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bu1582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2548614298/answer/19021862747874023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就是前共產主義國家普遍的遺留問題,民主德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宣傳的窗口國家,東德人均收入一直穩居華約國家第一。在1970年代後期到1980前期,東德憑藉蘇聯提供的廉價能源與經互會提供的大量廉價資源,以及西德為首提供的貸款,向整個華約市場輸出大量精密工業品,東德的人均產值甚至一度高於英國。那個時候,每一千個東德人中就有148輛小轎車,408台電視機,425台冰箱。每個家庭幾乎都有車、電視和冰箱。
但隨着時間進入1980年代後期,蘇聯在美國誘導下對經濟決策的錯誤致蘇聯以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模式弊端無限擴大,東德的經濟隨整個華約的形勢迅速惡化。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聯邦德國為了收回西德在統一過程中,向蘇聯支付的120億馬克無償援助,90億馬克的低息貸款和價值10億馬克的糧食援助,以及向東德提供的50億馬克低息貸款,在接手東德政府和國有企業之後,面對東德背負的3500億馬克債務,認為長期在蘇聯保護性政策下,缺少市場競爭的東德工業品在競爭激烈的西方市場中銷量慘淡,東德經濟體屬於負資產,而選擇迅速肢解變賣原東德財產,造成了東西德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而隨後於1992為了恢復東德經濟,全盤接收東德的瀕臨崩潰的金融、養老金和醫療體系,自當年開始向統一以後的東德地區提供1000億馬克補貼,1994年追加到5000億馬克,而後每年持續至今以統一稅形式從西德向東德轉移支付140億歐元。但這反而加劇了東西對立,西德民眾對無窮無盡的統一稅感到厭煩,據統計聯邦德國為了完成兩德合併總計付出約合一萬五千億歐元援助的代價,致使60%西德民眾厭惡東德。而東德民眾則認為,是西德在統一過程中徹底肢解了東德經濟,自然需為東德背負重建代價。
但兩德統一已30餘年,東德的經濟創傷仍未恢復,就遭遇難民湧入新一輪衝擊,於是東德民眾剛有所起色的經濟又迅速隨歐洲形勢急轉直下,隨着貿易保護主義興盛,以及全球反移民加速右轉,東德正在從曾經的社會主義櫥窗,成為德國新納粹發源地。所有東歐國家,包括俄羅斯也一樣,都存在本來龐大強盛的左翼共產主義消失後,新的中間派資本主義政府基本盤不穩無力制衡極右翼,導致民眾倒向民族主義的問題。
但是一般來說,雖然東德在新納粹化,但只要你不碰到真正的極端分子,大部分人也就口頭上面表達不滿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