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6篇帖子。
(轉載知乎)中國大陸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出國應聘,可以得到多高的職稱?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6
AntonioYu1990​:


這是個很個性化的問題,沒有定論。至少在歐洲,在部分尖端領域,國內的教研經歷認可度還是逐年走高的,起碼不至於拖後腿。但是,做到平移的難度很大。
歐洲那邊申請職位需要考慮的要素是:申請者自身的學術水平;是否具有自己手裡稀缺的技術以及其他東西;研究方向和對方機構/院校需要契合度;是否有領域內知名學者的推薦信。一般這些都ok,基本會給個面試。至於面成啥樣,這個取決於很多因素了。跟國內不太一樣的是,歐洲的招聘是嚴格且靈活的。嚴格是說,應聘有很多冗長的流程,每一步都很繁瑣也很難。靈活是說,任何流程的目的最終是考察面試人的真實水平,不會太拘泥於文章數、學校出身等等要素,當然也不能太看不過去。
當然,最近十年歐洲的經濟不行,直接導致歐洲各國用於科技研發和高等教育的資金嚴重不足。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現在歐洲科研機構可提供的新職位已經很少了,甚至到了自己人都很難解決的程度。所以外人要進入歐洲的體系去卷,難度已經很大了。當然,即便你的學術水平高到碾壓眾人,那麼還有一些非學術因素可能會影響你的錄用。我這邊羅列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
(1)不同於國內高校對海外求學經歷的看重,歐洲的研究機構在招聘的過程中會優先考慮歐洲本土和美國、加拿大的博士,當然這裡也包括在歐洲和北美取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而包括中日在內的東亞國家的博士,縱使水平不遜於歐美博士,但還是屬於不那麼優先的考慮範疇。這和歧視沒啥關係,主要還是東亞學者和歐洲學者完全不在一個圈子裡。其次,有些國家是有一些特定的本地就業保護政策。比如我在2020年面試法國某著名研究機構的職位時,當時我的排位是最高,但對方課題組就明確跟我說,如果要從非歐盟國家招收一個僱員,必須要滿足「技能是無法由本實驗室或夥伴實驗室受僱人員所替代」這一條件。而我的研究技能基本上都是在歐洲期間學的,自然不符合條件。後來對方課題組也很失望,也因為疫情的關係,最後這個職位乾脆就不招人了。嗯,就這麼奇葩... 德國貌似也有類似的政策,所以過往面試的結果一般是第二/三順位,第一/二順位一般是德國人。
(2)因為歷史原因,中國高校/科研院所總體上是自成體系的,跟歐美高校之間沒有太緊密的聯繫。加之語言的隔閡,大多數面試你的歐洲同行對中國的情況了解程度往往很低。這就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你目前所在的學校實際水平如何,哪些研究方向比較著名,在國內申請的課題、帽子、職稱如何與歐洲的情況等價等等。如果這個時候能找一個在歐洲有一定名氣並且熟悉國內情況的referee幫你說話,情況就會很不一樣。
此外,由於國內的文化和體制方面的因素,國內學者的科研主要以服務國家發展為導向。歐洲則相對講求學術界的自治。這就導致國內同行的研究興趣和歐美同行的科研興趣有很大出入。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國內學者做的東西,歐洲那邊也不怎麼感興趣。當然,最近幾年出現了另一種趨勢,就是國內做得東西需要極大的財力和頂尖設施去支撐,歐洲那邊的財力和設施完全無法支持。
(3)外語能力是否可以勝任教學任務。這個主要是無長期海外學習、工作背景的國內申請人會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不是英國的話,可能會要求應聘者使用該國語言授課。但是對於大多數國內申請者來講,如果不是以前在這些國家留學,一般不會刻意學習第二門外語。
另外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刻板印象:在歐洲,東亞的博士普遍會被認為英語很爛。這個可能是老一輩留學生留下的一個負面印象吧。我自己面試的時候因為英文用得和母語差不多,就被問過這個問題,很驚訝一個東亞國家的學生英文如此好。不過後來發現他們可能不知道香港澳門的大學是全英授課。但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現在歐洲的封閉程度。
(4)文化差異以及本地人脈的問題:比如是否願意融入、建立當地的學術、業界社交,是否有長期留歐工作的意願,這直接關係到是否具有長期培養價值。但是,對於相當比例的華人而言,最後大機率會選擇回國。至於原因,一方面是上面提到的,近些年歐洲的職位少得可憐,項目不好申,發展乏力。其次,近些年國內在一些領域發展極快,甚至已經領先歐洲,給錢也極為大方,導致現在回國成為很多留學生的首選,甚至是越優秀越熱衷回國。所以這就導致一些歐洲研究機構對華人的熱情度嚴重不足。畢竟找個印度人、中東人、北非人、拉美人之類的,人家會為了留在歐洲拚命融入,還甘願做牛做馬、拼盡全力。但是招個華人,基本上就是混夠經歷立馬回國。
我個人建議如果從國內應聘歐洲的職位時,還是要放適當寬心。土博能拿到歐洲頂尖學術機構的面試,已經是對你個人學術水平的一個基本肯定了。但是,決定你最後能否被錄用的因素實在太多。應聘失敗不一定說明你自身學術水平不夠,也可能是因為你的技能點不符合人家的需要,人家要解決好自己人的問題,亦或是上面提到的非學術因素。總之,精確到個體層面,很多事情都不太能一概而論。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6
人在歐洲讀博,我老闆是個歐洲華人教授,文章真心不錯,業界小牛,而且四十不到,就有cns 全套了,在歐洲也做了幾年AP,學術背景碩博都在美國,他前年想回美國,面了幾個學校,當然都是美國top30的,結果……就拿到兩個offer,而且還是那種有條件的,例如幾年內必須拿多少錢,發cns 正刊文章,這個要求,我覺得比國內高多了…然後,我老闆默默地繼續呆在歐洲了…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8125523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某匿名用戶:


理工科不太清楚,但是文科的話…嗯,怎麼說呢,國內大學大部分文科教授副教授的水平都不如美國Top 10學校的博士候選人。以去北美找工作為例。國內有多少搞外國文學、世界歷史或者西方哲學的教授或副教授能把英文寫作搞明白的?英文可以給北美碩士生博士生講課?更不要提原文閱讀了。有多少搞外國文學的連英文都讀不利索就給人家講古希臘戲劇?這真的有點搞笑了。我知道的一985高校副教授搞德國文論的,自己德語大概停留在Ich heiße Peter階段,英語去賽百味點個餐都點不明白。請問這種人去申請北美大學教職人家圖他啥呢?圖他說英語哆嗦別人根本聽不懂他說什麼還是圖他搞學術搞得頭髮沒幾根呢?
除卻語言不行,國內大部分教授副教授也因為受到的學術訓練不夠而只能做一些表面功夫,再加上語言訓練不夠讀不了一首文獻——語言訓練夠的、比如外語系的,研究方法基本不會,不可能指著他們做出除了編外語類教材以外的工作——根本做不出來有創造性且深入的研究,很多人的工作都限於編書、翻譯書、搜集資料、寫文獻綜述,用的全是別人的二手文獻,發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的文章也不過爾爾,也都是一水兒的英文教材級別的二手文獻而鮮少用到真正有用的一手文獻。
曾經有個國內博士擺脫我幫他寫一封郵件問問美國某藤校文科博士後項目是否招大陸博士。人家回,原則上招,但競爭十分激烈,就算申請了,99.99%也不會被錄用。後面的話人家沒說,但什麼意思還不是很明顯?
這個水平在北美大概連博士學位都拿不下來,遑論去教別人。美國某孔子學院院長想請他的朋友、國內某985高校搞人文類專業的某教授在我們這邊拿錢的情況下請去美國該校某研究所做講座,該研究所需要做的就是打個廣告、弄個場地找幾個人來聽,其他所有錢都是這邊拿。結果那個研究所學術負責人看了幾篇該教授寫的論文的摘要婉拒了,白送的講座都不想要,生怕有損研究所自己的聲望。
所以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不用想了,散會散會。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副教授希望不大,名校正教授有希望從AP或者associate做起。
大部分還是只能博後。
特別的大牛另論。
paper上很多人都是過關的,但paper就是個敲門磚,不像中國以前是唯一指標,現在中國也慢慢不是了。
行業內的地位,從事的field的意義和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拿Funding的tracking record,對學校的發展意義,teaching的水平等等都很重要,而且和paper本身關係不大。
因為美國至少理工科的faculty和中國不一樣是tenure教職,以前我們學校校長說他每簽出一份tenure想的都是簽出一份幾百萬美元的合同。
中國現在都是聘任制,幾年一考核。除了院士和傑青好一些,其他人都是不好滾蛋。


作者:Gabe風險投資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9017985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就我在英國大學工作那麼多年看下來,理科相對可比性大,有硬成果,容易被認可。
文科,尤其是社科,哲學,政治學這一類的,別說博後了,你要是博士在中國大學讀的,你怕是得重新申請博士,讀個英國的博士學位才行。若是博士學位是英國的,或者美國的,會好很多!
這就是現實啊,文科教職非常難找,大部分都得先做博後。


作者:胖兔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7349592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某匿名用戶:


從中科大正教授到UVA助理教授。http://www.ece.virginia.edu/~cs7dt/bio.html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認識幾位有國內title的985高校教授,有潤到英國做高級講師的,有潤到美國做助理教授。。。。圈子太小,就不提學校了。
博士後不至於吧,而且去申請也未必拼得過新鮮博士;很高的職稱也不要妄想,以英國為例,當然認可EPSRC等RC的基金,至於國內的項目基金,認可度一般。
如果留學背景、語言沒障礙,出去找個工作滿足生活還是沒問題的,算是為後代提供個更寬鬆自由的環境吧,移一代想融入也挺難,但是自己自在舒服也足夠了


作者:中華錦繡皮皮蝦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37546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Zed:


學術圈 中國還是屬於第三世界的。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不敢確定所有的例子都是這樣,只是聽說過一兩例國內的教授,到瑞典就直接給教授了。所以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一直在瑞典的話,熬到教授很難,出去轉一圈回來可能還容易點兒。
另一個不太了解美國,但是歐洲的話,其實或多或少還是會看一些關係網的。如果在這邊有很久的合作了,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問對方學校的。特別是北歐的學校,沒有太多的彎彎繞繞。


作者:Oumuamua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5833631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謝邀,有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之前有個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註:也有網友說是物理所)的年輕研究員DX,做凝態物理的,跳槽去了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先當正教授,後晉陞為講座教授,年紀才四十多歲。當然,自然科學的高水平論文成果在全世界都是硬通貨。
之所以知道這個人,只因為我以前有一天無聊點開了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的官網,來看他們講座教授都有誰…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007696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