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5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這種非聯邦國家,卻每個縣都有縣旗,會滋生出分裂思想嗎?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29
作者:核魚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76947597/answer/8730836036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平等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才會滋生分裂的思想!!!

不同的文化風格、符號和語言不會。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29

國內不給搞市旗,能減少同一個省內對落後縣市的歧視嗎?更別說很多人就是非本省不嫁娶,除非外地人特別有錢或好看。嘴上說著最團結,實際上到結婚的時候就原形畢露了。很多地方的人甚至對坑蒙拐騙外地人不會有任何愧疚感,反正是外地的不坑白不坑。地域歧視若不嚴重,老鄉就不會至今都是抱團社交的重要途徑。



作者:林浩軒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76947597/answer/8907467748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29

Tirol:


換到國內自己想想

港毒是因為香港有面紫荊花旗麼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29

作者:Albluepo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76947597/answer/901148220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地方行政區劃存在象徵性標誌的現象,既非特殊歷史條件下的偶然產物,亦非現代國家建構中的異類存在。從國家結構形式與地域主義的關係維度觀察,地方性符號的存在與否同分裂傾向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鏈條。若以實證主義視角考察日本近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歷程,便會發現其地域文化符號系統恰是強化而非削弱國家認同的重要裝置。

質疑者預設的邏輯悖論源於對"國家符號壟斷權"的誤讀。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中央政府固然需要建構統一的國家認同符號體系,但這與地方保留文化表徵符號之間並非零和博弈。法國作為中央集權國家的典範,其95個省份均有獨特旗幟;中國省級行政區同樣存在過區旗設計,這些現象均未引發分離主義危機。日本都道府縣旗的普遍存在,本質上屬於地域文化多元性在國家認同框架內的合法表達,而非挑戰國家主權的政治宣言。這種雙重符號系統的共存,恰恰印證了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理論中關於民族文化層次性的論斷——國家認同與地方認同可以在不同維度並行不悖。

從日本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軌跡考察,明治政府推行的"廢藩置縣"政策雖在行政層面消除封建割據,卻刻意保留並重構了地域文化記憶。這種政治智慧體現在將地域文化符號納入國家認同的建構工程:京都的千年古都意象、北海道的開拓者精神、沖繩的南島風情,經過現代性轉化後都成為日本多元一體敘事的組成部分。社會學家小熊英二在《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中指出,近代日本在創造"萬世一系"天皇制神話的同時,策略性地將地域差異轉化為文化資產,使地方認同成為國家認同的微觀基礎而非對立物。

地域主義(regionalism)在現代日本的演化路徑,呈現出與歐洲分離主義截然不同的特徵。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或英國蘇格蘭的分離運動,根植於歷史上獨立政治實體的記憶、語言差異及經濟利益衝突。反觀日本各縣,自江戶時代形成的"藩國—中央"二元結構經明治維新徹底打破後,再未形成具有獨立政治訴求的地域集團。政治學者三浦瑠麗的研究顯示,當代日本民眾對都道府縣的認同度雖高達72%(NHK2020年調查數據),但這種認同主要表現為對地方特產、方言、景觀等文化要素的親近感,而非要求政治自治的意識形態。沖繩作為特例的存在,其訴求本質上是基於美軍基地問題的權益抗爭,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分離主義運動。

日本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配置模式,進一步消解了地域符號政治化的可能。根據《地方自治法》設計的"三分自治"體系,地方政府在財政、人事、立法等方面高度依賴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確保文化象徵系統與政治權力結構的分離。這種制度設計使得地方旗幟等符號始終停留在文化表徵層面,無法轉化為政治動員工具。比較政治學中的"象徵性聯邦主義"理論恰能解釋這種現象:當地方自治體缺乏實質性的政治決策權時,其文化符號系統反而成為緩解央地張力的安全閥。

當代地域認同的強化趨勢,實際上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尋根浪潮同頻共振。在東京一極集中的背景下,地方城鎮通過挖掘地域特色重塑文化身份,這種"故鄉創生"運動本質上是對同質化現代性的反思,而非解構國家認同的嘗試。社會學者吉見俊哉的研究表明,日本年輕一代通過地域限定商品、本地吉祥物等符號建構的身份認同,更多體現為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情感投射,其政治意涵甚至弱於昭和時期的地方出身意識。

從符號政治學的理論視角審視,任何政治象徵物的意義生成都取決於具體的權力語境。日本各縣旗幟普遍採用花卉、漢字等傳統文化元素,其設計規範遵循內務省制定的《地方公共團體旗幟製作基準》,這種制度性約束確保地域符號始終處於國家文化體系的坐標系內。當北海道民在冰雪節升起藍白相間的道旗時,他們不是在宣示有別於"日本國民"的特殊身份,而是在展演作為"日本多樣性"組成部分的地域特色。這種文化實踐模式,與聯邦制國家各州旗幟承載的憲制性意義存在本質區別。

歷史經驗表明,真正危及國家統一的地域主義往往源於結構性壓迫而非文化差異。沖繩問題的特殊性恰恰反證了主流地域關係的穩定性:只有當文化差異與軍事佔領、經濟剝奪等實質性矛盾疊加時,地域認同才可能衍生出分離傾向。日本本土各縣既無歷史積怨又無現實衝突,其地域符號自然難以孕育分裂思想。這種規律具有普適性,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保護政策、意大利北部威尼託大區的自治運動等案例,都印證了文化符號的政治化需要特定歷史條件的催化。

因此,將日本各縣旗幟的存在簡單等同於分裂隱患,既是對現代國家認同建構機制的誤判,也是對日本社會文化特性的失察。在民族國家建構日益強調包容性與多樣性的21世紀,允許次級行政單位保留文化符號非但不會削弱國家認同,反而能通過構建多層次的身份認同網絡增強國家凝聚力。日本的經驗表明,當地方認同被有機整合進國家敘事時,地域文化符號完全可以成為強化國民歸屬感的情感紐帶而非離心力。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29

還有個什麼鬼滋生。。。

看看日本歷史,本來就是從各種番邦軍閥割據,到混戰,再最後統一的。

日本的統一屬於自然統一。日本列島四面環海,地理位置相對孤立,面積不大,但地形崎嶇複雜,在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的農耕古代,自然人群組成自然部落,然後又組成小番邦,各自舉旗獨立割據一塊問題不大。

但隨着人口增長和生產力的發展,小番邦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於是便開始了互相征戰搶奪土地或勢力範圍。但即便是這樣,由於日本面積的狹小,各個番邦的發展程度比較平均,各自都沒有足夠資源碾壓對手,所以經長時間的混戰後,日本仍然無法在純軍事角度實現統一(這點有點像歐洲),倒是在長期混戰中逐漸形成了泛日本認同的社會階層分化和民族文化,這就為最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又跟歐洲不同)。

於是,日本列島這小圈子裡,由最初的領地混戰,最終演變成了階層戰爭,並由率先掌握近代工業和資本優勢的一方,實現了統一。

至於你說的每個縣的縣旗,最多也只是作為古文化遺產保留項目罷了。至於分裂,就以日本現在的生產力和資本規模,想都不用去想這種事。

。。



作者:000000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76947597/answer/876205651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30

越怕啥越來啥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自信




作者:源魈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76947597/answer/867354959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30

lacarte:


不只那些表面的東西,每個縣甚至每個市/區/村/町的縣長市長etc以及各議會議員還都是本地居民選的,成何體統是吧。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30

快跑:


只有存在分裂思想的人才會認為別人存在分裂思想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30

松林:


北京沒有市旗,也不影響外地車一年只能開大約72天,外地戶口不能在京高考啊。

東京都和其他自治體都有自己的旗,也沒影響其他自治體的車可以在東京自由通行,和其他自治體的人可以無門檻獲得包括升學在內的與東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啊。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1 22:31


小麵包:


有縣旗能代表什麼,建議多看一些原版外國書籍,別老是讓中式思維干擾!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