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007289/answer/40557504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奈及利亞在外界的存在感只來源於兩個頭銜:一、非洲第一人口大國。二、奈及利亞國家隊於1994年後是世界盃常客。
2024年,奈及利亞的人口已由提問時的1.7億人增長到了2.3億人,正式超過巴西成為第六人口大國。回溯數據,奈及利亞1970年人口為0.55億,1996年人口為1.11億,可以說是二十多年一翻。目前奈及利亞的總和生育率還有5.2,不出意外該國人口還能繼續增加數億級別。該國的未來極有可能是在內亂的同時向外輸出人口。以後奈及利亞作為一個國家或許存在感還是不強,但奈及利亞人作為合法或非法的移民存在感會越來越強。
一個國家在域外的存在感來源於幾點:一、政治、文化、經濟、技術、軍事的輻射能力,這些可以看做綜合國力的延伸。二、特色鮮明或歷史輝煌的文明國家。三、各大勢力爭奪的熱點地區 ,也就是交通要衝或四戰之地。
對照非洲各國的情況,奈及利亞在域外的存在感目前還不如埃及、南非、衣索比亞、索馬里。
奈及利亞缺少存在感的原因:
一、缺少研究材料和新聞報導。
奈及利亞位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區域在「主流國家」的文獻資料或新聞媒體的介紹中都是模糊的、高度概括化的 。奈及利亞在外的形象和其他黑非洲國家沒差(沒有特色導致無區分度):非洲某窮國,主要國民為黑人。
奈及利亞位於沙漠、草原、叢林的交界區,植被、地貌類型豐富
如果地圖沒有標識,很多人指不出奈及利亞的位置,甚至不知道其是東非國家還是西非國家
二、黑非洲區域遠離「塵世紛爭」
黑非洲也遠離各大勢力爭奪焦點,被視為人類文明的「化外之地」(待開墾的「荒地」),生存在上面的人是「化外之民」(「野人」或輿論工具人)。縱使黑非洲在九十年代因「盧安達大屠殺」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因「非洲世界大戰
」死傷人數超過千萬,儘管血流成河、滿目瘡痍,在非洲之外也難翻波瀾。三、散裝國家天然存在感低
奈及利亞並不是「天然」形成的國家,它的疆域是歐洲殖民者劃定的。該國可以說是偽裝成國家的原始部落集合,最大城市拉各斯
可以說是偽裝成都市的水上平民窟(居住在其中的人很像中國古代的「胥民」)。奈及利亞有521種語言,有超過250個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豪薩人主要分布在奈及利亞北部,佔全國人口的29%;分布在西南部沿海的約魯巴人佔比21%;聚居在東南部的伊博人佔比18%,空間分布上就是「三足鼎立」加上一堆碎塊。可見該國沒有占絕對優勢的民族和語言,是一個未整合過的散裝國家 。這種散裝國家往往對內控制能力差,對外輻射能力弱 ,也沒有主流文化作為當地的代表性文化。和奈及利亞類似的散裝人口大國還有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剛果。奈及利亞是一個民族、語言眾多的拼盤國家
四、經濟差 ,文化薄弱
根據IMF的數據,2023年奈及利亞人均GDP為1688美元,橫行對比和辛巴威、巴基斯坦、海地相當,和最不發達的國家一桌;縱向對比幾乎和2006年持平,比人均GDP高峰2014年的3200美元低了近50%,可以說和巴基斯坦一樣是經濟發展跟不上人口增長的典型案例。2023年奈及利亞GDP總量跌回3749億美元,被南非、埃及重新趕超 ,失去了非洲第一的寶座。奈及利亞產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石油出口。該國產業不足以支撐起人口規模,貧困率高達70%。這樣一個經濟羸弱而且不見起色的國家很難談得上影響力,更不用說對外輸出文化了。
綜上,奈及利亞作為一個西非黑人窮國除了人多之外很難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國際上黑人的形象和黑人文化被美國黑人代表,畢竟美國黑人收入更高更接近「文明」,還能憑藉美國的國際話語權在美國的價值體系之下輸出自己的流行文化。(試想想如果美國黑人自立,黑人的街頭文化和體育文化是否魅力依舊。)
奈及利亞之所以開始進入大家視線是因為該國作為非洲人口第一大國開始對外輸出人口了。人本質上還是領地動物,被移民國的人對於與自己文化、基因有差異的「外來入侵者」是天然恐懼和警惕的。再加上奈及利亞為代表的非洲國家高生育率和歐洲、東亞的低生育率形成鮮明的對照,更讓這些生育窪地的人類害怕可能會來臨的、如潮水般的黑人移民(大家潛意識覺得黑人是「野蠻的」「低等的」更加重了恐懼和厭惡的情緒),他們害怕基因會滅絕、文明會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