,共产国际发表了《二七纲领》。同年11月,山川均要在《文艺战线》上发表他的《致某同志书翰》一文,在该文中山川均不作自我批评,只是猛烈地批判福本主义。《文艺战线》编辑委员会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林房雄等为避倾向山川均主义之嫌而不敢发表。但青野季吉、叶山嘉树等人则坚决要求发表山川均的文章,为此“劳艺”召开了临时大会,会上导致了公开分裂。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林房雄等退出“劳艺”,同时另行建立了日本前卫艺术家同盟(简称“前艺”),创办《前卫》杂志为机关志。至此,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了“普罗艺”、“劳艺”、“前艺”三大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

  1928年2月,日本首次实行普选法,在国会选举中,共产党和劳动农民党的力量开始增长,共产党获二十余万张选票,劳动农民推举的山本宣治当选议员。在“前艺”的提倡下.于昭和三年(1928年)三月召开了“日本左翼文艺家总联合”的创立总会,实现“普艺”、“前艺”、“劳艺”及左翼文艺团体和个人联合。

  为了镇压共产党和扼杀工农群众运动,田中义一政府于3月15日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一千六百余人,称为“三·一五”事件。“总联合”刚成立.就被强行解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刚进入发展阶段就又次遭受到打击和挫折。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在反动政府的镇压面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深感团结的必要,在《二七纲领》的指引下,左翼文艺团体联合的形势趋于成熟。藏原惟人在《文艺战线》1927年10月号上发表了译文《共产国际关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的批判》,该文选自同年8月19日苏联《真理报》发表的《五月全会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活动概要》一文中的日本问题部分。1928年,藏原惟人又在《前卫》1月号上发表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新阶段》一文,提出文艺大众化和建立全左翼艺术家统一战线的口号。藏原惟人在上述文章中提出了关于建立左翼文艺团体联合的条件:“一、以现有的无产阶级艺术团体为中心,包括一切农民艺术家团体、左翼小资产阶级艺术家团体。二、加入这一联合的各加盟团体在组织和意识形态上保持独立”。

  1928年3月25日,“普罗艺”和“前艺”合并,成立了“纳普”。同年5月创办《战旗》杂志,作“纳普”的机关志。“劳艺”未参加联合,拒绝参加“纳普”,机关杂志仍为《文艺战线》,一般称为后期《文艺战线》,“纳普”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进入成熟期,藏原惟人也由此成为了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占领导地位的理论家。“纳普”的成立促进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繁荣,涌现出小林多喜二、德永直、宫本百合子等无产阶级优秀作家,写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

  1928年12月25日,“纳普”召开了第二次大会,进一步扩大文艺队伍。在这次大会上,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易名为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团体协议会,简称仍为“纳普”。“纳普”下设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机关刊物为《无产阶级文学),尚有日本无产阶剧场同盟、美术家同盟、音乐家同盟、电影同盟、诗人同盟。

  1931年,藏原惟人受国际工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代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及教育的各种组织的任务与作用》的影响,在同年6月号《纳普》杂志上发表了《无产阶级艺术运动的组织问题》一文,提出“以工厂、农村为基础”“确立共产主义艺术,实现艺术运动布尔什维克化”的改组“纳普’的方案。“纳普”内部虽有人反对,但藏原惟人等的这一主张仍占了上风,终于在11月解散了“纳普”,建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简称“考普”),下设的同盟由“纳普”时的六个,增加到十二个,增加了摄影同盟、科学研究所、新兴教育研究所、战斗的无神论者同盟、世界语同盟、节育同盟。

  “考普”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协议会,协议员除各同盟的负责人外,尚有名誊协议员片山潜、苏联的高尔基和克鲁普斯卡娅、美国的高尔德、法国的巴比塞、中国的鲁迅。“考普”建立后,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继续向前发展,甚至在日本大企业中也建立了工厂文学小组,只作家同盟1932年就有工厂、农村文学小组260个,成员近五千人。“考普”的各种杂志拥有广大的读者。

  藏原惟人最大的理论贡献便是提出了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对现实生活作真实的描写,对当时充满革命激情的“纳普”作家来说是很需要的,使他们认识到忠实于生活的真实描写的重要性。

  但是,1931年9月藏原惟人参加国际工会第五次会议回国后,发表了《关于艺术方法的感想》,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并说这是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这种教条主义的理论,限制了作家的创作,遭到部分作家的拒绝。1932年4月苏共解散“拉普”批判“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实仍是规范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保证文学党性的一种措施。不过这给德永直等反击藏原惟人提供了武器。德永直于1933年9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创作方法上的新转换》一文,批评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是机械的观念论。正在狱中的藏原惟人写信还击。于是以德永直的文章为契机阵营内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展开了论争。

  1932年3月日本反动政府开始逮捕“考普”成员,同年4月藏原惟人、中野重治、宫本百合子等被捕。

  为反击法西斯的野蛮镇压,“考普”属下的作家同盟、剧场同盟、美术家同盟、摄影同盟在东京日比谷公园集会,佐佐木孝丸、佐多稻子等任检察长,布施辰治担任律师,同警视厅特高科长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无畏的革命精神。

  至1934年,“考普”被捕者达四百余人。“考普”就这样被镇压下去,于1934年2月解散。另一方面,“劳艺”在1928年3月以后又经历了一段发展,涌现出一批新作家,有不少优秀作品。1930年以后发生了三次大分化。黑岛传治、细田民树、长谷川进、今村恒夫、今野大力、山内兼吾等人退出“劳艺”,参加了“纳普”,还有些人退出“劳艺”另行建立文学组织,至1932年5月“劳艺”解体。

  1933年2月20日作家同盟书记长小林多喜二被捕,当晚遭虐杀。


五、结语


线

沿


线





沿


<

p

a

l

i

g

n

="

r

i

g

h

t

">

<

/

p

>

(本文为我大一基础写作课程作业汇报,多处内容为引用、转述,且均未标出,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及歉意。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